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竹文化在環(huán)境設計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竹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構成部分,它不僅富有品德人格的含義,又象征著理想愛情,同時還承載著禪宗禪趣。竹子在建筑設計中可以作為點綴,也可以作為主體;可以作為綠色植物裝點環(huán)境,也可以作為建筑材料;可以用其境,也可以用其造形。如運用到位,便可以增加設計中的禪味,是東方生活美學中不可以缺少的元素。
關鍵詞:竹文化;綠色設計;禪意空間;應用研究
一、中國竹文化的基本現狀
中國的文化擁有明顯的倫理性特質。竹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個無法替代的方面,其包含的謙遜、高風亮節(jié)、剛直不阿等優(yōu)秀品質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閃光點。正是因為竹文化兼收并蓄地吸收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思想,竹子的某些特質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不謀而合,才讓竹文化滲透到廣泛的范疇,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標志之一就是竹文化。竹子在作為建筑材料時,其外形特征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便能非常完美而且鮮明地表現出中華文化的特點。不用刻意地解釋,不用特別地貼上標簽,通過竹及其它文化事物就可以看得出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進而明顯地與其它文化區(qū)別開來。
(一)淡泊明志
竹子的枝葉四季如一,常年蒼翠欲滴,就像蘇轍在詩中所言的“葉如翠羽,筠如蒼玉”。竹子郁郁蔥蔥的綠色,素雅淡泊,雖然姹紫嫣紅也不是五顏六色,但是卻有一種讓人內心平靜的魅力,有一股子向上攀援的力量,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生命力。處身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中,內心會被竹子感染,明凈透亮,寧靜致遠。竹子沒有玫瑰的嬌艷欲滴,沒有牡丹的姹紫嫣紅,有的只是單調的綠色,但是簡單大氣卻不失雅致,樸實淡雅中透露著絲絲生氣,淡淡的綠色散發(fā)著綿延亙古的韻味,質樸而舒適。從竹子本身的特質演繹出來的這些人格品性為人們所追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們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與竹子的淡泊無為得到了完美契合。
(二)自強不息
竹子的枝干修長挺拔,竹節(jié)圓潤,竹葉脈絡平直,竹子本身的這些特質都給人一種堅韌剛硬的力度感。竹子不畏風吹雨打,依舊挺立在天地之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迎接新的陽光。竹子的剛正不阿為人們所效仿和熱愛。竹素來有“君子”之稱,有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品格。竹子因其道德高尚、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品質成為君子最契合的承載物,竹子的君子品質在精神和道德上給了人們一個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三)坦蕩寬容
竹子有強勁的根莖,在土壤中肆意生長,顯示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竹子不僅能在溝壑里生存還能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竹根不畏艱難困苦、頑強前行的坦蕩胸懷,讓人們敬佩。竹子一年四季忍受風吹雨打,在寒冷風雪中毅然挺立,但其卻依然郁郁蔥蔥,坦蕩寬容地接受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努力生長,傲視長空。竹子不像牡丹需要悉心照顧,不像枝蔓需要附庸著它物生長,竹子獨自堅毅地向上攀升,不畏嚴寒刻苦,瀟瀟灑灑地吸收陽光的饋贈,充滿了生命力。從這些可以折射出竹子坦蕩寬容的優(yōu)秀品質。
二、竹元素在環(huán)境設計中的應用
(一)竹材料的優(yōu)勢
在世界竹資源中,我國的竹資源數量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在數量上,中國的竹林分區(qū)方面也十分多元,基本分為散生竹、叢生竹、亞高山竹和混生竹等竹區(qū),還有大面積的人工灌溉竹區(qū)。我國是全世界公認的“竹子的故鄉(xiāng)”。竹類植物,生長速度快,砍伐之后重新生長所需的時間短,對環(huán)境的要求低,生長周期短,所需土地面積小,對土地的要求低,而且外形優(yōu)美,自身可以對外部環(huán)境進行調節(jié)。恢復一棵20米高的樹需要60年,但是一棵10米高的的竹子只需要59天就可以長成。竹材料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材料,向來都是地板和建筑材料的優(yōu)先選擇。竹材料擁有可天生和可自然再生的優(yōu)勢,可以直接用材料自身的特殊構造進行設計,可以少用甚至不用粘合劑。設計師可以通過竹制產品的環(huán)保意識來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視,縮短人和自然的距離感,同時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竹子的纖維布列緊密、整齊,具有一定的韌性和硬度,而且竹材料可以通過簡單的加工工藝就可以成型。作為材料而言,竹子的質量輕、韌性好還有一定的硬度,在后期,所需的加工工藝不復雜,成本花費少,由此成為了首選環(huán)保材料。竹子的用途十分廣泛,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文理通直,外表堅硬而光滑,同時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效益。竹子的地下根枝可以很好的鞏固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竹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承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今天都如此。竹材料經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加工工藝相結合,其市場前景將不可估量。
