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房屋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處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大力的發展社會經濟,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人們對房屋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從而推動了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工程數量日益增加、建筑工程規模日益擴大,致使建筑施工產生的建筑廢料和建筑垃圾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在不斷的增加,這就會對四周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如何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建筑行業能長遠發展的基礎,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中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可以明顯的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保障,還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速度和效率。
關鍵詞:房屋建筑施工;環境污染;處理措施
0引言
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飛快進步的大環境下,建筑行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現場分布在各個角落,建筑施工中產生的大量噪音、氣體、灰塵等環境污染因素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嚴重,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隨著建筑工程規模的不斷擴大,建設施工的周期也在不斷的增長,建筑中使用的大型施工設備在數量上和規格上都在增加,由此產生的噪音污染、塵土污染以及對周圍土層結構影響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施工人員越來越多,生活垃圾也隨著越來越多;建筑施工中所需求的物料不斷增加,物料的堆放以此廢棄物料的長期堆積給周圍人們的日常出行帶了極大的不方便等等。因此必須重視建筑施工對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建筑施工單位要研究設計出有效的治理方案,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對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1針對房屋建筑施工產生的塵土污染進行治理和防治
(1)房屋建筑施工現場需要使用固定的封閉的圍欄,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塵土發揚的范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行人誤入施工現場造成安全隱患[1]。
(2)房屋建筑施工現場必須有灑水車定時進行灑水作業,以此降低灰塵度。
(3)房屋建筑施工現場要采用路面硬化的措施從而降低物料運輸產生的塵土污染,在設計車輛行駛路線的時候,要讓車輛盡量通過硬化過的路徑。
(4)對于水泥等小顆粒散裝建筑施工材料盡量放入倉庫,如果需要在室外堆放或需要進行運輸,就要進行全面覆蓋,以防止揚塵。
(5)對物料運輸車輛要進行及時的清洗,防止對施工現場以外的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6)裸露在外的土體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就要對其進行覆蓋。
(7)對于房屋建筑施工現場所產生的建筑垃圾要定時定量的進行及時的處理,盡量使用集裝箱進行吊裝,必須設置專門的垃圾處理通道。
(8)嚴禁在房屋建筑施工現場進行垃圾焚燒,以避免有毒氣體的產生和燃燒后的揚塵。
2針對房屋建筑施工產生的噪音污染進行治理和防治
依據《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音排放標準》規定的在施工過程中噪聲晝間(6:00-22:00)不得超過70dB(A),夜間(22:00-次日6:00)不得超過55dB(A)。房屋建筑施工單位要嚴格按照規定對施工現場進行噪音控制。
(1)大型施工設備是房屋建筑施工現場噪音產生的主要源頭,要想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就要對其進行降噪音處理,要對大型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和保養,以避免因為設備故障產生巨大的噪音污染,這樣還可以延長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時間和使用效率,減少施工方對設備的資金投入[2]。
(2)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對施工工序進行合理安排,產生噪音的工程避免在夜間進行施工。
(3)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選擇新型的經過降噪處理的施工材料。
(4)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積極的使用新的先進的施工技術,摒棄傳統的產生大量噪音的施工技術。
(5)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積極的使用吸聲、消聲、隔聲等降噪技術。
