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傳播在傳統繪畫藝術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因為科學技術水平的持續進步,在媒體領域也呈現出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計算機網絡、手持終端、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技術的繁榮有目共睹,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傳播的發展使得傳統繪畫藝術形式在傳播上突破了原有的報刊與雜志等傳統局限,而其在創作身份、創作技巧方面的思維變動,也頗值得我們關注,只有同時做好上述兩個角度的調整,才能保證傳統繪畫藝術的水平升級,實現藝術與時代同步的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運用研究
將傳統繪畫藝術和新媒體傳播相結合,這無疑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全新起點,在當前的網絡技術大發展格局之中,包括傳統繪畫藝術在內的多種藝術門類都有了無限拓展的可能性,對于繪畫藝術創作者與傳播者來講,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很多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都開始在新媒體傳播的渠道下進行藝術的創作與交流工作,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我們未來需要做的是繼續砥礪前行,取得更大的成績。
一、傳統繪畫藝術和新媒體傳播的認知
(一)傳統繪畫藝術的認知
傳統繪畫藝術一般以傳統的水彩、顏料等作為染色原料,借助畫筆一類的工具,實現在紙面、畫板、墻壁等載體上的創作,是用色彩構圖來完成藝術品的一種手法。通常情況下,傳統繪畫思路下創造出的藝術形象,都直觀可視,可以按照不同需求對表現特征進行調整,由此劃分出形態與精神各異的品類。在傳統繪畫藝術面前,創作者將對美學內涵的思考、對社會的認知、對未來的希冀等融入到作品之中。
(二)新媒體傳播的認知
所謂新媒體,意為借助先進的通訊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在互聯網內各種媒介傳播方式的幫助下,實現各類信息傳播的一種途徑。因為有了新媒體的應用,信息傳播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了很大進步,因為信息交流的頻繁,讓信息互動變得更加強烈,同時其中所包含的多類媒介形式也很值得研究者重視,像把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相結合,利用網絡平臺便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我們通過對比新媒體傳播和傳統繪畫藝術這兩個概念,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傳統繪畫藝術確實存在著傳播方面的問題,新媒體的優勢恰可以彌補傳統繪畫藝術從創作到傳播整個過程中的不足,保證傳統繪畫藝術的與時俱進。
二、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運用的特點
(一)創新性更強
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運用上,其創新性展現在創作方法、存儲思路、傳播途徑幾個方面。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到,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運用上,因為工具載體的獨特性,使得創作過程可以實現自我突破、自由轉換,在繪畫過程中所應用的硬件設備包括了電腦還有與電腦相關的掃描儀、數位板等等,再加上制圖軟件的參與,確實極大的便利了創新。在此過程上,電腦顯示屏能夠取代傳統的畫紙,讓圖形制作界面變得更加清晰,這樣一種新型繪制形式,一方面固然是對成本的節約,更重要的是,和傳統繪畫在形式方面相比較,它獨特的優勢更為明顯,如果單單從物理的角度分析,因為不再依賴于材料、質地等,所有的繪制工作均可以依靠電子軟件來實現,因此繪畫藝術創作者能夠按照心意,隨意勾勒頭腦中的創意,盡情投入到藝術創作過程中來,又由于有了軟件的輔助,所以藝術效果能夠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其次,在存儲與傳播方面,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也更有優勢,保存于數據庫中的成品不易出現顏色褪落等問題,而傳統的人工傳播被數字化傳播所取代,借助計算機及與之相配套的軟件,能夠讓傳播變得更加容易,節約了創作者與應用者兩方面的時間與精力,只需要在互聯網上便可以輕松閱覽、使用與購買。這幾個方面的創新性,使得傳統繪畫藝術得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新,避免了固步自封、淪于消亡的悲劇。
(二)技術性更高
