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灤河流域水環境治理保護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針對灤河流域內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水旱災害頻發、流域內水環境監測監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護方不平衡等諸多問題,提出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大力開展污染源治理、嚴控入河入庫污染物排放量、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提高防洪減災整體能力、監測全流域水情況、流域調水的受益方支付生態補償費等對策,以期為灤河流域水生態、水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環境;修復與保護;對策;生態補償
1流域基本情況
灤河流域包括灤河水系和冀東沿海諸河,北起蒙古高原,南臨渤海,西界潮白、薊運河水系[1],東與遼河流域相鄰,總面積5.55萬km2,其中山區4.81萬km2、平原0.74萬km2[2]。灤河流域地跨河北、內蒙古、遼寧、天津三省(自治區)一市,涉及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錫林郭勒、赤峰、朝陽、葫蘆島8個市(盟)31個縣(市、旗)[3]。按行政區劃分屬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4.59萬km2、0.79萬km2、0.17萬km2。灤河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9座,小型水庫418座;建成引水工程178處[4],設計引水能力16.83億m3,現狀引水能力12.63億m3;建成提水工程308處,設計提水能力4.96億m3,現狀提水能力3.71億m3;已建成大型灌區4處,有效灌溉面積達179萬畝,中型灌區20座,有效灌溉面積達87萬畝。引灤入津工程水源為潘家口水庫,取水口在大黑汀水庫,通過輸水干渠經遷西、遵化進入天津市薊縣于橋水庫,再經寶坻區至宜興埠泵站,全長234km。年輸水量10億m3,最大輸水能力為60~100m3/s。引灤入津工程極大緩解了天津城市居民的用水困難問題,也成了天津市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水源[5]。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水資源條件和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水平不同等原因導致流域內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水旱災害頻發、流域內水環境監測監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護方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流域內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發展的壁壘。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區域缺水與用水浪費并存
2.1.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現狀供需分析表明,灤河流域現狀多年平均供水量為37.99億m3,缺水量為6.60億m3,缺水率達到14.8%。其中,內蒙古多年平均缺水率最大,達到27.3%;遼寧基本不缺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津、唐山以及灤下灌區的用水需求將逐漸增加,直接加重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擔負的供水任務,生活及工業用水擠占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入海水量大幅度減少,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凸顯[6]。2.1.2區域缺水與用水浪費并存流域內上游水源涵養區灌溉水利用系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節水灌溉面積小,農田綜合灌溉定額偏大,農田灌溉用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工業多為高耗能、高耗水的冶金、能源、原材料等產業,部分企業缺乏監管,生產工藝落后,節水設施不完善,單位產品耗水量偏高,水重復利用率偏低[7]。流域內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偏低[8],部分城鎮給水管網漏水率較高,居民節水意識不強,生活用水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
2.2污染物肆意排放,嚴重污染河道水環境
據調查,目前灤河流域主要污染物為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城鎮生活和生產垃圾、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水和垃圾三大類。流域內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較為滯后[9],雖然各區(縣)基本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但是城鎮生產和生活污水因無法有效收集,導致大量生活和生產污水直排入河,大部分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更是無序直排,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收集和處理,大量的生活垃圾隨徑流進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10]。流域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庫區網箱養殖數量眾多,且分布分散,缺少廢水和糞便處理及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形成了明顯的面源污染和集中污染,嚴重影響河道和庫區水質。
2.3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
2.3.1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受人類活動和近幾十年持續干旱影響,流域植物群落退化,水源涵養能力降低,降雨徑流關系變化較大,遇強降雨,洪水來勢兇猛,泥沙俱下,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灤河中上游地區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廣泛,侵蝕強度多為中度以上;隨著流域水土流失的不斷加劇,地表植被受損,保水保土能力下降,有雨時洪水泛濫,無雨時河道基流減少甚至斷流,河流生態系統難以為繼。2.3.2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流域范圍內人為侵占濱岸緩沖帶,造成濱岸緩沖帶內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水陸間的自然過渡帶逐漸消失,植被物種單一,生態系統不穩定,生態機能幾近消失;濱岸緩沖帶的污染物攔截與凈化功能削弱,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湖,造成河湖水質污染[11]。由于上游經濟社會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入海水量減少,河口過渡段面積縮小,河口的水生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存在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惡化、河口漁場外移等生態問題。
2.4防洪體系存在薄弱環節,小流域洪澇災害頻發
灤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及達標比例較低,防洪體系存在薄弱環節。灤河流域有防洪任務的河段治理比例僅為35.1%;治理達標比例為32.2%[12]。以青龍河流域為例:青龍河流域河流縱橫交錯,降雨量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86mm,年徑流深達110mm,洪水特點是峰高量大,水流急,具有較強破壞性,形成大雨成大災、小雨成小災的局面。在有水文資料以來的50年間,出現20年一遇洪水4次,10年一遇洪水17次。1949年以來,洪水受災面積12.54萬畝,占土地面積的54.5%,沖毀房屋8020間,死亡人口164人,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發展。
2.5流域水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不完善