(6)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施工方必須制定符合法規規定的噪音排放標準的施工方案,嚴格規定施工時間和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時間,以此達到降低房屋建筑施工現場噪音污染的目的。
3針對房屋建筑施工產生的水源污
染進行治理和防治房屋建筑施工中對水源的污染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壞,是打亂自然生態平衡的主要方面,所以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必須進行水污染的防治和處理工作。
(1)在房屋建筑施工現場污水排放要遠離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水源,避免施工污水污染周圍居民用水的水源。當施工現場和居民用水水源距離很近的生活,施工單位要把施工過程產生的污水排入沉淀池或隔油池進行污水隔離,使用科學的手段進行處理[3]。
(2)施工中產生的泥水如果沒有進行處理,不可直接排放到排水設施中,要對其進行處理、過濾、沉淀,然后才可以排放。
(3)房屋建筑過程施工中會使用到乙炔罐,針對乙炔罐使用產生的污水切忌直接在施工現場進行傾倒,必須把污水放置到指定的特殊容器中存放,然后在沉淀池里進行處理,以防對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4)建筑工人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要集中處理,不能因為方便直接在施工現場隨意傾倒和隨處堆放。房屋建筑施工單位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污水處理方案,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以達到降低施工過程對水源污染的目的,要對施工產生的污水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保證水質達到規定的標準。
4針對房屋建筑施工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染進行治理和防治
(1)尋找固體廢棄物產生的根源,在源頭上對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進行預防,這樣既可以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同時可以降低施工單位的施工成本。
(2)對固體廢棄物要定點、分類合理的堆放,避免固體廢棄物在堆放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有毒氣體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
(3)要對固體廢棄物進行仔細挑選,把可以繼續使用的固體廢棄物挑選出來單獨堆放在施工中繼續使用,這樣既符合了綠色施工的要求,同時還可以降低施工單位的物料成本,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整體收益。
(4)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技術,避免因為施工不合理造成房屋建筑工程的拆除,以及避免大量固體廢棄物的產生。
(5)對于建筑工人產生的生活固體廢棄物要建設專門的垃圾箱,通過市政垃圾處理部門進行統一的處理。
5針對房屋建筑施工產生的光污染進行治理和防治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光污染的處理,現階段的房屋建筑施工很少有人注意到光污染的存在。
(1)對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房屋光源進行合理的等級劃分,然后選擇合理的處理方式進行光污染的處理。
(2)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可以適當的選用智能型燈光,尤其是在夜間進行施工的時候要配備自動燈光控制系統,在施工安全的基礎是進行燈光的美感設計。
(3)在光源的使用中要重視節能減排,根據實際的施工需要選擇適合的燈源和燈光強度。
(4)在房屋建筑施工中一定要確保建筑工人不會長時間的處在強光環境中,以免因為強光造成工人的視覺疲勞,這樣會有效降低施工事故的發生,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5)房屋建筑施工單位要完善施工現場的照明系統,燈光的使用要符合施工現場的實際需求和國家出臺的相關法規政策的要求以及基于環境保護制定的標準,以此來最大程度降低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光污染[4]。
6結束語
隨著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施工中產生的能源消耗以及對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在全國總體能耗和總體環境污染中都占據著比較大的比重,所以為了提高自然環境生態平衡、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必須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科學合理的制定和使用各項措施,從源頭上降低房屋建筑施工對環境的污染,在施工中保證工程質量和環境保護同時在和諧統一中進行,從而為人們創造出更舒適更和諧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梁紹來.房屋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防治與處理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2):112-116.
[2]蘇華露.房屋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防治與處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5):1970-1970.
