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電視新聞節目后期制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形式逐漸向著“直播式”發展,重視視覺和聽覺的有效統一,強調新聞素材的有效過濾,并關注制作編輯的再創造工作。因此,優化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制作與編輯,既能夠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又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交流互動形式,從而使電視新聞節目能夠與新媒體時代下觀眾的觀看習慣相適應,更好地推動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為此,以新媒體為背景,探討電視新聞節目后期制作與編輯的優化策略,以期為相關學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節目;后期制作;編輯策略
0引言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電視節目的主流地位被逐漸削弱。電視新聞節目在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等媒體平臺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小,人們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來獲取相關新聞信息和資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制作與編輯水平滯后于時代發展,不能體現時代的新思想,且制作的節目內容單一、形式呆板,無法激發人們的觀看興趣[1]。因此,電視新聞節目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新后期制作與編輯的模式,為人們帶來更新的觀感體驗。
1內容編輯與制作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節目在報道新聞事件時,采用什么樣的信息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報道、構建什么樣的議題結構、形成什么樣的輿論,都會影響公眾對社會新聞事件的認識。因此,電視新聞節目應該加強對內容的策劃編輯和制作的重視,進一步拓展新聞節目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讓電視新聞節目能夠真正符合受眾的觀看期待。如今,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讓普通人成為新聞制作的一環,他們通過抖音、微博、快手等平臺,制作短視頻發布自己的日常生活、社會事件等內容。這些視頻往往具有短小、幽默、深刻的特點,可以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制作與編輯提供新的思路[2]。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主要聚焦于國家方針政策、社會輿論報道等宏大主題,為了進一步擴展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制作者需要堅持貼近百姓生活的宣傳理念,進一步拓展選題方向,選取更多與民生、民眾相關的選題,使節目內容更加接地氣。例如,在進行電視新聞節目后期制作與編輯時,可以設置官方微博賬號,將相關信息用簡短的語言進行描述,既能夠引發觀眾對新聞事件的好奇,讓觀眾主動觀看電視新聞節目,又能真實地傳遞百姓身邊的事物,讓觀眾感受到電視新聞節目的親和力。除此之外,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制作者可以引導觀眾參與到相關新聞事件的記錄中,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形式記錄新聞事件的真實過程,從不同角度展示新聞事件的要素,并通過互聯網傳遞給電視臺進行內容篩選,讓電視新聞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隨著視頻網站、手機電視、IPTV等工具的發展,視頻內容更加凸顯短、平、快的特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電視新聞節目不能只聚焦于“獨家新聞”,要不斷加強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細致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論證新聞事件產生的原因,再現新聞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并分析新聞事件產生的影響和意義,從而讓新聞內容更加具有深度,使新聞的后期制作與編輯有“話”可說。例如,在針對“相親文化節”進行報道時,制作者可以深入探討活動產生的原因,從而在后期編輯時強調兩代人不同的婚姻觀念。
2畫面編輯與制作
在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為了讓電視新聞節目擁有更高的收視率,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者需要進一步加強畫面的編輯與制作,讓原有畫面進行有效的重組與整合,使新聞畫面與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相匹配[3]。在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制作者首先要將不同的畫面鏡頭進行有效組接,并通過有效的剪輯手法讓不同畫面之間體現出邏輯性。同時,在剪輯鏡頭畫面的過程中,制作者應該綜合考慮不同畫面的鏡頭效果,選出最具表現力的畫面,觀察拍攝主體的情緒變化,分析主體情感的變化情況,根據新聞事件的具體內容做好中心人物的鏡頭銜接處理,從而讓畫面能夠形成動靜結合的呈現形式。通過這樣的剪輯和制作,不僅能夠讓觀眾更好地注意到新聞事件的重點,也能夠調動起觀眾觀看新聞的興趣。在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畫面處理時,不僅要確保畫面銜接的流暢性,還要確保畫面與文字、聲音等要素相同步,并且確保畫面中各元素和諧有序,既突出畫面所渲染的現場氣氛,又不會產生喧賓奪主的效果,使畫面傳遞的信息更加真實、準確。除此之外,電視新聞節目在進行后期制作與編輯時,還要控制好畫面切換的節奏。制作者需要對畫面中出現的各種人物、事物、景物、色彩等要素進行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找到各種要素的運動軌跡,從而更好地把握畫面的節奏感,讓電視新聞節目的畫面節奏處于張弛有度的狀態,避免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疲勞。同時,制作者進行后期編輯和剪輯時還要注意把控好新聞電視節目畫面傳遞的主題思路,讓新聞事件的主題內涵能夠凸顯出來,這才能夠更好地在新媒體背景下獲得更多觀眾的關注。
3文字編輯與制作
