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環境下的非正式群體管控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潘從義 單位:溫州大學人文社科處
在現實生活中,大學校園中傳統非正式群體的交往頻度往往決定于環境因素,交往時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網絡虛擬環境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基礎是共同的態度、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只要擁有計算機和網絡等通信設備,即使是不同的地區甚至是不同的國家,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不受限制。成員間打破地域界限通過網絡聚集起來,在網上參與協同活動。網絡虛擬環境下非正式群體往往是開放性群體,群體在形成和發展中沒有太多的約束,充分體現了青年人的特點,新成員加入沒有嚴格的身份限制,以主觀愿望為基礎而加入,當發現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就毫不猶豫的選擇退出,不像傳統的非正式群體會有各種儀式程序。群體“核心人物”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大多數群體成員的認可度和心理滿足度,但隨著新成員的不斷加入和崛起以及群體成員所處的情景不同,被滿足的心理狀態會發生變化,網絡群體的領導者就會隨之發生變動。如一些基于車友會形成的虛擬社區,群體成員匿名,群體成員變動頻繁“,版主”因活動組織和管理不力引起成員的不滿,遭到其他成員的“聲討”,最終將組織權力交給其他成員。
網絡虛擬環境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力
相對于傳統的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力,網絡環境下的非正式群體對個體和正式群體的影響是把“雙刃劍”,對個體和正式群體有著積極和消極作用。
積極影響。有利于快速獲取各種有用信息網絡虛擬環境下非正式群體成員會把自己所了解和打聽到的各種信息向其他成員盡可能地,因此加入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就能比較容易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有用信息,并樂于在網上發表各自的觀點、意見,進行交流、討論,這有利于大學生拓展知識面。群體成員獲取信息的方式比通過不定期聚會獲得信息省時、省力,而且具有成本低廉、有效的特點。如網絡志愿者群體會定期在論壇上公益信息,交流心得,相約結伴開展公益活動。筆者了解的網絡粉絲群體會及時通過網絡工具偶像到各地活動的情況,便于粉絲接機以及現場活動安排,同時在貼吧上進行宣傳、討論。有助于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渴望與人交際,希望融入社會群體,但往往由于交往經驗不足會陷入人際交往的困惑中。網絡環境下的非正式群體成員在交往中沒有固定的章程,不需要進行表決,可以自由表達學生的真實看法;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群體成員還可以一人扮演多種角色,有些角色可能與現實身份沒有任何關聯,體驗與不同角色交往帶來的快樂,有利于克服恐懼、害羞的交往心理,提升交往的自信心[1]。筆者了解到的網絡粉絲群體———“玉米”(超女李宇春的粉絲團)的“粉絲頭”(核心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是個不善言辭和交往的大學生,但通過積極而有效參加“超女”網上造勢的系列活動后,被其他粉絲推選為地區“管理者”。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完善和能力發展個性是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大學生個性的完善和能力的發展需要相對穩定和諧的環境。大學生都有實現個性和能力的欲望,期望得到同伴認可的心理需要[2],但學校的各類學生正式組織中,無法提供給每位學生獲得認同的實踐鍛煉機會。而網絡虛擬型非正式組織的環境相對寬松,群體成員的思維在網絡空間里較為放松、自由,有利于維護個人的自尊心,促進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學生的靈感激發和釋放,促進創造力激發與提升,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消極影響。容易導致有害信息傳播網絡空間傳播著各種不良信息,如以文字形式傳播的“黃色信息”,反科學、偽科學信息的“黑色信息”,西方意識形態為背景的“灰色文化信息”,“白色的迷信信息”;以聲音、圖像形式傳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網絡虛擬環境下非正式群體成員間具有心理相容性和較強的內聚力,加之大學生自身的防范意識薄弱,群體中某一成員傳播有害信息而其他成員疏于防范甚至無原則地贊同,這使得不良信息易于傳播,容易在網絡上制造和傳播一些小道消息、謠言,引起混亂,甚至引發群體事件。特別是對于那些自制力缺乏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有害信息可能會影響他們和身邊的大學生的判斷力,改變他們的思想觀點,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容易引發網絡不良行為非正式群體是基于共同愛好、興趣和利益而自發形成,群體成員思想和行為具有情緒情感色彩,有時缺乏對事物理智和冷靜的分析判斷,容易產生思想和行為的偏激、沖動和極端。群體成員如受不良因素影響,容易產生畸形甚至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非正式群體成員中一人的偏激行為和語言,其他人群起而跟上,通過網絡進行了惡意攻擊、謾罵,甚至發展到現實生活中發生違法犯罪的行為。如筆者調查的網絡黑客群體成員把那些敢于制造破壞性很強的“黑客”視為他們的“英雄”,對他們的言行、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狂熱追逐,為了表現非凡的自我能力,不惜做出破壞他人數據信息系統的過激行為,催生出大學生互聯網犯罪的事件。容易導致人格障礙和信任危機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交往大多在網絡上進行,減少了其參加現實社交活動的時間,疏遠現實世界人際交往,性格容易變得孤僻和封閉。網絡生活存在感性、膚淺和片面的局限,容易導致大學生思維空間發展片面化、局部化,尤其缺乏邏輯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質的客觀性,導致人格障礙。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容易引起信任危機,而網上人際信任危機可能會影響大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導致對道德原則和規范缺乏信任,從而影響自己的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對策
