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士規范化培訓互聯網教學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對互聯網教學與護士規范化培訓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護士規范化培訓現存問題解決思路,以期“互聯網+護理”教學模式可提高教學資源的重復使用率、提高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效果,進而提升醫院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
關鍵詞:互聯網;護士規范化培訓;教育
因臨床護理工作具有專業性、實踐性、時間性、個體性等性質,我國現行的護士規范化培訓受培訓單位、培訓要求、培訓人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培訓對象與時間難統一[1]、培訓內容不一致[2]、缺乏統一評價方法及標準[3]等問題,進而在臨床工作中存在能力欠缺、專業基礎不牢固、思想易動搖、差錯率和離職率高等風險[4],與此同時新入職護士學歷、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5],現行的傳統課堂式護士規范化培訓模式亟待革新[6]。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進步和人民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高,互聯網成了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在我國“互聯網+”的潮流趨勢中“互聯網+護理”的理念應運而生,將互聯網教學導入護士規范化培訓進行輔助教學,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可在增強新入院護士規范意識、提高護理人員整體質量、降低離職率[5,7]、穩定護理隊伍、提升醫院整體優質護理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正性影響[5]。
1國家政策導向
2016年1月22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通知[8],數日后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具體解讀了護士規范化培訓是根據《護士條例》等相關政策性文件,結合優質護理服務工作要求,通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培訓相結合的方式[9],要求新入職護士能夠掌握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溝通交流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和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所需的專業照顧、病情觀察、協助治療、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護理服務能力;增強人文關懷和責任意識,能夠獨立、規范地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10]。“互聯網+”是創新2.0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式,該概念由騰訊總裁馬化騰于2014年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社會各領域對“互聯網+”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目前比較主流的是:以互聯網為主題的信息技術在經濟、生活各個部門擴散和運用的過程[11]。
2社會需求導向
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領域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印象亟需改善。從國內國外的諸多經驗來看,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在成本最優的情況下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盡可能地增加護理服務的有效供給,緩解護理服務尤其是優質護理服務供需矛盾的問題,提高國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獲得感。在我國,護患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醫護比例嚴重失衡,通過有效的供給結構調整、優化配置結構、提高有效供給,提高新入職護理人員規范化培訓的效率,增加優質護理人員的醫療投入,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化培訓程序,借助互聯網平臺統一教學、集中管理,提高教學資源的重復使用率,推動實現高質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續的發展,共同提升病人和醫護人員的現實獲得感和幸福感。
3新入職護士需求導向
3.1新入職護士培訓現狀
《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中明確指出護士規范化培訓的對象為院校畢業后新進入護理崗位工作的護士。在我國,護士在就職醫院完成護士規范化培訓,培訓缺乏全國統一的培訓及考核標準,使得各地區、各級醫院間培訓效果存在較大差距[12]。由于本專科院校接受的學習內容、學習教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13]。目前為期24個月的規范培訓大多分為基礎培訓和專業培訓兩階段。基礎培訓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及常見臨床護理操作技術培訓,培訓時間為2周至1個月,主要以講座、示教、參觀等方式進行;專業培訓包括各專科輪轉培訓,培訓時間為23個月,主要以科室輪轉為主,輪轉中通常會采取導師制、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14]、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15]、以能力和問題為導向的培訓方法[16]等來指導新護士的學習[17]。基礎培訓時組織全體學員統一進行課程講授,雖然達到了統一規范學習知識的目的,但學員人數過多、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導致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也很難及時反饋各學員的知識掌握、學習進度情況從而動態調整教學計劃;專科培訓時,雖然導師制學習可以提高專科技能[18],但是各新入職護士進入不同專科科室輪轉,人員分散減少了新護士之間的交流學習機會、降低了前期基礎培訓中樹立的規范護理意識,而且學習目標和輪轉時間規定一名護士在規范化培訓總時間內輪轉4~6個專科科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其他專科科室的基本情況和專科知識的學習,增大了新入職護士全面綜合素質提升的難度。
3.2可行性分析
伴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電腦、手機等信息化載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網上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不受時間、場地和人員限制[19]。在護士規范化培訓中引入符合現實需求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可以始終貫穿在傳統護士規范化培訓的兩個階段中,借助課程直播、線上討論、效果分析等信息化手段,解除傳統培訓的時間、地點的限制,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和學員學習效率,將共同學習、規范學習、標準學習貫穿在新入職知識規范化培訓始終,如此一來,護士規范化培訓的“規范”就有章可循。新入職護士年齡層較年輕,對互聯網運用較為熟練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高年資帶教老師而言同樣也是一種新的突破和提高,在新入職護士進行護士規范化培訓的同時提高了院內資深護士對互聯網教學平臺應用的熟練程度,更好地適應“互聯網+護理”模式下的應用需求,進一步帶動醫院內部的整體學習氛圍、提升醫院護理人員的整體質量。
3.3現有相關經驗
雖然目前尚無護士規范化培訓中導入互聯網教學相關研究,但已有部分學者對互聯網教學運用于護士不同階段教育進行初步探索和挖掘,可為護士規范化培訓提供一定的指導經驗。李雪[20]通過對其就職醫院同年資同學歷12名護士“互聯網在職護士培訓系統”的使用情況分析發現,護士職業素養是影響護理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網絡平臺的應用,可以讓護士短時間、高效率學習到護士職業素養方面的知識,其中的網絡考核平臺還可以讓管理者在短時間內得到學習反饋,及時反映問題、改進不足。陳利群等[21-22]深入探索了“互聯網+”和護理醫療領域深度融合的前景和可行性,統一認為網絡平臺的推廣可以拉近“臨床”與“課堂”之間的距離,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培養護士臨床思維能力,加強衛生服務質量,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方亮等[23-25]認為在職護士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提高素質,借助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公共課平臺可以降低缺乏經驗的低年資護士外出學習的難度,解決新技術、新方法獲取途徑閉塞的問題。吳學華等[26]通過對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102名護士進行對照試驗,分設傳統模式學習組和互聯網+翻轉課堂學習組,對相關數據分析得出傳統模式學習效果因人而異,學習效果差異大;互聯網培訓模式新穎有趣,接受程度高,個性化程度高,針對性強,還能在低年資學習交流過程中增強個人和集體榮譽感。成芳等[27-29]分別探討了互聯網教育對專科護生、手術室實習護士和社區護士的正性作用,一致認為護理教育過程中應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打破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既因材施教地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的需求又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提高了護士使用接受程度,促進了網絡信息與教學改革的創新融合,應該在各科室護理教學工作中進行推廣與實踐。總結諸多學者多方面研究經驗,面對新入職護士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和臨床能力要求,將互聯網教學與護士規范化培訓相融合是滿足現實臨床低年資護士專業知識、綜合素質需求的新辦法、新思路。
4小結
身處競爭激烈、知識爆炸的信息網絡化社會,互聯網教學的應用不僅是當今時展進步的重要風向標,更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一步。互聯網教學在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中,漸顯其迎合國家政策、滿足社會需求、提高護理質量的多方面優勢,在與傳統規范化培訓模式的相互交融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近期效應和遠期效應相結合,不失為提高個人護理素養和整理護理水平的一劑良方。
參考文獻:
[1]肖震萍.實施分層次護士規范化培訓的效果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3):227-228.
[2]李新萍.不同學歷層次護士規范化培訓方法探討[J].微創醫學,2005,24(6):1020-1021.
作者:胡曉潔 管玉梅 單位: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