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化改造論文:老校區戶外景觀的改造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許艷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歷史建筑是學校長期發展的產物,濃縮和留存了歷史滄桑的印痕,積淀了校園歷史文化的厚度。校園歷史建筑一般可分為兩種:標志性歷史建筑和一般性歷史建筑。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采用不同的保護與更新手段。標志性建筑的再利用,主要通過立面保存或者結構保存,改善其設備環境,賦予新功能。立面保存一般適用于磚石結構的建筑,通過對其內部重新裝修和劃分,滿足現代教學、辦公的需求。例如東南大學禮堂為磚石結構的歐洲古典建筑,它的內部經過多次調整,但是外立面變化卻很小。結構保存一般適用于木結構的建筑形式,這些建筑歷經滄桑,可以通過改造墻體、地面等形式,保留原有木結構。如北京大學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筑,改造中用鋁合金門窗代替了原來的木門窗,對內部墻體進行了粉刷,地面進行了鋪裝,但是原有的木結構的柱、梁結構卻保留下來。對于一般性的歷史建筑“用”是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意義,可以通過全部拆建、局部改建、加建、翻建、內部功能改造等方式,實現其再利用的目的。
在校園新舊建筑整合過程中,注重新建筑的延續性設計,有利于新舊建筑的協調共生。所謂“共生”不是新舊建筑簡單的并置、疊加,而是指在舊建筑改造過程中將原有空間環境的特點、風格,通過運用材料、技術、建構方式等形式,將新建筑在體量、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與舊建筑保持協調類似的特征,形成既符合新時代要求,又包含原有空間特征的新的空間環境。例如,東南大學吳健雄紀念館的建設,該建筑與健雄學院分別位于該校標志性建筑———大禮堂的兩側,考慮紀念館與大禮堂的主次及與校園主要軸線關系,設計中通過將建筑向西后撤,兼顧廣場、道路與人流路線的關系,創造了一個45°斜向軸線,在基地東南方向留出一塊綠地。這樣的處理,也使得紀念館與南部的老圖書館形成良好的關系。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新舊建筑的整合,既不能過分遷就歷史建筑,更不能讓新建筑凌駕于歷史建筑之上。新建筑采用何種設計,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務必使兩者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使整個校園的景觀體系處于一個良性發展的過程當中。
校園廣場不僅是學校的外包裝,也是學生怡情養性的重要場所。通常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學生很愿意在校園廣場進行課間學習或暢談,但是由于老校區廣場空間普遍存在設計語言形式化、簡單化、空間序列缺乏、主題不明確、不關心細節設計等問題,導致校園廣場缺乏人性化和情感體現。老校區校園廣場在整合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師生的心理需求及行為模式。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學校發展歷史、現狀、特色,在設計上賦予廣場深厚的文化內涵,建構師生場所記憶;其次,應根據環境合理設置景觀主次軸線、完善空間序列,豐富景觀層次。利用結合綠化安放標志性景觀雕塑等設計形式,充分詮釋校園精神,塑造廣場的氣氛。再次,關注細節,依據人的行為心理,通過合理設置低矮花壇、豐富地面鋪裝、增加游憩、照明設施等方式深化廣場設計,體現廣場的人文關懷,避免師生不愿停留的現象。通常在陽光充足,綠植圍合的地方設置合適的座椅,就能增強人們交談欲望和舒適度,使得人們愿意休憩停留。最后,加強后勤管理,保證廣場中的各種行為活動,能夠在舒適、安全、自由、充滿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進行。