網絡虛擬環境下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拓寬了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提供了交流知識與經驗的平臺,但其特殊的信息交流和群體互動形式又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只有正確認識,科學引導,強化管理,才能發揮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消除不良影響,形成健康的大學生人格。
開展網上和網下活動,促進現實與虛擬的互動。網絡滿足了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多種需求,當代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借助網絡平臺進行交流、互動具有必然性,但大學生不能沉溺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還需要回到現實中來。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網絡環境的信息傳播優勢,關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活動動態,把現實中傳統的教育管理活動延伸至虛擬空間中,使非正式群體成員在網絡空間中感受現實生活的意義,也可以指導黨團組織、社團、班級等在網上構建相應的虛擬組織、社區,增強正式組織活動的樂趣,吸引非正式群體成員加入。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現實中的活動把非正式群體成員召集起來,把網絡行為轉化為現實的活動[3],回歸到現實中,擺脫對過度依賴網絡帶來的不利影響。學校可以通過網上和網下活動,展開交流和討論,努力實現大學生網上虛擬群體與現實學生群體的互動,從而改變大學生網絡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方式。
開展網絡文化活動,實現正式與非正式的優勢互補。高校非正式群體普遍且長期存在于正式群體中,兩者之間各有自己的特點。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以網絡為媒介通過自定的規則進行較為自由的活動,成員之間網絡交流密切,感情融洽,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擁有較強的組織基礎。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上發生改變,因此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教育管理過程中要把正式群體和網絡虛擬型非正式群體結合起來。為此,高校要深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絡文化活動[4],滿足大學生的不同需要,強化大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正式群體的凝聚力、親和力和感召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發揮正式群體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在協調人際關系,聯絡感情,滿足心理需要,展現個人愛好、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實現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優勢互補。
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增強網絡自律意識。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強,網絡虛擬環境下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活動具有開放性、不可知性和虛擬性的特點,群體成員的道德表現和道德約束往往與現實中有較大差異。為此,高校首先要完善學校網絡道德規范體系,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網絡道德規范,用網絡道德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良好網絡環境[5]。其次是要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明教育,積極唱響網絡文明主旋律,做到加強正面引導,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第三要健全校園網絡管理制度,加強非正式群體成員的網上活動的管理,主動建立內容豐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健康向上的網站、虛擬社區,及時積極正面信息,引導進行互動的交流、討論,提高學生對各種信息的篩選和過濾能力;高校要聯合有關技術部門加強網絡、手機信息等的監控,重點加強防范,做好校園網絡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由于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在主觀上是源于滿足心理需要,與大學生在青年時期特殊的心理狀況有直接的關系。為此,做好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教育工作,高校應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運用網絡工具和網絡信息,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思維認知方式和辯證分析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提高網絡交往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良好的網絡情感交流和形成健康的網絡交往動機,樹立正確健康交友的觀念,避免沉迷于網絡交往,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6]。
總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將借助網絡工具不斷成長。我們要正確認識群體存在的影響,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大學生道德、法律素質和心理素質,有效發揮其積極作用,彌補不足,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