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在環境中融合藝術,在藝術中分析環境,實現抽象與實質的目標要求整合。其課程教學中基于學生原有的藝術功底,在調查環境狀況、了解環境條件后,開展針對性教學。以往的教學往往采取零星授課的形式,灌輸有關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知識,課堂上缺乏互動。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啟迪,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基礎,而且應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有關環境藝術設計的教改分析,可從教改的原因說起,展開對教改問題的思考,提出教改的要求,進而實施教改策略,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研究
教改的應用就是要打破常規,突破以往封閉的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環境藝術的了解更加深刻。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分析教改的相關要求與流程,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化設計理念的形成。在教改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等,改變任務式的枯燥設計要求,導入趣味性的設計內容,引發學生的猜測與聯想,為環境藝術設計的革新打好基礎。
一、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的原因
1.教學方向單一
環境藝術設計綜合了藝術、環境的信息,是一門較為綜合化、系統化的課程。然而,在一些學校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向與目標較為單一,多開展室內的環境設計課程,導致部分學生對環境重視度不高,難以體會藝術設計中內外空間的貫通,部分教師的教學停留在室內設計分析上,對于室外情境了解不多,在藝術設計上也忽視了環境之間的相得益彰與就地取材。
2.缺乏適應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專業模式
環境構成有一定的科學規律,藝術設計與之連接,需要在對自然問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實現藝術的相互映襯。部分學校在對環境問題和藝術的創新思考上,缺乏對我國地域環境的了解。我國的地域環境具有民族文化的氣息,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地理特征,而以往的教學模式往往缺乏對真實地域環境的接觸,導致部分學生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實際分析中缺乏經驗,缺乏對我國地域環境等方面的了解,設計出的作品難以反映實際。
二、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研究的思考
1.合理安排基礎課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
環境藝術設計與單一的藝術教學、環境教學有所不同,教師應將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顏色、結構、搭配等與建筑物的比例、空間、構造等銜接起來。環境藝術設計知識體系雖然豐富,但教學的內容應當凝練,避免學生出現具備藝術分析能力卻難以進行環境問題思考、具備環境調查分析能力卻缺乏藝術創新的問題。在基礎課程體系設置中,教師應將環境藝術設計與繪畫等教學模式區分開來,改變教學中獨立的教學形式,采取雙向化結合模式,讓學生對藝術的了解滲透環境方面的內容。
2.優化教學環節創新教學環境
教學形式不能只停留在對理論的思考上,還應注重對實踐的評價。教師可導入一個命題,鼓勵學生課后參與項目設計,進行合作分析,并將在外面實習的成果帶回到課堂上,共同展開討論。教師可結合市場調查,根據近期的環境藝術設計要求,讓學生嘗試進行設計分工,從“紙上談兵”到實際落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早日參與實踐互動。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踐設計效果,進行評價指導。
3.注重課程的融合和交叉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環境、藝術均不應局限在學科的限定范疇內。學科強調綜合性,可在基礎課程上進行知識的拓展,使學生了解當前環境建設中的生態、環保、城鄉規劃等問題,分析環境與自然、人的活動、社會活動等的關系,從中尋求藝術的靈感,與園林建設、建筑設計等結合起來,讓學科的信息分析更具有層次性。
三、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的研究要求
1.教學方略上突出大的課程方向
教學課程應有所突出,環境藝術設計應避免教授零散的信息造成學生理解不足。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環境藝術設計應進行整體的展示,避免單一的呈現。如,將平面構圖、色彩等銜接,在二維或者三維視域下,分別采取不同的色彩搭配方式,強化藝術與空間的融合,分析畫面結構實現合理的設計創造,可突出空間規律,讓學生尋找環境優勢,分析藝術搭建方法,并圍繞一個核心點展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
2.課程中與實際的要求銜接
學生既要記憶各個藝術流派,具有區分能力,又要掌握中西方建筑史,形成一定的速寫、水彩、模型構建能力,還應將其轉化為工程繪圖、建筑概念、工程預算與工藝分析。學生應從多角度了解人體工程學、材料學、家具設計、景觀設計、植物配置、環境心理學、施工監理、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等,具有審美意識、創新意識,靈活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施工管理能力,熟悉AutoCAD、3dsMax、SketchUp、CorelDRAW、InDesign、Photoshop等軟件的應用。可以說,環境設計藝術專業對學生的要求較高,甚至超過了某一個學科的限制。同時,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夠在參與項目的同時進行溝通與思考,對環境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相應問題的延伸、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避免學生形成形式化的思考而與社會的環境藝術設計需求脫節。教師可通過室外寫生等,歸納顏色搭配與整體環境的適應性,分析畫面結構的實用性、藝術性、環保性,將學生的設計融入實踐。
四、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應用教改的施行形式
