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應用化學特色專業建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國家發展重大需求以及企業創新對應用化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廣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通過深化專業綜合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跟蹤調查畢業生培養質量等舉措,在特色專業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成效顯著。
[關鍵詞]應用化學;特色專業建設;廣東工業大學
應用化學專業是以化學理論為基礎,跨學科、跨領域、強調科學理論知識與工程技術知識緊密結合,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在化工、材料、能源、環境等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應用化學專業雖歸屬于化學類一級學科,但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1-6]。目前國內約有300多所學校設置了應用化學本科專業,既有綜合性理科院校或師范院校利用理科優勢建立的與化學專業并存的理科應用化學專業,也有工科或單科性院校利用工科優勢設立的工科應用化學專業,但應用化學專業不管是理科型還是工科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都會強調理工交叉融合與相輔相成,所以本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面很廣,被認為是最能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專業之一[7-12]。然而,在目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化學專業在培養機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導致學生能力和優勢單一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學生全面彰顯專業內涵、發揮創新思維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廣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始建于1988年,是利用學校工科優勢建立的工科型應用化學專業。近幾年在推進新工科背景下,本專業面向廣東省化工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持續進行專業轉型、改造和升級工作[13],目前已經取得很好的成效,2020年1月本專業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學校應用化學專業的定位、歷史和特色優勢
廣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要求學生必須系統掌握化學和工程學基礎理論知識及實驗技能,熟悉項目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過程與方法,具備團隊協作、勇于創新和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應用化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分析檢測、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成為適應我國化學工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本專業創建于1988年,歸屬于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作為二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2015年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歸屬于化學類一級學科,2019年化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2020年1月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專業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形成了以印制電路板用電子化學品、環保和新能源用催化新材料以及表面處理技術相關的日用化學品的特色專業方向,設計并構建了“三層次、四模塊、三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科研開發能力的訓練。同時采用多層次、多樣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三年級可選擇不同方向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專業學習,或選擇3年在校學習、1年在基地企業實習的“3+1”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優秀的學生亦可選擇去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發達國家進行最長1年的國際交流。
2深化專業綜合改革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1)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彰顯專業辦學特色。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以素質與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培養學生產品設計開發、應用及管理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設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應用、新能源與催化材料及應用、電子化學品及應用、日用化學品及應用四個專業特色方向;每門專業課的教學大綱明確為畢業目標所作的貢獻及課程達成度;教材的選用以應用為主,除選用優秀教材外,還自編高質量的教材,彰顯本專業特色。(2)培養計劃改革創新,強調行業特色,高質量開展專業特色課程建設。開展專業培養計劃修訂、課程體系改革、突出表面工程相關的精細化學品行業特色、特色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等。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產學研為途徑,按照“公共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專業課平臺—實踐教學平臺”架構人才培養計劃。構建四個獨具特色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設計并構建了“三層次、四模塊、三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增設品質管理課程及化工產品與貿易等方面的選修課程。(3)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突出應用型人才教育特色。依托高水平學科建設能力,以省部級以上平臺、校企共建實驗室、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基地為基礎,構建基于工程過程的就業工作實習體系,形成企業課程群,依托電子化學品專業方向,成立印制印刷電路板(PCB)學院,融“教、學、做”為一體,通過“3+1”,“2+2”或“3.5+0.5”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各行業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4)創新創業教育體制創新,建立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和倡導學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創新創業項目、參與各種競賽。實行專業學習導師制,教師對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指導,以科研促教學。通過慕研夏令營,國內外短期交流訪學等多種形式,開闊學生視野。以高水平論文、創新成果轉化作為評審指標,推動學生創新研究工作。(5)引、培并重,強化立德樹人,打造師資隊伍。為落實“人才強校”,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強化立德樹人,重視導師的學術水平和能力,更注重導師的師德表現和育人能力。堅持人才培養與教學、學科建設相適應,提出“四師”型標準,即:課堂的好教師、現場的工程師、科研的設計師、課外的政工師,打造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6)重視過程管理,全程質量監督,構建環節監控體系。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為先”的育人理念,學校建立了各種教學規章制度,通過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專家同行評教、學生評教等途徑保障教學質量及學生培養全流程質量監測。
