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化學課程創建及革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特點
環境科學專業是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與治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因此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但由于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又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系統綜合性
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在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時,必須在科學系統化過程中全面考慮,實行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充分運用各種學科知識,比如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因此,環境科學是一門系統綜合性極強的學科。
(二)交叉性
環境科學的研究目標主要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環境系統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規律;確定當前環境質量惡化的程度及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以爭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因此,其研究具有廣泛的對象和領域,比如從宏觀上研究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從微觀上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尤其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機體內遷移、轉化和蓄積的過程及其運動規律,探索它們對生命的影響及其機理等;其自身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并形成的許多分支學科,比如環境化學,環境分析化學,環境毒理學,環境管理學等等。
(三)專業性
雖然環境科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方法理論等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技術科學諸多方面,但由于其研究環境問題很強的針對性,使得環境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等表現出極強的專業性,與其他學科一樣隨著社會、經濟、環境問題等的形成、解決、發展而發展。
二、環境科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
環境科學專業學科具有系統綜合性、交叉性、專業性的鮮明特點,而且隨著社會、環境問題的形成、解決、發展而發展。這樣,未來將需要更多知識型、專業型和能力型的環境科學人才和儲備。高等院校作為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主渠道,其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與社會需求緊密地聯系起來。因此,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的培養計劃應與環境科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相適應,并受到廣泛的重視。目前,從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來看,就業渠道是多元化的,主要為教育行業、事業單位、環保企業、環境服務業[1,3,8,16]。從近幾年來看,企業和環境服務業所需的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明顯增加,比如造紙、煉鋼、石油化工類企業相關部門的檢測工作和化工企業的污水處理,污染控制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開發銷售等基礎部門。通過對幾屆畢業生就業的調查,此類相關崗位的招聘87%以上單位都十分注重學生對化學基礎課程學習的要求,甚至考核學生在大學期間所作過的化學實驗課程和所掌握的化學分析檢驗等技能。所以,基礎化學課程體系在環境科學專業的地位和規范設置應該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
化學作為理科的基礎學科,穿插于眾多學科之中,尤其是在環境科學學科領域起到無比重要的核心地位。單從我國有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對于環境科學系的設置來看,有的設在化學學院,有的設在地理學院,有的已經從原來化學系、地質系等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獨立的環境科學學院。這樣,各個高校在設置環境科學培養計劃時就根據本身的特色使得基礎性的化學課程體系設置在環境科學本科教育中分布出現參差不齊,培養計劃中出現了不同學時、學分的化學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雖然,有學者[4,8,12-15]曾提出對環境科學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與探討,但是對化學課程體系的系統設置討論還是較少。筆者在美國杰克遜州立大學化學系作訪問學者和德國耶拿大學短暫交流時,就看到美國眾多高校和德國在環境科學專業培養上與我國有很大的區別,基本本科沒有專門的環境科學專業和設立環境科學系,只有培養碩士和博士生階段的環境科學項目(其結合了環境科學學科的特點,聯合了全校眾多學院所開設的綜合性培養環境科學人才的項目),凡是在此項目注冊的學生必須在化學系修完所有的基礎化學課程和相關的實驗,其化學課程的比例相當高。比如學生必須修完3個學分的有機化學、3個學分的分析化學(儀器分析)、3個學分的生物化學和其他相關實驗技能課程等,而德國則會更嚴格要求學生修滿化學、生物的大部分課程。雖然,他們所培養的是碩士或博士生的環境科學類人才,但是從培養計劃的課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學課程在整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位置。對于基礎性的化學課程體系其內容應該包括無機與分析化學、無機與化學分析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現代儀器分析、現代儀器分析實驗、環境化學和環境化學實驗等方面。而這些化學課程提供了環境科學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檢測方法及相應的儀器設備使用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在整個環境科學課程體系中起到理論基礎、工程基礎、技術基礎和專業基礎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與創新技能上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構建環境科學專業中合理、系統、規范的化學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四、構建環境科學專業合理、系統、規范的化學課程體系
我校于2001年設立環境科學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2002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環境科學專業碩士學位和區域環境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相繼開始招生。目前,環境科學系共計1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6人(含博士生導師),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2人,平均年齡37歲,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達62%,碩士85%,師資結構合理。在第一屆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化學課程設置了專業基礎課普通化學(54學時)、普通化學實驗(18學時)、專業必修課環境化學(54學時)和環境化學實驗課程(36學時)。但是,在后續課程的開設和學生實習中,明顯反映出基礎化學課程開設的不足。普通化學課程涉及內容太多,過于綜合而缺少無機、有機和分析化學等大部分內容,致使學生在學習后續的課程,比如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學等課程時,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上表現出很多困難。為此,結合教育部對本科教學課時設置的有關規定和我校本科生創新性人才“2+2”培養模式,2003年對現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對化學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的設置(見表1),使得在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專業技能模塊中化學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目前,此課程設置已經實施。根據調查(包括目前在校學生的調查和畢業生從市場上反饋的環境科學專業人才需求信息狀況)和開設的效果來看,96%的學生一致贊成目前化學課程的設置,98%的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專業學習熱情,86%的學生根據自己目前的所學知識和技能愿意跨學科申請陜西師范大學開放式實驗基金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而且從歷屆學生網上評教結果來看,化學課程教學名列前茅,效果非常明顯。張甲耀[8]根據環境科學學科科技論文統計分析結果和中外環境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的基礎上,提出環境科學課程體系設置中,化學課程(包括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催化化學、電化學、結構化學)的設置尤為重要,其比例要達到33.73%才較合理(整個環境科學課程體系設置中比例最大);馬俊杰[13]也指出環境科學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地學等)要占到總學時的30%,其中化學8%才是培養環境科學類人才的必要條件。這樣,對于環境科學專業化學體系課程的設置就必須滿足課程的設置和學時分布在8%~34%(平均21%)間較為合理。從對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本科化學課程體系設置和實踐來看,整個化學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19%(在8%~34%間),接均數21%。所以無論從化學課程改革和實踐的效果來看,還是從化學課程在整個環境科學課程體系中所占的百分數來看,都是非常合理和規范的。從表1化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分布來看,在每門課程占相應模塊總學時中,11.8%比例的現代儀器分析較高,這是因為考慮到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未來所從事的大多是教育行業、事業單位、環保企業、環境服務業[1,3,8,16],所以專業技能模塊中要突出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有學者也認為[4],僅靠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建設和改革,是難以保證專業教學的整體效果的。但通過在這方面對環境科學課程中化學課程體系設置、改革和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化學體系課程確實對整個環境科學主干課程的教學起到明顯的支撐作用,比如對環境科學后續課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水及大氣等污染控制課程、見習實習課程、綜合性、開放性、設計性實驗、畢業論文設計和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看,化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也非常符合我國目前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社會的需求。
五、結論
化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設置一方面符合環境科學系統綜合性、交叉性和專業性的學科特點,適應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模式;另一方面,非常符合我國對環境科學人才的需求與國家人才的儲備。實踐已經證明,我校化學課程體系設置在整個環境科學課程教學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學生非常滿意的教學效果。為此,針對環境科學為新辦或新增專業,其基礎化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嚴重受制于原來系或學院的教學,本著化學課程體系設置的模式可對我國其他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指導與借鑒作用。各個學校可根據本學校的特色,加大或減少某些化學課程的學時,保證整個化學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在21%左右;開設課程的學期可以變動,但是無機與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的開設應在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微生物課程之前,現代儀器分析開設應在環境監測之前;當然,實驗課程是伴隨著相應課程的教學同時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