[3]譚芬芳.房屋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165(4):81+83.
[4]張棵材.房屋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的防治分析[J].建材發展導向,2018,16(12):182-183.
作者:張學峰 單位:日照技師學院
第二篇:鄉村建筑環境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新型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快速推進,讓城市發展進程優先于鄉村發展步伐,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差異大。文章從鄉村建筑環境整治提升為切入點,通過對荊川村現存的傳統建筑進行年代、質量,以及建筑風格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利用城鄉規劃技術與方法提出相應解決措施與建議,以期為鄉村建筑環境整治提升提供較為有效的參考實例。
關鍵詞:鄉村環境;建筑環境;荊川村
引言
2018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方案》,鄉村環境整治改善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其中,鄉村建筑環境作為鄉村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而如何對鄉村建筑環境進行改善提升更是成為了諸多學者以及前輩研究的方向。然而,在我國鄉村建設大力推進的過程當中,同時也產生和遺留了諸多的問題與困擾。在美麗鄉村和新型農村的建設過程當中,大量的現代住宅建筑在鄉村地區拔地而起,鄉村環境得到巨大的改變。然而,與之相對應的鄉村傳統建筑卻遭受著完全相反的對待,大量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鄉村建筑被拆除,大量有著濃烈鄉土情懷的傳統建筑元素被破壞。同樣,在許多有著“傳統村落”之稱的鄉村和鄉村旅游景區里面,并沒有“傳統建筑”,而是些為了在外形上形成與傳統建筑相似的建筑面貌風格,新建的缺乏傳統韻味的仿造建筑[1]。鄉村規劃建設中就如何新建房屋、在哪里新建房屋以及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環境有著較大篇幅的說明,但卻忽略了對傳統鄉村建筑的保護,使得原有的鄉村特色建筑風格正在逐漸走向消亡。文章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通過實地調研、現場踏勘,發現荊川村建筑環境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提升改善建筑環境的建議與措施,以期為實現荊川村的建筑環境改善提供助力。
1荊川村概況
荊川村位于渭南市富平縣淡村鎮,距離富平縣11.5公里,淡村鎮3.5公里,全村共轄6個村民小組,即南韓組、南程組、東劉組、東村組、田家組、南權組。荊川村整體地勢由南向北逐級降低,其高差約在50米范圍內①。當前,荊川村內人口空心化現象嚴重,72%的人口職業以“務農和打工相結合”為主,剩余28%的人口主要以務農為主[2](圖1)。并且村內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村莊內中老年人口占據村莊內一半以上比重。荊川村內生態環境面貌保存較好,并擁有著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田園風光資源優勢(圖2),保存有較為明顯的關中傳統村落—聚落空間形態。荊川村建筑裝飾風格獨具特色,在墻面、梁柱、門窗等構件中以磚雕、木雕等形式進行裝飾(圖3),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3]。
2建筑環境問題
通過對荊川村的現場調研與踏勘,發現現存的傳統建筑所占村莊內總建筑比重偏低,且建筑中同樣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通過對建筑中問題的分類與整理,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的建筑問題。荊川村村中所修建建筑年代差異較大,自1949年以前至今不等,多數傳統建筑的修建年代久遠。與此同時,久遠的建筑建造年代也造成了村莊內現存建筑質量參差不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隱患(圖4)。通過對現狀建筑進行分類,可將現存的建筑分為以下三類。
2.1建筑屋頂形式改變,傳統格局風貌缺失
荊川村內建筑多為現代形式的農村建筑,對于具有關中風格的傳統民數量保留較少。然而新建的現代農村建筑多為平屋頂建筑,少數使用關中地區傳統的硬山坡屋頂,缺乏具有荊川獨特的傳統民居特色。隨著現代建筑在鄉村的不斷修建,荊川村傳統鄉村社會的韻味正在關中地域內逐漸消失,傳統的建筑肌理與格局風貌也正在走向消亡。
2.2建筑立面色彩轉變,村莊環境協調減弱
荊川村現狀建筑墻面中主要呈現為以下特征:灰頂、白瓷貼面為主;點綴紅色元素于門、屋檐等處。尤其是在新建建筑中,此現象尤為明顯。而傳統的關中民居則是“穿靴戴帽”,即灰色屋頂、青色墻角,但隨著時代變遷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荊川村內的建筑民居中的墻腳色彩也由青色轉為紅色。墻體細部色彩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莊內部人工環境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進而導致當今的村莊比之以前的村莊多了一份可見性。同時,卻也造成了村莊的宜居屬性的減弱以及鄰里關系的減淡。
2.3建筑細部缺失,傳統建筑韻律消失
