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環境設計及改造提升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環境設計成為鄉村建設中備受關注的問題。鄉村環境設計必須保持鄉土性,立足當地自然環境、產業布局、人文地理等因素。然而,放眼望去——無論是鄉村空間格局、村落建筑格調,還是內在結構關系、外在景觀形式,鄉村環境均呈現嚴重同質化現象。鄉村環境設計如何適應當地經濟、社會及群眾需求,如何體現地域優勢及自身發展特色,實現怎樣的改造提升才能避免千村一面,是擺在當前鄉村振興面前各地迫切需要認真解決的現實命題。
做到現代理念與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構建舒適與人文內涵并存的鄉村庭院景觀
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個鄉村的歷史風情、空間形態、產業布局均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因此,鄉村環境設計不但要考慮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舒適性,還需在設計中融入各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各地的異質化要素,開發出極具地方人文內涵彰顯地方田園氣息的鄉村環境。2022年5月,首屆農村人居環境(留壩)公共空間創意設計大賽正式拉開帷幕。8月18日歷時3個月412個參賽團隊調研、規劃的設計方案亮相大賽現場評審會。來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等多所國內知名院校的10位專家學者對119份有效作品進行了評審。評審團充分考慮鄉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將關注點延伸至整個鄉村環境,最終在50個入圍作品中評選出15個獲獎作品。此次大賽參賽隊伍貢獻的可實施、可操作的設計方案,恰到好處地做到了現代理念與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為鄉村環境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一等獎獲獎作品《紅色之路·星火燎原》深入挖掘當地鄉村生活的文化價值,將秦嶺地區豐厚的文化遺產融入到作品的設計思路和方案中,最終呈現的鄉村環境設計方案,既有歷史沉淀感,又極富當地特色。
做到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齊頭并進,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環境體系
鄉村環境設計要順應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避免鄉村自然生態氛圍和循環系統遭到破壞。鄉村環境設計及改造必須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特性,找到鄉村設計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做到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如,黃山市是大美中國版圖上一個絢麗耀眼的地理單元,近年來黃山市多地在“生態宜居美”政策指導下成就了一個又一個鄉村環境設計新典范。廣告22位于黃山市屯溪區的鳳霞村,對現有綠地景觀進行了水土質量和生態涵養能力提升,并衍生了與生態有關的新業態,依山而建的旅游民宿實現了生態建設與村民生計的互促。位于五龍山脈深處的祖源村是一個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但由于大量青年外出打工,村落一度荒蕪破敗。該村以村落外圍豐富的農林資源為生態屏障,因生態產業高附加值的吸引,村民紛紛加入鄉村建設隊伍,如今的祖源村成了花草點綴、人流不息的“夢里山村”。
做到因地制宜與突出經濟發展功能價值并重,構建生態、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分類施策是當前鄉村環境設計的必選之路,河南寶豐縣石橋鎮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本。石橋鎮結合鄉村旅游在內的新業態的潛在活力,充分挖掘當地環境的內在生命力和活態品質,推動當地鄉村建設向內涵式、可持續方向健康發展。石橋鎮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鄉村建設的邏輯起點,將鄉村文化和產業特色植入環境設計規劃中,環境要素被重新組織,石橋鎮原有空間格局的層次感得到延伸,誕生了一批如寶豐縣龍王溝農耕墻、八卦竹林迷陣、邢莊水系連通等遵循自然規律、凸顯傳統文化特色、充滿鄉村記憶的設計作品,在重現鄉村生活氣息的基礎上,通過傳統與現代互融、生態與生計互促推動鄉村振興進程。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層面的全面鋪開,對鄉村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確保鄉村生態環境向好發展,重組鄉村文化系統、提升鄉村居住感受,是鄉村環境設計對新時代、新要求的積極響應。
作者:陳蘇麗 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