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糖尿病中的醫辨證護理法研究進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型糖尿病中醫辨證護理對穩定血糖、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糖尿病足、改善腎病、改善抑郁失眠、提高生存質量6個方面的影響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提供簡便、有效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2型糖尿病;中醫護理;綜述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組異質性代謝性疾病,由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伴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障礙為特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可造成眼、腎臟、心臟和血管等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以及衰竭[1]。在延緩控制糖尿病進程的護理措施中中醫護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臨床中應用效果較好,逐漸成為糖尿病護理發展的新方向[2]。本研究總結歷年來中醫辨證護理經驗,從穩定血糖波動、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糖尿病足、改善腎病、改善糖尿病病人失眠抑郁癥狀、改善糖尿病病人生存質量6個方面闡述中醫辨證護理在2型糖尿病中的最新研究方法,現綜述如下。
1.1中藥內服法
中藥內服以辨證使用中藥代茶飲、中醫食療茶粥最為常見,護理人員根據病人癥情的不同分別給予不同中藥調理,能有效增強病人臟腑功能,改善糖脂代謝。黃細妹[3]根據糖尿病病人的證型,辨證給予中藥代茶飲,如上消(津傷型)以鮮蘆根、金銀花、天冬、麥冬、生地黃、玄參等中藥泡水代茶飲。結果治療后干預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包括血壓、血脂均得到明顯改善。沈琦等[4]采用辨證的中藥膳食療法配合情志相勝療法,如上消病人食用桑葚蘆根茶、大米桑皮粥、天花粉粥等,中消病人食用菠菜銀耳羹、鴿肉山藥湯、麥冬茶、沙參玉竹煲老鴨等,發現治療組病人的血糖波動減小,整體控制良好,病人的滿意度高。
1.2中醫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以耳穴貼壓、穴位按摩、中藥足浴為主,不僅能有效穩定血糖,對于改善胰島素抵抗,恢復胰島功能也有所助益。方平等[5]給予糖尿病病人耳穴壓豆,主穴:胰、內分泌、皮質下、三焦、渴點,中藥貼敷吳茱萸、川芎、白芥子、細辛等量研粉,以醋調勻至糊狀;選穴:脾、肺、腎俞、中脘、氣海、關元。治療組病人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指數、糖化血紅蛋白均得到有效改善。中醫辨證外治護理能有效地調節肺脾腎等臟腑氣血功能,使得津液生化有常,臟腑陰陽平衡逐漸恢復,從而促進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達到較理想平穩水平。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PN)中醫辨證護理法DPN作為糖尿病病人常見的并發癥,具有病情隱匿、預后差、長期危害嚴重等特點,可對病人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造成慢性損傷,常表現為感覺異常、四肢疼痛或麻木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肌肉萎縮或截肢,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6]。目前中醫護理改善DPN最常見的是中藥足浴、推拿按摩,并配合行之有效的膳食護理、情志運動調節,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和周圍神經功能,進而緩解肢端疼痛、麻木、反射遲鈍等癥狀。潘冰雪[7]對DPN病人實施中醫護理干預,不同證型病人采用不同的中藥方劑煎水足浴,再行經絡腧穴及足底反射區推拿按摩。2個療程(28d)后干預組的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癥狀、反射、感覺評分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李政玲[8]通過評定DPN病人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觀察中醫辨證施膳、中醫情志調適、中藥足浴推拿的護理效果,結果接受干預病人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
3糖尿病足中醫辨證護理法
3.1早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外周血管和周圍神經在持續高血糖的基礎上出現微循環障礙,繼而形成雙下肢的炎性改變和深層組織破壞[9]。大約有15%的糖尿病病人病程中會發生足部潰瘍,大約1%的糖尿病病人會被截肢[10-11]。王錚[12]予糖尿病足0級病人艾灸穴位、中藥熏洗雙足護理,治療組的足部感覺異常(TCSS評分)和踝肱動脈壓比值(ABI)的下降程度比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吳榮等[13]則采用中醫健康教育、中藥泡洗、足部按摩、中醫食療、耳穴貼壓、穴位貼敷作用于0級糖尿病足病人,結果干預組病人的中醫癥候積分和代謝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3.2潰瘍期糖尿病足
對于已有足部潰瘍的病人,朱曉娟等[14]采用生肌玉紅膏外敷加常規外科每日局部清創換藥,治療組病人的皮膚愈合天數為(15.3±2.43)d,肉芽組織開始生長天數為(3.5±0.51)d,較對照組常規外科清創換藥的愈合生長時間更短。還有戴椿等[15]使用中藥藥油(芝麻油1000mL,白芷300g,大黃300g,川芎300g)覆蓋糖尿病足創面,能有效促進創面新生肉芽組織長出和創面縮小。
4糖尿病腎病中醫辨證護理法
