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技術對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技術對當今社會影響深遠。新媒體技術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方式和技法,同時也對繪畫藝術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和理論闡釋等方法,通過分析繪畫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關系,來探討新媒體技術對當今繪畫藝術創作和傳播的影響。提出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繪畫藝術的傳播策略,為提升繪畫藝術的傳播效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繪畫藝術;創作;傳播
當下,新媒體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每個行業都在探索新媒體技術的影響及策略,藝術領域也不例外。有研究認為,隨著新媒體技術逐漸向移動化、互動化、人性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藝術世界從外在進入室內,從實在進入虛擬,從公共進入個人,從過去進入現在,從經驗進入體驗,從鑒賞進入瀏覽”,帶給藝術接受者更震感的審美享受。同時,“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繪畫藝術形式在傳播上突破了原有的報刊與雜志等傳統局限,借助先進的通訊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實現藝術信息傳播。”學者范美俊認為,藝術傳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藝術信息實現了在時間上的遷徙、變動、蔓延、實現公共化或社會化。繪畫作為藝術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深受新媒體技術的影響。新媒體技術深刻改變著繪畫藝術復制的手段,更改變著繪畫藝術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但新媒體技術如何改變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傳播,如何在新媒時代有針對性地提升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傳播策略對于其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一、新媒體技術與繪畫藝術的發展
繪畫藝術是創作者用繪畫技法把自己的內心感知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傳統繪畫藝術是借助筆和顏料等工具,在書寫介質上描繪出可視化形象的藝術。繪畫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進行感知,然后加工形成意象,最后創作出繪畫作品。畫家要創作出有美學底蘊和社會反思的作品,需通過眼睛觀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對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把“形象”展現出來。隨著繪畫技術的進步,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呈現越來越立體、具有人文色彩和層次感。早期的繪畫藝術常使用的顏料為炭黑,主要通過手工繪制到巖石壁面上,后來出現了用羽毛做畫筆或以動物的血為顏料進行畫作創作的方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學會了萃取各種顏色進行繪畫,使繪畫藝術越來越具有藝術性。而新的技術使繪畫藝術創作者能夠使用油畫進行創作,這進一步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技術和手法。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變化。一是技術發展豐富了繪畫的展現和傳播形式。新媒體技術使繪畫創作不再拘泥于畫筆、顏料等工具,藝術創作者可以對作品無限次修改,可進行無限傳播。二是傳播渠道進一步增多。“以網絡媒體、數字電視、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實現了對傳統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傳統繪畫藝術傳播的渠道”,新媒體繪畫藝術的大眾性特征明顯。三是藝術接受者的主體地位凸顯。新媒體技術整合后的傳播媒介,重新構筑了藝術創作者和藝術接受者的關系,使藝術接受者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在新媒體時代,創作者要著重思考如何使繪畫藝術傳播的形式更加有趣,符合主流的傳播趨向;創作技法的創新和載體的數字化,也使繪畫藝術作品的呈現形式趨于立體化;藝術接受者也得以主動參與到繪畫的創作和欣賞中。這些變化不僅豐富了繪畫藝術的傳播渠道,也滿足了藝術接受者的審美需求,擴大了繪畫藝術的傳播范圍。
