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市場及學生自身雙導向理念,提出了提高該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方法和舉措,并從啟發式教學、實踐性教學、信息技術運用、產學結合四個方面改進了高職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期望能夠為縮短高職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與社會企業發展需求間的差距和不平衡性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高職類院校;培養模式;雙導向
一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下的學生培養問題越來越緊迫,其關鍵原因在于現在的時代與過去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培養最重要是需要把握知識更新的速度,而不是記住多少知識。所以對教育提出來很多新的要求,如教育要適度超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等,當然更需要重視終身學習。傳統大學教育的根基是知識傳授,那時知識更新慢,老師是知識的單獨擁有者,但是現在老師未必比學生知道的多,但是老師比學生理解的多。很多學生說自己知道,但是關鍵的是他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問題,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如何理解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問題,如對專業知識的過分重視,教學方法的不當,考試靠標準答案,較少地教授方法論等等,這些問題大部分的高職類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類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這就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1]。對于高職類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說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2],把握好專業定位和機遇,探析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進一步適應社會和不同企業的發展需求,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高職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新興發展的學科,帶有跨學科的綜合性質,其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例如建筑學、美術學、園林景觀、室內設計等。高職類院校專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高職類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通過學校學生傳授知識與能力的教育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具備身心健康、良好的職業道德、一定的創新能力,能熟練掌握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成為技能型應用人才[3]。而現階段,我國高職類教育暴露出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學生職業能力差、畢業生就業率低、社會認同度低、一些高職類院校辦學特色不鮮明、課程設置不合理等缺陷[4]。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建筑學為基礎,專業背景特色明顯,市場人才需求量較大,且人才的專業技能跨度明顯,不同的院校會根據相關專業背景方向來開辦教學,形成了不同的專業辦學特色和特點[5]。現階段由于高職類院校學生的現狀,需要制定具有可實施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對于專業技能學習能更為有效的吸收。現階段高職類院校學生年齡層次,知識的接受能力層次不齊。為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用性和適應性特征,高職類教育需要迎合職業崗位的激烈競爭,以及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和專業適應技能,教學課程設計等問題改革也迫在眉睫。同時,針對專業性質、教師的知識能力儲備和更新速度也是探究高職類學生培養模式的重要因素。應用型教育領域的基本矛盾,是應用型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與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需求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高職類院校始終把握區域產業變革、技術突破、科技革命對教育的需求,始終把握學生對美好、理想教育的需求,營造學校與區域、學生和諧共生的氛圍,合適的教育資源是職業類院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方略。
三高職類院校產學結合提升環境藝術設
計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適合教育理念引領下,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遵循的兩個導向分別是:市場導向,培養適合市場需求應用型人才;學生導向,幫助每一位學生發揮其優勢。根據雙導向的理念,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可采取的路線是畫像、塑像和成像。為什么采取這樣一個邏輯線路?因為高職類人才的培養定位雖然比較明確,但是它究竟能不能滿足產業鏈的崗位需求,培養體系和教育方案是不是能支撐這樣的定位還未可知[6]。以畫像、塑像、成像的邏輯關系來表述產學結合的發展。畫像就是改變傳統型人才培養的模式,根據社會的需求來反推學生應具備的素質及能力。塑像就是重構學生的培養模式并努力實施。成像就是有效評價措施、糾正培養過程中的偏差,確保畢業生符合畫像的要求。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精確畫像是高職類人才培養根本中的根本,難點中的難點,解決方法是兩輪畫像逐步理清;第二步是鎖定產業的需求,尤其注重未來5到10年的人才需求,確定重點建設的專業方向;第三步是分析崗位及任務需求,確定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及素質[7]。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主要由相應學校辦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決定,其中如何建立新型的產學模式尤為重要。對高職類學校而言,建立新型的產學合作模式,依托行業內企業更好地為學生創建科技服務平臺,可使高職類環境藝術類學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由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有較強的行業特點,因此具有此類專業的各高職類院校應該同地方政府及產業公司加強合作,整合辦學資源,優化辦學體制,更加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高技能行業人才,推動人才培養的適用性。
四高職類院校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對策
(一)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心地位為什么難以真正確立?教學改革為什么會偏離教書育人的目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前有必要回到教學的原點來進一步思考。認清教學的本質和功能。教學的重點首先在學上頭,因為教學本身具有雙邊性的規律,強調的就是教與學的互動,這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的過程,是個永恒的主題。教學是有教之學,應該從兩個方面討論,第一從教學活動的實踐形態來看,有什么樣的教就有什么樣的學,有好的教才有好的學,有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育。從教育內容上來說,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如老師教知識、思想及能力,學生就相應地學習知識、思想及能力。有個性的教就有個性的學,啟發式的教就會有主動式的學,注入式的教就會被動式的學。學是本原性的存在,教是條件性的存在,學是先于服務的基本。因此,教學的根本目的體現在學的一種狀態,教應該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教師與學的關系表現為,學處于一種規約的地位,而教處于一中從屬的地位。教的任務完成與否主要看教學的目的是否達到。
(二)實踐性教學高職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培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應重視實踐教學,并將其作為教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發揮其在學生技能培養中的作用(圖1)。具體操作時應將設計思想和理念轉化為現實,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變成物質形象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重要目標。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圖2),通過兩者的交替與滲透,更好地促進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將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效果。因此,高職類院校必須立足學校特色,注重實踐教學,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校內實訓基地。
(三)信息技術運用對于設計專業而言,更要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特別是從職業院校來講,必須以技術為中心,但是作為技術的傳帶,必須通過信息化促進教師的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助推高職類院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各類設計軟件的信息交互較為便利,知識和能力效用的雙刃劍屬性,因此必須通過產學結合的力量加以調控,實現教學目的由單一向均衡的轉變。從教學改革的目的來看,教學的關鍵問題是選擇知識,以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加工和處理知識,讓其深入人的心靈,并消化、轉化為人的能力和素養。設計市場變化迅速,然而知識的育智育德和文化意蘊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種存在是潛在、隱形和零散的,它能否得以實現還取決于教學的方式和性質,教師最終如何打造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這是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高。高職類教學不同于中小學教學,知識異常豐富,有未知的、不確定、有待探求的領域和信息,所以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加強產學結合高職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考慮到學生與社會的直接接觸。由于專業的較強實踐性,其知識只是構成課程的基本成分,而非課程的全部,其科學性和有效性總是存在局限。課程設計時要盡可能地貼近社會現實,引入多元主體,使得教學活動中的社會實踐在場,而非缺失,加強學校的實踐場所建設(圖3)。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深入了解企業所需的人才的具體專業性質,并通過建立學科、學生和企業互動的課程生態體系,實現知識傳授、共同能力培養、素質養成的模式構建。
五結語
為提高高職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本文基于市場及學生自身雙導向理念,提出了提高該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方法和舉措,并從啟發式教學、實踐性教學、信息技術運用、產學結合四個方面提出了培養模式對策,以期為高職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陳茂群.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11-14.
[2]鄭興我,馬秀賢.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課程模式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2,(8):108-109.
[3]劉夏.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113-114.
[4]楊棟.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夏建紅.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淺析[J].西昌學院學報,2013,(12):139-141.
[6]范小艦.試論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工學結合”[J].藝術教育,2009,(10):60-61.
[7]孫啟友.產學結合提升藝術設計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作者:郁麗婷 單位:江蘇省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