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主題性繪畫的局限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由于主題性繪畫強化的是社會的主流意識,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社會凝聚力,倡導社會正能量,藝術家通過那些重大的或有較大影響的社會歷史、文化、政治事件,表現其中積極的、有益于社會發展進步的因素,以視覺語言的形式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讓更多的人從中受到啟示、教育與鼓舞,為強化國家與民族意志,統一全體民眾的意識觀念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主題性繪畫具有引導性、號召性
主題性繪畫傳遞信息,普及知識,統一思想認識,增強凝聚力,可產生廣泛的社會認同感,符合上層建筑與階級社會的需要,為體現其階級意志,對主題性繪畫價值與功能的挖掘與利用,便成為這一類繪畫的主題。在關乎國家、民族、民生的重大歷史節點,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表現某些社會化問題,如國家統一、民族振興、抗震救災,號召、引導并喚起民眾普遍的共識。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叔寶等,是為《二十四功臣圖》。倡引全社會以之為楷模,號召全體臣民向他們學習,對封建王權的加強與鞏固,對開創大唐盛世的到來有著極其積極的意義。而后世的歷代帝王也多效仿唐太宗的這一做法。宋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半世交親隨逝水,幾人圖畫入凌煙”從側面體現出后代人的價值觀念,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同樣,創作于1965年6~10月現代大型主題性泥塑群像《收租院》,曾經是全國聞名的階級斗爭教育基地,它以另一種藝術視角,以情節連續形式展示出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集中地再現出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壓迫,迫使他們走向反抗道路的歷史事實。
二、主題性繪畫的時代意義
鑒于主題性繪畫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的積極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政治體制,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并得到大力扶持的與提倡,故此,被認為是一個不朽的題材。一直以來,它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與變遷,不會隨便的消失,它本身不帶有主義,不帶有階級,不過由于使用者的意識、目的的性質,便具有了不同的階級屬性,形成不同的藝術思想性。
三、主題性繪畫的局限性
藝術強調的是審美,只有美的東西才被認為有資格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對于主題性繪畫而言,它常常以描繪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題材,揭示其深刻的主題思想,并結合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視角,展現題材中最能觸動心靈的部分,在接受者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進行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但在具體塑造形象的時候,藝術家往往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在表現與塑造家喻戶曉的劉胡蘭這個形象時,在敵人面前面,劉胡蘭對死亡的威脅是什么形象?她害怕嗎?她有沒有猶豫?有沒有恐懼感?她對即將消逝的年輕生命有沒有惋惜之情……。如果單從藝術上考慮的話,對人物內心世界、精神情感的準確把握,更能體現出主體形象在特殊環境中的真實社會自然屬性。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做,一方面我們無形中加大了在藝術表現上的困難性;另一方面,一旦這樣做,所創造的形象勢必與其他媒體塑造的心理形象有較大的出入,達不到主流意識所需要的社會宣傳效應,無法更好地為上層建筑與統治階級服務,也混淆了社會大眾的視聽感受,產生挑戰并動搖階級意志的風險,這是統治階級不支持、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普通社會大眾所不容易接受的。
今天,我們再次提出、認識并關注這一藝術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主題性繪畫特有的視角和表現力,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增加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既有助于加深并提高對于主題性繪畫的正確認識,又有助于配合我們國家正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那些民眾普遍關注關切的社會化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以特定的歷史題材,來勾起我們的危機感與歷史責任感,杜絕驕傲與自大,頭腦清醒地繼續我們的社會主義新長征。正是由于主題性繪畫對現代社會具有的積極意義,我們有必要老題重談,不但再次更深入地認識它,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更好的利用它,使之在我們的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作者:苗志林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