對于傳統繪畫藝術來講,對“技”與“藝”的要求很高,強調創作者的自身修養及水平,關注創作時的色彩應用,這些方面都關乎到最終的創造效果。與此同時,在傳統繪畫應用時,如筆墨、紙張一類的載體,也會給創造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則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它對藝術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具有傳統的“技”與“藝”,同時也要求其可以對電子信息熟稔操作,對一些相關的軟件程序熟練應用,以實現數字繪制,達到更為靈活的操作水平。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是和現代科技有密切關聯的,這就像數學催生出了分型藝術一樣,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影響作用。應該說,以新媒體傳播為審視重點的傳統繪畫藝術,在主動尋求創新上開始上個世紀末,歷經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制作方面以計算機數據處理為前提,由此才產生了后期的放大處理、色彩變化等,造成品類豐富的藝術圖像,這對于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論斷是一個有力的佐證。我們應當承認,這種技術上的變化,讓傳統繪畫藝術的技術性更高,為人們以獨特視角展現別開生面藝術風格鋪平了道路,而且能夠體現出細致且精巧的繪畫成果。
(三)大眾性更強
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成果完成之后,更容易進行普及推廣,有著非常強的大眾性特點。這首先在于畫種限制的模糊,因為有了新媒體傳播的支撐,傳統繪畫藝術在創作環境與創作形式等方面,得以破除傳統藝術創作的壁壘,呈現出發展與融合的創作相協調的效果。我們知道,對于傳統繪畫來講,往往按照創作手法的不同,而分別出差異化的門類,像水彩、版畫、水墨等,皆有其一定之規,在創作方法上可謂是千差萬別,每一門類都需要長期的鉆研與認真的訓練,否則便無法達到一流的創作水平,甚至登堂入室也非常難。可是在新媒體傳播視域之下,因為有了數字化技術的協助,創作者是更容易模仿其他類別創作風格的,創作者有更大的繪制、修改空間與自由度。另外,因為創作門檻的降低,無論專業藝術家,或者是普通的繪畫愛好者,均可以在熟練應用繪圖軟件的前提下,以自身意愿為出發點實現藝術創作,這對于傳統繪畫藝術的普及與推廣是有極大助益的。
三、新媒體傳播在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中的運用之改革
我們國家在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運用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可是卻已經展現出蓬勃發展、后勁十足的態勢,現在的問題在于,我國正處在數字化繪畫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初期,人才不足、經驗不足,且多數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藝術家年紀還比較輕。同時,由于這種全新的介質介入時間很短,導致繪畫人才與繪畫作品的質量不等,藝術思想也還比較稚嫩,突破性建樹還有待發掘。為了保證傳統繪畫與新時代新環境相接軌,我們有必要進行變革,變革過程中應當注意到下述幾個問題。
(一)改變身份視角
前面我們提到,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有著更為廣泛的參與度和便利性,其在傳播方面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易行性。因為有了新媒體傳播手段的幫助,傳統的繪畫藝術可以充分融合聲音、圖像等元素,這對于繪畫藝術本身是一種豐富,而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創作者在此過程中實際上是具有雙重身份的,創作者本身應當注意到這種雙重身份,即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其所展現的一方面是作品,另一方面也更容易突顯出作品背后的個人藝術魅力,如果應用得當,個人知名度的提升將變得容易,個人價值的展現、經濟效益的提升都將較傳統環境有更多的變數。反之,若是我們站在受眾角度進行分析,傳統繪畫藝術顯得更為被動,除了少量的藝術愛好者以外,關注繪畫作品,對其進行細致的鑒賞,人數比例很少,再加上信息傳播的不夠充分,人們更容易關注一些繪畫大師的名氣,而忽略了作品本身,很少有人對作品所傳達的內容及思想進行認真分析。創作者與受眾兩個視角都有難以化解的矛盾問題,在新媒體傳播帶動下,這些問題都將得到妥善解決,因此需要創作者與受眾共同改變思維,調整身份認知視角。
(二)改變創作思路
因為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傳統繪畫藝術在信息賦予方面告別了紙張或者畫布等載體的依賴,進入到信息傳播介質新階段,因為一些新型設備如數碼照相機、掃描儀等的普及,繪畫創作者需要注意到創作方法的即時調整之必要。與此同時,藝術家亦應注意到,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繪畫藝術更容易復制與下載,受眾只要輕點鼠標,便可以實現繪畫圖片的收藏,或者根據受眾自身需要,進行自由的文本復制,了解這一特點的優勢與不足,是極有必要的,比如它一方面對傳統繪畫作品傳播起到了幫助,另一方面也易于導致贗品的橫行,讓傳統繪畫藝術作品的精祌內涵被沖淡。有研究者便指出:新媒體傳播視域下的復制品,一方面帶有普及功能,另一方面也因為機械復制的特點,失去了原作的靈韻,按照這種思路,即便最模擬真實的藝術復制品,也會較真正的傳統繪畫缺少一種本真的成分,即其在初問世時的時空獨一無二性。對于傳統繪畫藝術創作者來說,所要思考并實踐的一個問題正在于,如何在缺少時空獨一無二性環境下,把那種本身的成分盡可能保持下去,使之不致于在大量的復制中迷失自我。