(二)竹材料的人文情懷應用
在中華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則又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被列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竹子在我國人民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人們閑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中的時候,一種無限舒適和愜意便會油然而生,也難怪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路邊的綠化、園林中,成片成片的翠竹不僅凈化了人們的環(huán)境,也讓人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升華。竹子雖比不上牡丹的富麗華貴,比不上松柏的威嚴,也無法和桃李的嬌艷相提并論,可是它卻擁有著虛心優(yōu)雅的特點,它只是默默地把生命托付給大地,將它的所有價值都無私地奉獻給人們,它是如此的坦誠無私,樸實無華,不求回報、不求炫耀,只是無聲地奉獻。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中華民族勤勞的人民在和竹子的交集中,將竹所展現出來的不屈品格和謙遜的姿態(tài)總結和升華為一種做人的精神,竹子的虛心和氣節(jié)等優(yōu)良品質被列入了道德美的范疇,竹子的文化內涵已然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品格。每當人們看到矗立在一旁的竹子,自然而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竹子不畏嚴寒、不畏逆境、寧折不屈的優(yōu)秀品質。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倫理道德,也積極地促進著中國文學、繪畫藝術、手工工藝、園林藝術還有音樂文化和宗教以及民俗文化的發(fā)展。竹元素在圖書館設計中的運用,不僅會營造出一種古樸、禪味十足的閱讀空間,也會讓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中國古人邊詠竹、邊身處雅居幽靜處的愜意。
三、應用竹的實例分析——以“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為例
竹屋建造在一個半山坡的斜坡上,隈研吾選址在這塊坡地上時并沒有把這個坡地填平,而是模仿了萬里長城在復雜的山地綿延不斷的形式,將細長的底座平面精確地放在沒有修整的斜坡上。竹屋的室內設計最讓人稱奇的是在空間的中部,下幾步臺階就可以從竹屋的大門進入了。建筑師將這個空間做成了一個下沉的淺水池,在上面架了一塊略高于水面的方形跳臺,筆直的竹子在跳臺的四周和天花板上橫向排列,圍合成一個半開放式的空間。日本當代建筑師經常運用這樣的手法,這是一種從對立中產生的中性虛空,也就是日本傳統(tǒng)建筑形式中強調的空間的不存在——“沒有實體的空間”——可流動的、無形的空間。對于“枯山水”和“庭院”的喜好,讓建筑師偏愛上了營造一個供人思考的“內向”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是富有禪宗意味的,內庭延伸至居室之內,讓人們能夠更加接近心目之中的那個永恒寧靜的自然。而這種由竹子交叉組合的形式的靈感竟來源于腳手架。在這里,人們可以完全地欣賞到室外的四季變化和優(yōu)美的景色,使自己和大自然充分的接觸,遠離城市的喧囂,重新獲得身心的平衡。隈研吾在面對不同建筑材料的時候,是把它們作為“已知條件”來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遠離混凝土建筑的狀態(tài)的,他要制作一個場所、一種狀態(tài)。竹子在這里已經超越一般建筑材料。從竹子制成的腳手架看到了竹子的粗獷度和精度的巧妙結合。竹子經過熱處理,并涂以顏色,與周圍景觀相協(xié)調,使整個空間寧靜卻不失優(yōu)雅。
四、結語
竹材料的結構是將竹材料從植物轉化為產品的一個基礎要素,這種竹子的特殊的結構也直接會影響到最后的造型呈現。從竹材料作為產品設計的材料來看,竹子的功能已經基本定型,不能夠隨便改變,但是作為產品創(chuàng)新的設計來講,竹子的存在形式是可以不斷變化的。在傳統(tǒng)的建造過程中,竹材料一直是以原竹形態(tài)使用的。一般而言,竹子的直徑大小和材質的變異性比較大,直徑小的竹子只用于制作建筑腳手架。當前比較先進的竹材利用技術是竹材重組技術,就是將原竹材重組成各種強度的新型建筑材料,用于高檔房屋的建造。竹子在建筑設計中可以作為點綴,也可以作為主體;可以作為綠色植物裝點環(huán)境,也可以作為建筑材料;可以用其意境,也可以用其造形。如運用到位,便可增加設計中的禪味,是東方生活美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國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在與世界不斷接軌和融合時,也應當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應當更加完整地詮釋中華竹文化的精神內涵,將中華傳統(tǒng)的竹文化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不停地嘗試不同的審美視角,充分發(fā)揮竹材料的特性與想象空間。利用竹子纖細和謙遜的品格,營造出一種清爽、淳樸、自然的空間韻味,用無聲的語言來表現空間的禪意,同時也展現出室內設計者對個性和審美的追求。將中國傳統(tǒng)的竹文化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相融合,可以營造出纏綿悠遠的意境,顯示室外和室內設計的低碳環(huán)保意圖。
作者:劉琦 單位: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