4.1早期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早期以微量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出現漸進性腎功能損壞,晚期出現嚴重腎衰竭,是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6]。中醫辨證護理在延緩糖尿病腎病進展方面有突出優勢。有研究表明,通過給予早期糖尿病腎病病人中醫辨證的膳食護理、情緒運動指導能有效緩解病人的腎病癥狀如水腫,能有效改善病人的24h尿蛋白、腎功能、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指標。馮惠娟等[17]將糖尿病腎病病人分為普通西醫護理組和中醫護理組,中醫護理組采用中藥食療配合外治方法,如腎陽虛者給予肉桂、狗肉和韭菜等;脾腎兩虛用黃芪、山藥等;腰膝酸軟、心悸者針刺三陰交、足三里、腎俞和脾俞,飲用枸杞子水、黃芪茶飲;水腫針刺命門、腎俞、脾俞,飲用白茅根水。結果中醫護理組糖尿病腎病干預療效更好,Scr、BUN、24h尿蛋白水平改善更明顯(P<0.05)。
4.2中晚期糖尿病腎病
劉潔[18]對收治的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病人實施耳穴貼壓配合溫水泡足、足底按摩護理并配合膳食調理。2個月后觀察組病人血壓降低更明顯(血壓作為糖尿病腎病病人的主要癥狀,難以控制,血壓的升高無疑加重腎臟負擔,損傷臟器功能),同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比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5抑郁失眠的中醫辨證護理法
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的慢性疾病,并發癥多、病程長,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是導致病人出現焦慮、抑郁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9]。相關研究表明,抑郁癥在糖尿病病人中患病率高達11%[20]。抑郁情緒可進一步引發病人睡眠障礙,使病情更為加重[21]。劉紅[22]采用耳穴貼壓、中醫食療配合八段錦運動干預糖尿病抑郁病人,其生活質量(DMQLS)評分、抑郁狀態總分(SDS)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與單純接受一般護理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學認為,“七情”可致病,也可“治病”,張玉會[23]研究表明,根據病人情志異常的原因,采用中醫辨證情志調護,包括靜志安神法、移情暗示法、以情勝情法、呼吸減壓法輔助病人疏導情志,保持情緒平穩安定,能夠減少因情志異常對疾病產生的影響。其中“以情勝情法”源于《內經》,是以五行相克為理論依據,用一種情志糾正另一種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24],即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如見大怒者可用悲慘往事提醒病人,勸其息怒,但不可使其過于傷感;如見過思者,可提起微怒的事,使其棄思等。張艷媚等[25]對2型糖尿病失眠病人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配合情志護理,并通過耳穴壓豆、足浴點穴幫助病人睡眠。2個月后病人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由此證明,在緩解糖尿病病人失眠癥狀上中醫護理成果明顯。中醫學認為抑郁、失眠分別屬于中醫“郁證”和“不寐”范疇,可通過情志調節、耳穴貼壓、中藥足浴點穴、太極拳八段錦、膳食等方法得到改善。
6改善生存質量的中醫辨證護理法
糖尿病作為一種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慢性疾病,已成為繼心血管病、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殺手”[26]。中醫辨證護理涉及飲食、運動、情志等方面,能在緩解糖尿病病人癥狀的同時,舒緩病人焦慮情緒,增強病人體質,更能引導病人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質量。宋玲娣等[27]給予2型糖尿病病人辨證的中醫施護,中藥代茶飲、針灸推拿和氣功療法,同時調理病人飲食和情志。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WHOQOL-100)評價,其中觀察組病人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楊泉等[28]則予2型糖尿病病人中醫的移情法、以情勝情法、呼吸減壓法舒暢病人情志,結果治療組病人在健康調查問卷(SF-30)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機體疼痛、生活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精神健康及總體健康狀況8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而康燕[29]通過評定糖尿病病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家庭融入感、社會融入度及心理情緒等指標評分,得出經過中醫藥膳、中藥足浴、中醫穴位貼壓等中醫護理干預的病人,較一般護理病人得分更高(P<0.05)。
7小結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屬“消渴”范疇,其發病主要由于稟賦不足,五臟虛弱;勞逸內傷,縱欲傷腎;嗜食肥甘、醇酒厚味;心情不舒,精神抑郁等導致肺、胃、腎等臟腑的氣陰虧虛、燥熱熾盛;其基本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30]。現今人們生活習慣、飲食作息已與古代大不相同,證型分類也較為復雜不典型。臨床上護理糖尿病及伴有并發癥的病人應當同時實行中醫辨證護理,從整體出發,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中藥內服外用、中藥藥膳能養護五臟,能針對不同癥狀處以不同方案,使機體各系統恢復協調平衡;針灸推拿能疏通經絡,雙向調節,加快血液循環,使機體陰平陽秘;中醫情志調理能使病人怡情悅性、胸襟開闊,進而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拳術運動能舒活筋骨,氣血調達,經脈通利,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復。這樣多方面作用于機體不僅能穩定糖尿病病人血糖,更能改善并發癥癥狀,進一步鞏固中西醫治療效果。中醫護理帶來的正面效應能使糖尿病病人逐漸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和決心,提高糖尿病病人生存質量,對于控制病情、延長生命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黃麗菊 陸璐 方美 雷淵秀 單位: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