關中民居的重點裝飾主要位于入口門樓、檐部、壁面、馬頭墻、屋脊、門窗及室內裝修等部位[4]。這些具有關中特色的重點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筑細部,如磚雕、匾額、下坎、門枕、窗戶木雕、墻面浮雕、漏窗浮雕等建筑構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現代建筑思想的廣泛傳播,傳統的建筑構件已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隨之而來的是模式化的現代建筑、相似的建筑外形、雷同的建筑裝飾、類似的建筑風格等都是現代化建筑所具有的特點。在對荊川村的調研中,發現其現狀建筑中除具有相當歷史年代的傳統建筑還保存有較為完好的建筑細部構件之外,新建的現代化農村建筑中對于建筑細部的建造正在減少甚至是缺失。并且在現存下來的傳統建筑中,同樣因為傳統建造工藝的遺失,造成了許多傳統建筑的建筑構件修復工作的難以進行。缺失了這些傳統的建筑元素,同時也意味著如今村莊建筑的傳統韻律的消失。
3建筑提升策略
3.1傳統建筑
荊川村內的傳統建筑保留情況較為復雜,既遺留有保存狀況較好的完整的傳統關中民居,也存在著只遺留有部分建筑構件的傳統建筑。針對不同的建筑受損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1)建筑修繕:對荊川村傳統建筑中房屋質量較好或外觀造型較好的建筑,通過維修改善的規劃手段延長其使用壽命;對于部分質量較差的建筑進行拆除重建,或利用村莊內空置閑散用地進行插建[5]。依據原有建筑結構進行修繕,保留原有建筑特色與村莊整體風格。(2)屋頂修復:由于建造年代久遠以及飽受風雨,荊川村傳統住宅民居中的硬山式或單坡式屋頂也已經有所損毀,因此對損毀的屋頂進行修復或重建,不僅可以提升建筑質量,還可以恢復傳統建筑風貌。(3)墻面修飾:關中地區地處平原,雨量少,地下水位低,土層厚土質塑性強,因此作為維護結構的墻體除采用磚墻外,很多住房用土坯或夯土墻[5]。土筑墻在關中地區的農村中更是廣泛應用。荊川村傳統住宅建筑主要以土坯或磚土結構為主,部分建筑采用青磚等砌筑墻體加固墻基,最終形成了以土黃色為主的整體建筑風貌。為了與傳統建筑風貌在墻面形成協調統一,以及保證建筑質量,在對墻面進行加固的基礎上,以灰白色和青灰色涂料作為墻面的主色調,同時用青磚瓷片加以裝飾,協調墻面整體色彩,增強景觀藝術性[6]。(4)門窗修繕:關中傳統民居住宅門窗多為木質結構,為提高建筑質量和藝術風貌,將宅院入戶門更換成墻垣門,并統一宅院內部的房門色彩和建筑材料,使建筑整體風格相互協調。
3.2現代住宅
荊川村新修的現代住宅建筑整體質量較好,建筑風貌以及建筑類型比較統一。從資源集約、經濟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原則進行考慮,對其進行較小部位的細微調整,主要是對建筑的墻面以及門窗進行細微調整,從而調整現代建筑與傳統民居建筑之間的協調性。(1)墻面改造:對于建筑立面質量較好,但墻面色彩與傳統建筑立面主體色調不相協調的住宅,為使得村莊建筑風格達成統一,則主要是通過調整建筑立面材質和墻體色彩的方法達到統一的建筑風貌。而對于紅磚砌筑而未經任何裝飾的現代民居建筑,即主要通過用水泥找平后再粉刷灰白色涂料,用朱紅瓷磚砌筑墻角。并且為保證整體建筑保持干凈整齊的立面效果,將外露在墻體之外的雨水管道和電力電信線路作隱藏處理。(2)細部改換:對村內村民自行建造的風格雜亂的門窗、墻雕等建筑細部進行統一更換,將門窗統一更換成由朱紅色粉刷的木頭材質構建的門窗。對于現代建筑中的磚砌墻雕,則更換成具有荊川村特色的木制墻雕。同時,將住宅建筑中的其余建筑細部作同樣的更換處理,使達到風格統一的目的。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荊川村現狀建筑環境的調研與分析,可以得到目前荊川村中的鄉村建筑細節部分的整治與改善仍缺乏有效的修復措施。“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可以得知,目前我國對于現存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對現狀的現代化民居建筑的改造,尚缺乏細節部位等方面的考慮。傳統鄉村建筑環境的重塑以及鄉村建筑傳統風格的回歸是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中較為缺乏的一環,然而鄉村傳統建筑卻又是最能體現鄉村傳統意蘊的關鍵一環。文章以鄉村建筑環境作為切入點,通過對荊川村內部遺存的傳統建筑的修復和改善,以及對現狀建筑細節部位的改造,為傳統鄉村建筑環境的營造提供更為明確、清晰、有效的解決方法與措施。
作者:王思雨 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第三篇:社會環境變化對建筑形態影響
【摘要】四合院是我國住宅建筑形制的代表,歷史悠久,其形態一直隨社會環境而改變。以北京南鑼鼓巷改造提升項目為例,研究其建筑形態受到社會變遷影響而發生變化的過程,結合實地調查、測繪與文獻查閱方式,探究社會環境變遷對人民生活需求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建筑形態變化,從社會結構與空間結構之間的平衡、人民生活需求與建筑形態變化之間的演變過程出發,為南鑼鼓巷片區提升保護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變遷;建筑形態;住宅;四合院
0引言
建筑反映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是決定建筑形態的主要因素。我國傳統四合院受儒家思想、封建禮制、倫理教化和宗法制度等影響,處處體現傳統的倫理禮制,尤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
1元朝及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建筑形態
1.1元朝時期
北京四合院呈院落布局和“工”字形平面,以南北各兩排房屋為倒座與正房,東西各一排廂房形成圍合。
1.2明清時期
北京四合院在繼承元朝形制的基礎上,取消“工”字形布局,以“正房為核心、外套院落”組合方式取而代之,南北中軸線布置倒座、垂花、正房和后罩房,沿軸對稱排列廂房、耳房等,明確區分內外院,并由圍墻、院門等限定空間。北京四合院由此形成一套成熟的規格形制。
2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四合院建筑形態
2.11840—1911年
