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市井文化對繪畫藝術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李寧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宋代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向人文化發展的興盛時期。[1](P245)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以至于影響到元明清及以后繪畫的風格樣式及理論,表現了中國古代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由于宋代舉國重視文人,社會關注文化,印刷術的進一步改進和廣泛使用,區別于官學的書院機構大增,使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權利大增,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文化發達相對應的是商品社會的高度繁榮,宋朝打破了唐朝以后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還打破經營時間的統一。特別是坐落在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沿岸的汴梁和臨安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過20萬的有6個城市,10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多個增加到46個。這些城市的繁榮為都市商業圈和市井文化形成、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市井文化是區別主流文化的,它是屬于無序化的自然文化,產生于街頭巷尾、帶有濃重商業傾向、通俗而紛亂的市民文化,直接反映著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態。雖產生于城市,但價值核心仍然擺脫不了小農社會的自然經濟的社會心態。這種具有平民精神的變革性表現在宗教的勢微與世俗精神的來臨。
一、市井文化的政治功利性決定著市井審美的價值趨向
(一)市井文化對宮廷文化的審美觀念投懷送抱
市井文化既然本質上是一種典型商業性的文化,它的政治性價值觀必然是功利的。宋代是宮廷畫院最昌盛的時期,在當朝皇帝的主持下,畫風富貴輝煌,“翰林圖畫院”為贊美天下昌隆而盡粉飾太平之能。“黃家富貴”就是指以畫家黃荃為代表的畫院繪畫的主流。宮廷藝術的審美趣味直接影響著市井文化,社會的崇皇心態也反映在混雜市井的畫家身上。由于宮廷畫院對社會的重要影響力,晉身畫院成為宮廷畫家是民間市井畫家的晉身之舉,所以,他們的繪畫風格是既效仿名家,又獨辟蹊徑,以迎合宮廷主流藝術的審美趣味。①
(二)市井文化影響下的繪畫題材滿足了統治階級的審美需求
在宋代,商品流通日益增強,隨著物質生活的繁榮昌盛,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從唐朝170行發展到400多行,[2]可謂五花八門、三教九流。椐《夢梁錄》“清明節”條載:“杭城風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類似的記載在同書“五月”“七夕”“中秋”等條中亦可以輕易找到。朱熹也感嘆: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表明民間衣著方面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證杭城奢侈之風極盛,消費意識極強,這種奢侈之風在當時非常濃郁。宋代政府對這種奢侈之風想禁也禁不住,反而順水推舟。圍繞城市生活的民間繪畫行業,特別是造紙業、裝裱業等文房制造業的進一步發達,直接刺激了以毛筆為主要創作工具的繪畫藝術。甚至還出現了可以套3~5色版的木版插圖印刷品。[3]
“宋代不只是在平民的商店、茶樓、酒肆和居室中有‘裝堂遮壁’的繪畫,以山水、花鳥等悅人心目的作品吸引主顧,象征高雅和裝飾環境,就是連皇帝宮廷和上流社會也受此風影響,以至那些充滿道釋意味的宗教畫或闡說人倫教化的箴規畫也漸次衰替。”[4]反映在繪畫領域方面產生了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果門等繪畫門類,擴大了中國繪畫的題材和門類,這樣受市井文化影響的民間繪畫藝術與宮廷繪畫藝術一起完成了中國繪畫審美風格由壯美到優美的轉變。
二、帶有商業標簽的市井文化直接刺激了繪畫藝術的人文表達
(一)讀書人范圍的擴大,直接刺激了民間繪畫創作隊伍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教育高峰時期,由于雕版印刷的流行,活字印刷的發明,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使平民受教育的程度大為提高。其中除一部分因科舉成功而走向仕途,另外大多投身于市井商賈,并由他們的文化所為最終促進了獨特的市井文化。和前朝的情況大為不同的是宋代畫家的出身可謂千差萬別,除有出身于皇家貴戚、豪門貴族的,大多出身于民間。除了由皇上親自把持的宮廷畫院創作隊伍外,民間市井出現了很多的像范寬、翟院深等由民間到畫院的藝術家。據《圣朝名畫錄》記載,許道寧成名前在開封端門前賣藥,時時戲筆而做寒林平遠之圖,以聚觀者,有買藥者,必畫樹石相送,無不稱其精妙。由此有名聲,遂游公卿之門,多以禮待。因為宮廷畫院的很多畫家都來自民間市井,所以,隨著蒙在“丹青之術”的具有宗教神秘外衣淡去,把繪畫作為統治階級向來“傳教化、助人倫”的職業屬性漸漸改為“圖愉悅、重功用”的大眾實用職業。這種來自平民化傾向、突出表達創作個體意識的創作潮流和繪畫行業的重新屬性,以及從業者出身的變異,必然引起社會的對繪畫的通俗性、廣泛性的時尚要求,也必然擴大了繪畫行業的創作隊伍。
(二)繪畫可以以一種普通的商品形式流通于文化消費的鏈條中
商業經濟發展不僅在理論上促進了宋代文化的自由發展,而且使之專業化、商品化。宋代文化市場包括繪畫、印刷、詩詞演唱、說諢話、合生、雜劇、南戲、音樂等。商業經濟市場體系中,“交子”為主要錢幣,支票、匯票等作為商業票據出現,與今天銀行類似的換鋪為市場交易的穩定提供了可能。與之相應,城市制度最大的變化就是坊市制的徹底崩潰。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坊市制徹底崩潰對城市居民生活的直接影響,就是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隨意、越來越自由。宋代的城市消費與前代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個人消費的行為有很多是在經由市場這一重要環節之后才最終完成的。可以說,宋代城市的個人消費較前生了一定量的質變。繪畫作品一反過去那種高雅的姿態,成為街肆買賣的商品。如相國寺廟會日,“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有的畫家因擅長繪嬰兒而被稱為“杜孩兒”。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每次創稿都畫幾百本后一次拋售,以防他人摹仿奪利。[5]又如前面提到的潘家樓的“鬼市”上也有“衣物、圖畫、藥環、領抹之類”的物品出售。北宋著名畫家燕文貴初入東京開封時,曾在天門道上出售自己的山水、人物畫。繪畫作為一種商品流通形式并不產生于宋代,但是在宋代已經達到成熟。繪畫藝術的普及使過去滿足廟堂的奢侈品變成平民消費的文化產品。