(三)調整存儲意識
對于傳統繪畫藝術而言,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確是歷史歲月留下的巨大財富,但是這種財富很多時候都是以“精英群體”為主體進行溝通和交流,傳播范圍有限,產生了藝術和普通大眾相遠離的問題。對于藝術創作者而言,應當積極調整自身的存儲意識,接受數字化時代傳統藝術的儲存衍變意識到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相統一客觀現實,意識到數字圖像技術對于作品存儲的幫助,因此在創作時即注意到作品本身對于多種形式的接納性,以便在后期儲存的過程中,能夠長久保持其獨一無二性,無論是在磁帶還是硬盤或者云媒介中,均可以具有長期存在的必要性。具體來說,藝術創作者應用了計算機軟件,基于色彩、構圖等傳統繪畫藝術的要素,又能大膽突破二維平面與靜止思維的限制,走向三維、動態的狀態,才是真正應用了存儲的優勢,發揮藝術家本身繪畫藝術水平的有效做法。
(四)發揮傳播作用
傳統繪畫藝術因為有了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在應用主體、創作過程及存儲思路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更為關鍵的是,新媒體傳播的巨大功能,還可以為作品的傳播普及提供巨大推動作用,實踐操作中,將藝術網站、數字電視、手機終端等多種媒介的作用發揮出來,會讓傳統藝術告別私人的象牙塔,與消費文化和大眾文化全面結合,這樣無疑是一種增加傳播作用與影響力的做法,同時還是一種重要的反哺藝術創作的力量。我們可以認為虛擬繪畫博物館具有傳統展出方式所難以企及的優勢,同傳統繪畫藝術博物館比較起來,基于新媒體傳播的虛擬繪畫博物館在布展時,需要照顧到其在作品陳列、受眾參與方式以及博物館建筑型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同,在作品陳列的角度分析,虛擬繪畫博物館里面所容納的作品包含的形式是極為豐富的,里面既有一般性的圖像文字作品,也有現代的影像等類資源,其在傳達的內容及傳達的效果上清晰度更強,因此應當注意到對傳統實物繪畫展覽方式的突破,用更多數位化技術的形式加以體現;其次,在受眾參與方式角度分析,這種數字化的虛擬繪畫博物館,有更強的互動特點,而且非常方便,進入到博物館的參觀者僅需要網絡的幫助,便可以非常輕松的體驗到現場氛圍、融入到現場活動,并對繪畫作品本身進行評價,出入博物館的過程也非常方便,傳統的購票入場等流程簡化得多;最后,關于新媒體傳播視角下的,以展出傳統繪畫為主的數字化虛擬博物館建筑型態,因其避免了外部物理條件的客觀限制,因此其在外形和尺寸方面自由度更高,參觀者用自由的參與方式,對建筑型態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這也是致力于傳統繪畫藝術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發展研究者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也是繪畫藝術創作者本身所應當注意的問題。
四、總結
因為新媒體傳播功能的不斷完善,再加上數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藝術自然也會出現持續的創新,形成更加多樣化的藝術形式,這其中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過程與傳播過程所受到的沖擊是極大的,而其發展機遇也頗值得關注,因為有了新媒體傳播的參與,傳統繪畫藝術的運用將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接受,藝術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我們不能片面的認為這一定是好事或者一定是壞事,在強大的媒介傳播環境中,更需要藝術創作者進行不斷的努力,在不背離傳統繪畫藝術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充分應用數字藝術的優勢,創造并傳播更多優秀的繪畫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薛生健.新媒體語境下的數字技術與傳統繪畫[J].包裝世界,2014(4):85-86.
[2]謝鳴理.傳統繪畫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方式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8).
[3]車建修.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繪畫對現代繪畫藝術的影響[J].中國報業,2017(20):39-40.
[4]陳薇亦.基于新媒體傳播載體上的“新”繪畫藝術[J].美與時代(中),2016(10):120-121.
作者:陶雪蓮 單位:閩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