1840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掀起“西學東漸”洋務運動,以求改變落后與被動的政治局面,傳統文明古國由此向現代化邁進,西方文化也逐漸流入中國。在不同文化理念碰撞、交融下,形成獨特的“中西合璧”式文化,西方生活模式逐漸被接受,傳統建筑形式已無法滿足社會變化的需求,故“中西”式四合院建筑風格逐漸形成。
2.21912—1948年
民國時期,駐守北京的高層官員和學者不少有留學背景,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在購置四合院后,從外立面到內在功能進行“西化”,被京城百姓當作范本爭相模仿。改造打破傳統四合院原有的等級形制及模數限制,建筑顯得隨意、自然。同時,在生活設施方面,增加廚房、室內衛生間,明確生活功能用房,而傳統的回廊式庭院、曲徑通幽、山水相依的造園手法逐漸被西式幾何圖案景觀布置手法取代。在此期間,戰亂頻繁、物資短缺,普通百姓生活水平較低,為滿足生活需求開始加建并出租房屋,四合院租客越來越多,居民住房面積越來越少。20世紀30年代前后,北京房產租賃現象普遍,獨門獨戶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變化,在傳統院落的基礎上形成“多戶聚居”的居住模式,更有不少專靠租房營生的人,被稱“吃瓦片”。由于人口數量增長,家庭結構變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從而使其在物質上對居住功能需求產生極大變化,在精神需求上傾向于向西方文化學習,故新的建筑形態逐步形成(見表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四合院建筑形態
3.11949—196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人口增長明顯,大量農村新工人“農轉非”進入城市,發生人口遷移。人口壓力攀升導致住房面積的需求大幅上升。由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集體觀念,提倡艱苦樸素,并未引起私搭亂建現象。隨著新政策出臺,舊政權時期的大量房產被沒收,四合院住宅“由私改公”,實行“以租養房”和“充分利用”的方針。
3.21966-1977年
1966年,我國社會陷入混亂,建設停滯。該時期的中國,無論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受到重創,四合院住宅院落的垂花門、游廊、檐廊等被改建或拆除,內部除狹隘的交通空間外,幾乎被搭建和加建的建筑占滿,建筑模式面目全非,傳統建筑空間形式難現。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驚中外,大量受災群眾涌入北京,人口數量急劇膨脹至歷史最高點,中央號召“全民抗災、救災”,大量臨時性“抗震棚”應運而生。同時,為解決住房緊缺問題,在民眾中掀起私搭亂建的“自建房”熱潮,某些臨時建筑演變為“永久”性質。此類建筑造型簡陋、無章無序、擁擠混亂、無政府統一規劃設計,嚴重破壞四合院傳統建筑形態和院落規模形制。以南鑼鼓巷福祥胡同15號院為例,據當地居民述說,福祥胡同9-17號院曾是連通大院,居民稱為“金王家府”,為清朝時期朝廷掌管的金庫。其中15號院1949年后曾被文工團所用,在20世紀60年代受損嚴重,出現多處私搭亂建,至今仍有不少加建之處(見圖1)。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口數量與居住面積比例嚴重失衡,傳統居住環境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由于居住面積過小,居民私有觀念增強,前期的集體觀念被取代,渴求更多私人空間,故不斷加建擴建占據更多的四合院庭院。政府為應對人口膨脹,緩解“房荒”現象,推廣“接、推、擴”的應急措施,允許四合院內住宅接長一點、推出一點、擴大一點。
41978年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形態
1978年以后,隨著社會發展,經濟迅速增長,北京四合院呈現極端的2種現象:①人口置換有經濟實力的住戶開始外遷,留下無力外遷的低收入人群,此時的四合院淪為低收入人群聚居地;②重新翻建部分在改革開放中先富之人購買舊四合院,懷著對傳統文化的追求,重新翻建。新舊結合的建筑形式滿足新時代新需求,呈現出與雜亂無章的北京四合院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以福祥胡同23號院與13號院為例,在改革開放前后,與23號院連通的外部曾改造為廠房和辦公樓,而23號院內部為原廠長居住,隨著家庭人口增多,生活需求增長,不斷改建和加建,并出租部分房屋增加日常收入。與此不同,13號院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二進四合院格局,后被現在的業主購買,由專業設計師進行設計改造,融合現代與傳統建筑元素,呈現新舊融合的建筑形態(見圖2,3)。
5結語
北京四合院建筑形態的發展與變化是歷史進程的證明,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人們生活需求、文化審美意識的變化,四合院建筑更新改造也從未停止,四合院衰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空間形態與不斷變化的居住生活模式、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舊的空間形態不再適應新的生活需求。在社會變遷下,我們應尊重歷史客觀發展規律,遵循社會需求變化,以重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之間的平衡,滿足居住主體的生活需求變化為原則,嘗試引導和輔助居民自發性修建,從而達到規劃與保護的目的,使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得以延續。以南鑼鼓巷福祥胡同的四合院建筑為例,基于社會變遷、居民群體結構變化以及生活需求變化等內因,反映北京四合院建筑形態的發展過程,以期為未來北京傳統四合院的規劃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參考。
作者:林柏楠 忽文婷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