3加強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主要舉措及成效
(1)以模塊課程組為單位,成立四大專業模塊的教學團隊。圍繞應用化學專業特色,以社會需求為先導,以多元化培養為支撐,設置了“功能高分子”、“日用化學品”、“電子化學品”和“新能源與催化化學”四大模塊課程體系,并成立相應的專業模塊教學團隊,通過模塊負責人的帶頭作用,努力踐行“傳、幫、帶”計劃,加強基層教學組織的整合與凝聚力。(2)培引聘帶,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緊扣應用化學專業特色,通過培養、引進、聘請、和傳幫帶等多種模式,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及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定期舉辦應化沙龍、示范觀摩課、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課堂教學改革培訓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技巧和能力;通過聘請企業專家授課或在校教師去企業短期培訓等方式增加工程背景教師數量,致力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目前本專業全職教師中有46%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歷。經過多年師資隊伍建設,應用化學專業現有教師42名,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師資隊伍,包括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省杰青、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各1名,“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4名,青年珠江1名,珠江新星4名,校青年百人18人。
4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1)完善質量監控與反饋體系。建立了《廣東工業大學教師教學工作規范》、《廣東工業大學基層教學單位工作規范》、《廣東工業大學實驗教學管理規定》等教學質量標準,使教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了《廣東工業大學理論課程考核管理辦法》、《廣東工業大學本科實驗考核辦法》、《廣東工業大學學生考試監考工作職責》等制度,維護考試的公平和公正;建立了《廣東工業大學教學督導工作規定》、《廣東工業大學本科教學事務認定與處理方法》、《廣東工業大學學生評教實施辦法》等質量監控體系,形成了完整的質量監控反饋回路。(2)健全教學質量獎懲機制。通過《廣東工業大學本科生創新創業實踐保障和激勵辦法》、《廣東工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獎勵辦法》、《廣東工業大學“質量工程”項目資助與獎勵辦法》等制度建設,鼓勵教師參與教研項目,并予以獎勵,保證創新人才培養落到實處。(3)支持教學能力提升。出臺了《廣東工業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實施辦法》、《廣東工業大學教職工繼續教育規定》、《廣東工業大學骨干教師國(境)外研修支持計劃》等相關規定,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4)加強師風師德建設。制定了《廣東工業大學師德規范》。
5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跟蹤調查結果和外部評價
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生近五年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85%在珠三角就業。畢業生供職單位包括廣州石化、廣東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立白集團、興森快捷電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椰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藍月亮實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由于專業基礎扎實,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也逐年增長,已有許多學生保送本校或前往國內外知名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如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周代營和盛釗君分別赴美國羅格斯大學和法國巴黎七大繼續深造,現已獲得博士學位;刁貴強在“中法蔡元培合作交流項目”資助下在法國巴黎七大獲得博士學位;周俊麗和李韞妍分別赴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美國俄勒岡大學繼續深造。通過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反饋,近95%的畢業生認為本專業培養的專業技能對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對就業收入、職稱晉升、業務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直接幫助。通過對畢業生所在單位的調查咨詢,用人單位對應用化學專業畢業學生的政治思想表現和職業技能素養予以充分肯定。普遍反映學生業務過硬、知識面寬、理論基礎扎實,工作中吃苦耐勞,勤學好問,上進心強,一般都是單位的業務骨干,部分畢業生已經走上了企業領導崗位。
6下一步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舉措
在應用化學專業“堅持工科特色,兼顧理科性質,突出理工融合”的建設理念指導下,下一步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的主要思路與舉措如下:(1)以本科生學習成效為本,探索具有新工科特色的互聯網+、人工智能+教學創新。進一步推進數字化和信息化課程建設,爭取把學科必修課程全部上線;推廣在所有課堂教學中引入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2)進一步完善科研實踐和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創新人才培養實效。①為低年級本科生增設“科研實踐”學分,引導學生在一、二年級就要進入專業教師的科研課題組,了解科研開發的全過程,培養科學研究工作的興趣;②以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強化實踐課程的改革與設計,強調學科交叉、產學研結合,完善綜合性、復雜性逐漸增強的實訓課程→頂峰課程(Capstone)→畢業設計的實踐課程體系;③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保證學生的參與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主導作用,適當減少教師的參與;進一步改變考核方式單一化,實行對學生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素質養成的全程跟蹤;④進一步擴大本科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規模,著重建設高水平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和科技創新創新業示范平臺。(3)進一步加強應用化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的整體水平。堅持以“校優秀教學獎獲得者—校教學帶頭人—校名師—省名師—國家名師”的一條龍模式培養本專業的教學拔尖人才,爭取再推薦1~2名省級教學名師;在保證教學中心地位的同時,堅持“以教學強化科研,以科研升華教學”的理念,實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4)開設海外課程,擴大學生國際視野,促進本科教育國際化。通過聘請國外著名大學、研究機構的兼職和客座教授或專家開設暑期海外課程,增進本科生與國外一流大學一流教授的溝通交流;并探索海外課程的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7結論
在新工科建設需求下,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強調以學科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結合、產學研結合的建設理念入手,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培養計劃、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打造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構建全程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實踐與探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作者:李永峰 余林 成曉玲 羅繼業 何軍 鐘遠紅 于會娟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