老校區道路通常較為狹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混行,特別是上下課時段,容易形成交通擁堵,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同時轎車的普及,缺少一定數量的停車場,加上管理薄弱,致使車輛亂停亂放,阻礙原本就較狹窄的交通。道路排水設施不全或者破損,致使排水不暢,另外照明設施不足、綠化單一也都是常見問題。老校區的道路格局基本形成,重建老校區的道路系統顯然不太現實,更多情況下是采用各種措施進行改善。首先,合理調整交通系統。對于教學區,考慮到學生往返,人流量大,并伴有陣發式的活動規律,采用步行者優先空間,并通過單向通行汽車、限定車速、定時限制等方式來保證步行者的安全。對于非教學區,可采用人車分離的方式解決機動車與日常人流的關系。常見的有采用內、外環設置的手法,以外環作車行系統,內環作步行系統。或者通過加建天橋,相鄰建筑采用二層走廊連接等方式分散地面人流,滿足車行便捷,人行安全的要求。其次,設置足夠數量的停車場。幾乎每所高校都面臨停車難的問題。教學樓、宿舍樓前停滿轎車、電動車、自行車,經常侵占人行道、車行道,嚴重阻礙交通,影響校園環境。在有限的校園環境中,考慮地面、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停車規劃勢在必行。地面停車場可以在學校進出口處、建筑物附近、步行區入口處等地段設置。也可以適當加寬道路,設置路邊停車位。地下停車場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校園建筑、校園廣場、綠地的地下空間設置。條件允許也可以建設停車樓,以節約土地。最后,盡量保留原有的行道樹,營造綠蔭如蓋的校園交通環境,改善校園生態環境,見證學校歷史。根據不同路段的需求設置路燈,根據具體環境選擇合適的燈型和光源,使校園交通成為校園的功能性景觀。
宜人的綠色環境,營造自然舒適的學習空間,可以強化高校的教育功能,合理的植物造景可以柔化建筑物、美化校園,體現校園特色,彰顯校園文化。因此,校園綠化在高校建設中的作用,愈來愈受重視。然而,很多高校建校時間悠久,受時代及園林景觀行業發展的限制,校園綠化往往沒有經過系統的規劃設計,致使相當一部分高校老校區植物景觀的營造不太符合高校校園環境特征,植物配置也不能滿足生態校園綠化需要的喬、灌、草相結合的綠化體系,同時,植物配置季節性景觀不明顯也是較為常見的問題。那么,在老校區園林綠化的整合中,首先應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地域條件,多選擇鄉土物種進行植物造景,既可以維持該區域的生態平衡,也可以使校園綠化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色彩。比如一些高大的鄉土樹、骨干樹的種植,往往可以形成高校的符號和師生的共同記憶點,使得校園文化在植物造景中得到體現和傳承。如四川文理學院位于達州市,它的校園綠化就運用了達州市的市樹菩提樹。如今,菩提樹已經成為很多畢業多年學生永久的記憶。其次,利用物種多樣化,豐富植物景觀層次。老校區園林植物較為單一,通常以雪松、香樟、桂花等常綠植物為主,導致整個校園環境顯得冷峻、嚴肅,與高校環境特征不符。要解決這一問題,在綠化上可以利用原有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種植四季花卉,利用其色彩、花型、氣味,增加校園環境的季節性景觀,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樹木的配置可以采用孤植、對植、群植等方式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序的景觀效果。當我們將草坪、花卉、灌木、喬木有層次地結合在一起時,就能構成明朗、優雅的校園綠化環境。最后,做好平面綠化的同時應該加強校園環境的垂直綠化。垂直綠化可以彌補平面綠化之不足,豐富綠化層次,拓展校園綠化空間,構建校園的生態平衡,增加校園建筑的藝術效果,使之與環境更好的融合。攀援植物合理應用,既能體現植物自然美,也可以營造戶外景觀的意蘊美。很多傳統的觀賞植物都承載著某種社會文化與價值觀,是歷來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對象。比如,人們常用紫藤表示歡迎,用凌霄表示聲譽,忍冬代表忠實的愛情等。這些植物的人格化和意蘊美在造景中的合理運用,可以賦予景觀精神靈魂。
在老校區整合設計中盡量多地采取新舊結合的形式。但是設計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透過外在形式去考慮場所的現狀和人的需求。畢竟舊的、老的并不都代表“和諧的”、“有價值的”。合理利用原有校園景觀和文化,保護創造良好的空間才是老校區戶外景觀發展的立足點和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