灤河流域監測站網體系尚不完善,調度與預警系統尚未健全。水環境監測與信息管理系統、水生態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水環境安全預警與應急系統、流域水環境監察與督查管理體系等尚需完善。引調水工程歸屬地與受益方分屬不同地區,存在跨行政區管理問題;蓄水工程水面利用及周邊環境管理監督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情況。多頭管理、無序管理、監管空白等情況時有發生,不利于流域內水環境的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
2.6灤河源頭既要向外流域供水又要涵養保護水源,任務繁重顯失公平
灤河內蒙古段是灤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這一區域生態涵養能力和污染控制水平直接影響著下游幾個重要城市的水環境質量,尤其是城市居民飲用水的質量,因此作為灤河源頭的內蒙古段是保障下游城市供水安全的第一個環節。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是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源頭,而承擔水源地保護工作主要責任的卻是水庫上游的承德市[13]。受益方與保護方不盡一致,顯失公平。
3對策與措施
3.1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
針對灤河上游的水資源節約利用和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的現狀,必須全面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遼寧省主要是通過發展節水農業,實施源頭節水,保障青龍河進入河北水量;內蒙古主要對農牧業現有灌溉設施進行改建,提高輸水管網質量,減少輸水損失,降低管網漏損率,擴大供水能力,節約水資源。同時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以及飲用水水源地的涵養、保護和綜合治理。
3.2大力開展污染源防治行動,嚴控入河入庫污染物排放量
3.2.1治理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灤河流域上游地區,采用農村生活污水收集一體化處置技術,將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再排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時壓縮轉運、統一處理;逐步減少分散式畜禽養殖數量,鼓勵興建規模化養殖場,對養殖產生的廢水、糞便等集中收集制作成有機肥料;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充分利用空間形成立體化、系統化養殖與種植,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制造肥料,整體減少污染物產生量。3.2.2通過點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提高生活及工業污水處理能力通過采取配套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設施工程、興建農村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設施工程、提升改造工業園區污水凈化處理和偱環水利用工程,配備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等點源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提高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處理能力及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循環用水率。3.2.3大力整治污染源,保護飲用水源以潘大水庫和于橋水庫為重點保護對象,取締、搬遷污染飲用水源地污染源,結合河道治理、底泥清淤等措施控制入庫污染物總量。劃定落實水源地保護區,加強水源地監控與管理能力。3.3通過采取多樣性的措施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針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和水環境差異,采取不同措施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在灤河支流的清水河與水龍河以及引灤入津的薊縣內興建河湖水體生境改善項目,在灤河的上中游地區及天津境內發展流域濕地生態修復、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項目,在灤河中游干流和支流開展河流生態保育項目等,通過開展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改善河流水質、保障生態流量、維持生物多樣性。
3.4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提高防洪減災整體能力
在內蒙古灤河干流出境河段、遼寧青龍河出境河段等有較大影響區域的跨省河段通過加固堤防、修建護岸等措施以提高防洪能力,及時疏浚泥沙淤積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通過開展沿岸緩沖區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等項目緩解洪峰,減少洪水泥沙量,保證防洪工程長效運行。
3.5引進先進的網絡技術,監測全流域水情況
建立灤河流域水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實行流域水資源、水環境監測全覆蓋,通過云平臺傳輸、大數據比對分析等技術,快速、準確地掌握流域內水質、水量、水位等信息變化情況。
3.6外流域調水的受益方應支付相應的生態補償費
實行灤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全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配。調送至外流域的水源,受益方應將調來的水所產生的收益分一部分給水源地以及上游的水源保護地作為生態補償費用,為水源地的涵養和保護買單。
4結語
通過對灤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思考,提出在灤河流域上游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大力開展污染源治理,嚴控入河入庫污染物排放量;通過多樣性的措施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發揮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作用,提高防洪減災整體能力;引進先進的網絡技術,監測全流域水情況;外流域調水的受益方應支付相應的生態補償費等對策,以期為灤河流域水生態、水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洪翠,戴乙,羅陽.灤河流域國土江河綜合整治總體方案[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12):67-70.
[2]朱曉春,王立明,劉江俠.灤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與對策[J].海河水利,2015(1):6-8.
[3]劉明喆,張輝,譚林山,等.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環境保護,2016,44(16):50-53.[4]田元.灤河流域現狀及治理對策分析[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7(3):15-16,69.
[5]江文淵,張征云,張彥敏,等.于橋水庫流域生態安全評估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18,37(4):68-72.
[6]康軍林.遼河環境治理保護的實踐與探索[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9(8):40-43.
[7]張力斐.唐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J].地下水,2018,40(2):158-159.
[8]李仁杰,鄭茹楠.新鄉市延津地區水資源現狀[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7):45-46.
[9]張慧,高吉喜,宮繼萍,等.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問題與建議[J].中國發展,2017,17(2):3-9.
[10]劉艷明,張大偉,咸國盛.中心河流域綜合整治思路探討[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8(12):13-15.
[11]林田野.基于清水河治理保護及處理措施[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8(1):17-20.
[12]李向陽,王晗,廖華春.東江流域國土江河綜合整治對策與措施研究[J].人民珠江,2015,36(1):6-8.
[13]戴乙,王佰梅.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地保護的思考[J].海河水利,2018(1):7-9.
作者:林田野 單位:遼寧省建昌縣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