二、新媒體技術對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不斷向縱深化方向發展,使繪畫藝術創作者的創作技法、創作題材和創作過程都發生改變。新媒體時代的用戶有“主動性與被動性共存”的特點,互聯網資源的無限性與傳統思維的局限性對繪畫藝術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1.創作技法驅動新的感觀體驗。“技術進步對于藝術創作觀念的影響及其顯著變化,可以從藝術史的線性發展中清晰地體現出來”。不同于傳統,新媒體技術驅動下的繪畫藝術創作不再是簡單的意義象征,而更多的是觀念的表達。新的觀念使繪畫藝術能同時調動人的不同感官,給人“真實”體驗。當前,虛擬現實技術下創作的繪畫可以給人帶來多感官體驗,給人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尤其是虛擬現實和AI藝術的創作者突破傳統繪畫藝術的思維方式,給藝術接受者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其中,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藝術接受者提供交互式全景繪畫,使藝術接受者愉悅地沉浸在場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比如,以數字化三維虛擬空間數碼創作的水墨山水,這種創作形式豐富了新媒體技術的視覺表達方式,開辟了山水畫創作的新視野。尤其是基于FlowSpeed的樹木花草生長動畫,基于重力、風力等定義對風吹樹動的模擬動畫,就能夠給藝術接受者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覺。2.創作題材趨于廣泛生動。對于繪畫藝術創作來說,尋找不同的題材是完成優秀創作的必備條件。在傳統繪畫創作中,創作者的題材來源于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關,創作者需要親身體悟生活,從而在生活中凝練情感,訴諸筆端。新媒體技術時代,創作者可以突破自己的空間、時間限制,體驗到來自于不同身份背景的生活情境,從這些情境中升華出更有價值的題材。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創作者對已有題材和題材內涵的再理解有了更豐富的技術基礎支持,借助這些技術,創作者能夠將自己已經搜集的題材信息進行保存,并深入理解題材的內涵。3.創作過程基于“互動”場景完成。互動性是新媒體傳播最重要特點之一,通過虛擬現實和AI技術挖掘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深層內涵,能夠為繪畫藝術創作提供真實的“互動”情境。而基于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是“創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創作繪畫作品,繪畫藝術的創作者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吸引藝術接受者參與藝術創作,共同完成繪畫作品。隨著場景時代的到來,場景傳播已經成為增強用戶黏性的主要傳播路徑,在這樣的場景中藝術接受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不僅可以參與藝術創作,還可以接收和重新定義繪畫藝術作品。這種雙向互動的方式也給繪畫藝術的創作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三、新媒體技術對繪畫藝術傳播的影響
當今的繪畫藝術創作、傳播都和新媒體技術息息相關。從藝術接受者的維度來說,藝術傳播者如能基于藝術接受者需求,理解新媒體時代的新變化,從身份轉換、互動傳播、接受者主體性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藝術接收者的接受度、感知度和依從度。1.傳受模糊:藝術接受者的“新特點”。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繪畫藝術的傳播主體發生了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創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進一步模糊。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創作者而言,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繪畫創作,創作者的意圖“會改變大眾傳播媒體的本質,‘推’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一變而為允許大家或他們的電腦‘拉’出想要的比特的過程”,藝術接收者自主選擇的成分加大。繪畫藝術傳播對象從“藝術家”向大眾轉變,促使藝術創作者在創作質量、數量和方法上絞盡腦汁地進行對象化改良,促使藝術接收群體范圍增大。在創作過程中,鑒于繪畫藝術創作者同藝術接受者“共同”完成,創作者也同時成為藝術作品的鑒賞者或接受者。新媒體時代繪畫傳受身份模糊,必然要求藝術傳播者對接受者的需求進行把握,而新媒體技術使繪畫作品可以數字化復制,傳播途徑日趨豐富,普通公眾接受和傳播繪畫藝術更為方便。普通公眾作為藝術接受者,由于生活經驗、藝術鑒賞能力不同,繪畫作品會帶給他們審美體驗自然不同。藝術傳播者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接受者的差異化需求變得十分重要。2.互動傳播:藝術接受者的“新要求”。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興媒體,以電子和網絡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新媒體技術是指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形成的新的傳媒技術。