文字編輯是影響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制作者在進行電視新聞節目的文字編輯時,需要樹立創新意識,抓住觀眾觀看新聞時的心理特點,用生動形象的文字來輔助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并準確傳遞電視新聞節目的主題思想,積極引導社會公眾的討論和思考[4]。如今,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作者在進行文字編輯時需要讓觀眾感受到電視新聞節目的親和力,一方面要保證文字編輯具有創新性,能夠客觀、準確、簡潔地表述新聞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將地方特色融入到文字編輯中,從而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使電視新聞節目更加具有特色,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例如,在報道某些地區特有的文化節日時,可以將當地的文字習慣、方言習慣融入其中,既能夠突出電視新聞節目的特色,又能夠實現對文字編輯的創新。目前,許多電視新聞節目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因此在編輯節目時加入一些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金句”,不僅能夠使枯燥呆板的新聞敘述變得生動活潑,還能夠讓當地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親和感,也能吸引其他地域的觀眾對當地文化產生興趣。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不斷發展的今日,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吸取這類短視頻編輯的文字特效的優點,用更加新穎、活潑、創新的文字特效來突出新聞事件的中心思想,打造全新的電視節目文字風格。
4聲音編輯與制作
新聞的生命在于新聞的真實性。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直播模式成為廣大觀眾所推崇的形式之一。因此,在進行電視新聞節目后期制作與編輯的過程中,為了讓新聞節目的內容更加具有感染力,應該進一步強化現場報道的效果,加強對現場錄制聲音的使用。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的真實度和可信度,讓觀眾能夠體驗到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從而達到傳遞情感和信息的目的。進行聲音編輯時,制作者應該正確梳理現場的采訪聲音、談話聲音和對話聲音,處理好同期聲,確保同期聲的時長不超過10s,并在畫面中插入恰到好處的音效,避免畫面聲音虛假、空曠,使聲音能夠配合新聞節目的畫面,讓觀眾的體驗感更強[5]。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解說詞也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因此在進行后期編輯與制作時,要處理好解說詞的相關內容,用專業的配音人員對新聞事件畫面進行補充配音,從而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畫面的內容,讓新聞事件變得更加清晰、簡單、明了。除此之外,在后期編輯與制作過程中,還需要對不同的音響變化進行有效處理,例如加入爆破、禮炮聲等音效來營造相應的現場氛圍,完善新聞畫面的轉換效果,從而讓電視新聞節目更加流暢。在新媒體背景下,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觀看需求,制作者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影像效果聲,使新聞節目的背景音樂符合時代發展和人們的欣賞水平。
5形式編輯與制作
電視臺的主要節目類型之一就是電視新聞節目。因此,要讓電視新聞節目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并喜愛,就需要進一步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形式,使其符合人民群眾的觀看需求。首先,在編輯互動形式方面,電視新聞節目應該轉變“我播你聽”的觀念,從觀眾的互動需求出發,利用微信、微博“搖一搖”等功能,借助智能手機的發展為觀眾打造雙屏互動的觀看模式,添加評論互動、參與換獎品等功能。這些互動的設計,不僅能夠讓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進一步提升,也能夠豐富新聞電視節目的互動形式,讓更多的觀眾被吸引到節目中來。在推廣新聞節目時,電視臺不僅在官網拆條推送節目內容,還會對新聞事件進行再加工,用圖文和視頻的方式在公眾號上推送,也會將新聞事件核心信息制作成短視頻在抖音官方號推送,還會聯合各大資訊平臺如今日頭條等推出當地新聞板塊,根據流量大數據推送到受眾的個人主頁面,讓電視新聞節目擁有更加多樣化的推廣形式,方便觀眾根據自己的觀看需求選擇針對性的節目內容,有效節省了觀眾的觀看時間。這些不同形式的新聞后期編輯與制作思路,能夠為電視新聞節目的推廣打開更廣闊的道路,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
6結語
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與制作不僅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有重要影響,也會對社會輿論的引導產生作用。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在社會弘揚正能量、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制作者應該積極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進行創新,對畫面與文字進行調整,強化聲音在節目中的作用,并不斷推動節目形式的創新,從而使更多的人關注電視新聞節目,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國力.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探究[J].新聞傳播,2021(15):98-99.
[2]丁紅梅.地方時政新聞如何加強后期制作與包裝[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200-202.
[3]吳方園.融媒體時代下編輯在電視節目中的作用[J].大觀(論壇),2021(6):87-88.
[4]包爾赤金青.探究新媒體時代的電視節目編輯與后期制作[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5):111-113.
[5]俞玲.媒體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4):178-180.
作者:趙曉娟 單位:漢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