1.教學改革中的合作學習
部分學生的環境藝術分析基礎薄弱,社會實踐機會較少,因此,在有關的設計要求上,教師應通過合作的形式分析作品和項目,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消除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畏難感,在合作中共同商議、開拓思路,而且能夠基于合作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也是學生步入社會從事與環境藝術設計有關的工作時需要具備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設計基本功,忽視了合作的重要性,導致一些學生設計出很多華而不實的作品。合作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獲得更大的就業優勢。學生可以在合作中提出個性化的設計觀念,在合作中共同思考環境與人之間的聯系、空間與建筑之間的關系、設計的社會價值等,引發更深層次的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適度的合作并及時給予反饋,結合學生的合作效果改進合作模式。學校可據此創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社團,組織藝術展、科技展等,鼓勵學生合作參與競賽與展覽活動,強調以實踐精神開展對建筑現象的深度思考與設計創新實踐。
2.藝術設計專業自主學習法
環境藝術設計要求學生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運用不同的裝飾、光線、植物、雕塑等進行配置分析,將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融合,體現出特別的氛圍與風格。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學生的天分與思維活躍度,僅僅依靠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往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負責全部的教學流程,學生難以自主地結合歷史、文化等進行個性思考,教學也只能停留在知識的灌輸上,無法成為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當學生具備了素描、色彩、測量、制圖等基礎能力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某個空間設計(如家具、辦公室、景觀等)上進行模型設計,利用計算機輔助工具合成三維效果圖,讓學生走進社會、廣場、園林等觀察,摸索其創建與設計的規律,再結合自己的模型設計圖與之對照,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了解藝術的影響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市場調查,如,在廣場上詢問一些經常散步、鍛煉的人對廣場設計的看法,記錄哪些部分不美觀、不方便,進而改進設計圖,滿足現代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學生應該進行實地考察,實事求是,創新設計。自主學習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設計空間,但教師應隨時跟蹤,如建立網絡群聊,讓學生隨時匯報自己的進展,并構建溝通平臺,當學生遇到某些設計的困惑時,可以在群聊中進行集體溝通與互動,互相排憂解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一些調查資料供學生參考,從而為填補現有的市場人員空缺作好基礎準備。
3.新課程倡導多媒體教學
環境藝術設計將手工繪圖與網絡制圖結合,充分采用了現代化技術手段,一些制圖軟件極大地填補了傳統繪制上不夠立體、不夠直觀、實踐面狹窄等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授課形式,通過多媒體渲染真實設計效果,將學生創建的平面圖、草稿圖等復原成現實狀態。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教學中學生產生理解的誤區,而且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設計中的優缺點,進行圖層列表的編輯與劃分,分析材質的物理性質、紋理等,進行虛擬的實際演示。多媒體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設計陰影、光照等均有跟蹤顯示的參照與對比,使學生可以輕松修改設計圖。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結果,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與啟示。除了常規制圖軟件的命令與編輯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媒體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課堂的互評,讓學生介紹靈感的來源與制圖的心路歷程,利用多媒體詳談定點問題的步驟,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增強自信心。
五、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復雜的學科,它整合了很多學科的知識、理論等。在教學中,教師應綜合考慮現有的教學問題進行教改分析,結合教改的要求創新教學模式,并鼓勵學生進行獨立設計,合作完成設計討論,激發學生的設計潛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需求,以構成多樣的教改體系,引領學生全方位地理解環境藝術設計,使學生在實踐研究與互動中獲得進步。
參考文獻;
[1]于琳琳.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素描課程改革初探——《環境藝術專業素描課程教學項目課題集成式導入模式研究》課題應用情況.包裝世界,2017(6).
[2]鐘香煒.藝術設計專業協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真題實做”課題式教學改革為例.藝術教育,2014(7).
[3]張志軍.基于“課題制”教學的應用型環境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環境設計系為例.經濟研究導刊,2018(1).
[4]李艷.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現代裝飾(理論),2016(11).
[5]鄧貴艷.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探析——評《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新聞愛好者,2018(12).
作者:喬莉莉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