(三)繪畫藝術的進步體現在受市井文化影響的人性解放
盡管其消費活動有著高檔和低檔、高價和低價的差別,但僅就花錢消費而言,就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因素。它反映出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政治強權基礎的松動和普通民眾社會地位的上升,是原始的人本主義的萌芽,這其中包括沒有政治身份的市井繪畫投資人。“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盡管商賈階層對有名畫家的作品青睞有加,有投資獲利的因素,也不能排除附庸風雅的因素。畢竟整個社會對文化的重視是超出以前任何一朝的。商業活動依附于文化體現商業價值,文化又依附商業活動體現文化價值是當時的大勢所趨。繪畫活動相應投其所好也是必然,由前朝的政治畫、宗教畫轉向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也注重生活情趣,反映世俗生活。《羅漢洗衣圖》一反宗教畫的神秘,把6位羅漢畫成身邊尋常的人,或洗衣服或擠干衣服或挽袖在水中刷洗,有的起身晾曬,這種把神仙當凡人的描畫,突出反映了當時人本主義的思想。難怪有日本學者認為當時是“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6]
三、市井文化影響下的繪畫藝術游離在高雅與庸俗之間
(一)士人階層是引領市井文化的先鋒
宋代文人在文化市場的主導地位,離不開他們所具有的優越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處境。縱觀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宋代文人所受到的優厚待遇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成為市井文化市場必須迎合的消費群體。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對當時或后世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影響。讀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因此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古人在思想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十分頑固的價值觀念:“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因此,他們為了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而不得不寒窗苦讀,甚至不惜皓首窮經。到了宋代,隨著商品意識的興起和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傳統的官本位意識開始發生動搖。文人的創作才華能夠被商業市場賞識,能夠獲得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人的藝術價值能夠在創作中獲得實現并為社會所承認。因此,有不少士子在科舉場上失敗之后,不再醉心于此,而是投身到文學藝術創作中來,通過創作之路去實現自己的藝術價值。文人畫在此時的興盛說明文人畫在宋代的繁榮是有深厚土壤的。文人畫并不注重形象的精細刻畫,具有一定的隨機偶然性,以突出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特征的,它融儒釋道于一體,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今仍是中國繪畫的靈魂。對于崇尚時尚性、娛樂性、追求感官享受民間繪畫來說,文人畫的誕生標志著為他們樹立了新的精神目標、寄托了他們的情感家園。后來文人畫逐步從院體畫和民間繪畫中分離出來,為民間繪畫的走向確立了其進程的航標。
(二)市井文化的通俗性決定了低俗繪畫現象的泛濫
隨著文化娛樂的發達,不同階層民眾的審美需要,繪畫娛樂性需要不斷擴大。雖然是繪畫藝術發展的必然,但繪畫藝術商品化加快了這一結果的出現。總而言之,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繪畫藝術商品化和多樣化。而繪畫藝術商品化又對社會文化生活、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春宮畫”的泛濫就進一步說明這是一種多重因果關系。就像“艷詞”的濫觴一樣,雖然不是反映市民真實生活的主流,卻也反映部分市民的生理幻想和情趣需求,這種赤裸的供求關系,遠不同于服務于宮廷廟堂的傳統形式,適應了多階層市民文化生活的不同需要,開啟了“俗”文化發展的新時期。
繪畫商品化就是走向世俗、走向大眾。在自然經濟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的社會中,繪畫藝術基本上是上層社會審美娛樂和傳情達意的工具,而在中國古代,繪畫的娛樂功能被宗教和道德所削弱,宋代的繪畫藝術開始通過商品化的形式走向平民大眾,成為士庶雅俗、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共享的娛樂品,成為市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畫”本身雖不一定是商品,但它興起于商品經濟的社會土壤上,是商品經濟文化哺育出來的一種新的美術品種。它的出現,說明了繪畫藝術在商品經濟的滲透下開始發生變化。以《清明上河圖》為例,作品本身是代表宮廷繪畫主流的,但是,描繪的是一幅壯觀百態的市井生活藍圖。通過市井生活的繁華熱鬧,襯托出百姓安業,大宋江山的昌盛。說明市井文化對宋代繪畫影響之甚。所以,宋代的市井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的特殊發展時期,其對當時繪畫的影響固然沒有宮廷文化對繪畫的影響大,但是在研究其影響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它與宮廷文化的相輔互補性。它雖然不是影響當時繪畫藝術的主流,但是其廣泛性、通俗性、時尚性,并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極大拓寬了宋代繪畫藝術的題材與形式,刺激了繪畫藝術本質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