新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對繪畫藝術來說互動是指藝術傳播者和藝術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在傳播過程中,藝術創作者作品后,可以第一時間獲取藝術接受者反饋,完成一個完整的互動過程。借由新媒體技術,實現三維或四維立體互動傳播,體現出更強的互動特點。在4D和AI智能傳播中,藝術接受者可以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和觸覺,實現自身沉浸在繪畫藝術的情景中,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將自己的感覺反饋給藝術傳播者。基于新媒體技術的繪畫藝術更具有互動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引發共鳴,可以說,“互動”是新媒體時代藝術接受者的“新要求”。3.主動接受:藝術接受者的“新姿態”。傳統的繪畫藝術傳播主要是通過實物作品和大眾媒體進行單線傳播。藝術傳播者在整個傳播過程中起決定因素。但是,由于傳統藝術傳播形式途徑相對單一,且信息不夠完整,藝術接受者經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影響著繪畫藝術的傳播環境和渠道。在新媒體語境中,繪畫藝術的接受者已經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信息,這也增加了藝術接受者接觸優質繪畫作品的機會,使接受者能夠更加自主地選擇繪畫藝術作品。因此,在新媒體技術的語境下,“主動”成為藝術接受者的“新姿態”。
四、新媒體時代提升繪畫藝術傳播效果的策略
新媒體時代,繪畫藝術借助技術力量,使創作水平和傳播策略產生了深刻變化。但從總體來看,繪畫藝術要在新媒體時代達到更好傳播效果,仍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1.創新多元化傳播載體。新媒體技術可以帶給藝術接受者美好的藝術體驗,一些藝術傳播者善用載體,開發了諸多優質的傳播載體,拓寬了傳播渠道。比如,故宮博物院制作的8K高清技術4D動感影像《清明上河圖》就是代表,這使藝術接受者能夠通過新媒體技術沉浸在畫面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具有較好的審美體驗。在繪畫藝術的傳播中,藝術傳播者要善用新媒體技術,創造多平臺的藝術傳播載體,使藝術接受者有機會欣賞到繪畫藝術的魅力,增強繪畫藝術的傳播效果。2.增強互動交流。從藝術創作到藝術傳播再到藝術接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傳統的繪畫藝術作品傳播到接收者那里,讓接受者產生美的愉悅也是個復雜的過程。新媒體技術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傳播方式,也使繪畫藝術接受群體發生了變化。繪畫藝術唯有抓住技術特色,滿足接受者的需求,提升互動體驗,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3.實現繪畫藝術精準傳播。新媒體時代繪畫藝術的精準傳播,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標簽化接收對象,實現精準傳播。新媒體時代,繪畫藝術傳播也需要給接受者畫像,研究他們偏好,獲取他們的觀賞環境、審美能力、藝術素養、文化素養和人生閱歷等信息,以此為基礎為用戶制定特定標簽。基于對“藝術接受者”畫像,藝術傳播者可以據預測傳播場景中藝術接受者的需求進行傳播,使繪畫藝術傳播更加具針對性,更有“對象感”。二是分析用戶接受特點,使用精準傳播方法。新媒體時代除了要分析藝術接受者自身審美素養外,也要“心中有人”,充分考慮藝術接受者在新媒體時代的大眾化和分眾化特點,研究藝術接收者的“碎片化”接受習慣,使用藝術接受者敏感度較高的傳播方法進行精準傳播。
五、結語
可以說,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盡管改變了繪畫藝術的創作和傳播方式,促使接受群體發生了這樣或那樣變化。但是,繪畫藝術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創新傳播,不能提升用戶互動體驗,滿足接受者的新需求,我國的繪畫藝術的創作水平就會止步不前。因此,需要充分考慮新媒體技術對繪畫藝術創作和傳播的影響,探索有效的繪畫藝術傳播方式,提升繪畫藝術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峰.新媒體對傳統繪畫藝術傳播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2]陶雪蓮.新媒體傳播在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
[3]范美俊.新媒體文藝[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4]彭蘭.新媒體用戶:更主動還是更被動[J].當代傳播,2015(05).
[5]楚小慶.技術進步對藝術創作觀念與審美價值取向的影響[J].藝術百家,2016(01).
[6]李勛祥,邱國鵬.水墨山水畫的數碼三維仿真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
[7]張燕.移動互聯時代廣播媒介的場景運營[J].中國廣播,2016(08).
[8](美)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9]白玉苓,侯玉碩.新媒體時代“內聯升”品牌傳播策略與新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5(02).
作者:李旭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