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阿利卡繪畫藝術中的中國意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阿維格多•阿利卡作為20世紀末最富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家之一,20世紀60年代末,他從抽象藝術轉變為具象繪畫,他獨特的觀察視角及表現形式使他的繪畫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中國畫的趣味,使人們不禁對他的藝術思維產生探究。文章從阿利卡繪畫的構圖、色彩以及技法幾個方面來探討其繪畫作品中的中國畫意蘊。
關鍵詞:阿維格多•阿利卡;構圖;色彩;筆觸;中國意蘊
阿利卡作為一名猶太藝術家,雖少年時期生活多磨難,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卻從未中斷,他少年就參觀過法國、德國、中國的藝術展覽,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期又對意大利的濕壁畫進行了認真揣摩,良好的藝術素養為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當他從抽象藝術轉為寫實繪畫創造時,早年的經歷和見識都對他日后個人繪畫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意蘊一詞可以理解為作品中滲透的情感,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內心萌生的一種感覺。對于畫家而言,作品就是表達情感的最好方式,畫面作為載體,而通過構圖、色彩、筆觸這些細致的方面來表現出來,阿利卡從不避諱自己的作品受中國繪畫的某些哲學意念所感悟,在他的畫面語言中無不流露出中國畫的意蘊情感。
一、構圖中的中國意味
(一)脫離傳統的構圖
在談及阿利卡的作品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構圖形式,阿利卡雖接受了傳統的西方美術教育,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卻發現他常常脫離傳統的框架來構圖。如《GreenSneakers》這幅作品,從畫作的命名就不難看出,畫面的主體是綠色的運動鞋,而阿利卡卻在構圖時把它放在了畫面右上角一塊很小的位置,甚至沒有完全的展現出來,而大面積的畫了樓梯這個“輔助物”。這在傳統的油畫構圖中是極不明智的,不僅沒有突出主體,而且忽視了構圖的一般規律,但正是這種構圖的不完整、不對稱,讓人不禁有了更多的聯想,正如中國畫中的邊角構圖,畫面的主體集中在邊角,中間透空,觀者在觀看時會感覺視野開闊,也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這有利于藏境,也使畫面活潑多變,激發了觀者的好奇心與趣味感。就如同電影的特寫鏡頭,可以根據構思任意取舍,雖畫面并沒有表達完整,但觀者能很容易從畫布前想到畫布后,作品只是展現了一小部分情景,而一大部分是在畫作后,在觀者的想象中。畫家通過巧思構圖把畫布空間與外界無限空間相連接,把生活中本來不可能連接的事物連接起來,讓觀者不禁思考,畫家為什么起這樣的名字?運動鞋在樓梯上那它的主人呢?……一系列的問題及想象就會涌入觀者的腦中,正如中國畫中的淡中出奇、平中出險、看似平淡的一件物品,在構圖上用奇招、險招,反而使原本無趣的畫面更加生動,畫中有情、畫外有境,不落俗套,這也正是阿利卡繪畫中的趣味及意蘊。
(二)“留白”以藏境
阿利卡的構圖中常運用空白這一表現手法。傳統油畫中常常只談空間,不談空白,認為空白在自然環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在中國畫中,空白是“意象”的重要內容,畫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國畫構圖中非常重要的形式美。阿利卡早期一直專注抽象畫,因此他對畫面的觀察及構思更加注重物象最本質的特征,以主體為主要形態作取舍,這就與中國畫觀察方法中不追求客觀物象自然屬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觀精神的傳達有不謀而合之處,阿利卡的畫面也很擅長用“留白”的手法,與中國畫的素紙之白不同,因其運用油畫作畫,一般用大面積的純色來表達“留白”這一概念,這在中國畫中也是常有的,因為把空白作為物象外的虛化處理手段,在《GreenSneskers》中,畫面的左邊有一塊倒三角和一塊長方形的白色,而樓梯也是一塊塊大面積純色,這里的“空白”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一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所有的“留白”都能看出它的線條走向,形狀大小,這幅作品中的白色襯托出了畫面的主體,營造畫面的意境,把不盡人意的部分取而代之以可以和主題相聯系的、自由但卻是虛擬的聯想空間,將可有可無的,與主題無直接關聯的內容完全刪除,藏拙而露境,它既是無形,也是有形,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正如中國畫中的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這正是一種絕妙的“藏境”的手法。
二、阿利卡色彩中的情感
(一)固有色的運用
構圖奇險的作品在景物結構上往往是不平衡的,這就需要依靠色彩的分布來達到平衡,色的艷麗是帶有刺激性的,一個色的安排恰當與否,往往對整幅畫面都起到很大作用,在阿利卡的繪畫中,我們很難看到過多的色彩,他堅持不在燈光下作畫,在自然光下還原物體的固有色。中國畫也講究用色,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設色方法,根據物象的不同把畫中的物象分為數類,每類施不同的色,這也是根據物象本身的固有色來加以區分類別,賦色的。這樣形成的作品色彩更接近人們的日常視覺感受,也更能使人們從繁雜的色彩中逃脫出來,更加關注物象本身的形象和意味。在阿利卡的《自畫像》中,整幅作品就只用了藍色、褐色和膚色寥寥幾種顏色,但卻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內心情緒的變化,用大面積的藍色作為底色,再在上面快速的皴擦、點或勾出人物的整體形體,他略顯緊張憂慮的眼神與大面積透出的藍底相融合,薄薄的用色,常常會透出底下的白底,顏料的重色與透出的畫布白色形成了完美的陰陽協調。畫面中人物的皮膚的色彩變化微妙統一,在一種色彩傾向下造型卻生動嚴謹,仿佛一個鮮活的生命置于眼前,色彩的恰當使用會使觀者不會拘泥于單純的色彩嚴謹,而是主動感受畫面的形象與趣味。
(二)黑色與“墨”
阿利卡也非常擅長在繪畫中運用黑色,他在《ThreeShirts》中就把一件襯衣繪成了黑色,但我們可以感受到,阿利卡并沒有只是單純的描摹襯衣的顏色,整幅畫面主要就紅、藍、黑和米黃四個顏色,畫面中的黑色雖然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位置,但并不顯沉重,甚至透著暖黃色,反而使右邊的紅襯衣更加醒目,如同中國畫中的用墨,常常僅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他們都并沒有把墨或黑色顏料當做單純的黑色,而是可與其他艷麗的顏色相媲美,甚至可以表達不同色彩傾向的顏色,不論是阿利卡的自畫像還是其他的作品都極易可見,黑色即可以代表顏色也可以只是為了表達畫境,甚至代表“留白”,這都是阿利卡繪畫中的個人特色,也帶著強烈的中國畫色彩。
三、東方繪畫筆觸對阿利卡繪畫的影響
阿利卡深受中國傳統繪畫觀的影響,許多作品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韻上都蘊含了東方藝術的特征,他的繪畫筆觸也極具體現。他的畫面筆觸是松動的、自由的,喜歡用硬毛筆在畫布上用皴擦的手法不間斷的作畫,這也是中國畫中常用的技法,整個畫面大面積的皴擦,用色薄而透,筆觸的痕跡反映出當時他所觀察到事物的真實感受和他作畫時的情緒變化,阿利卡作畫遵循其固有不變的原則,在繪畫時不用速寫稿,也不用素描稿,甚至不再畫布上預先勾畫,而是像中國畫家一樣“白紙對青天”情隨筆動,筆到之處乃是情之所至。他用那種淡淡的很薄的筆觸順著物體結構作畫,甚至有些重顏色的下面還能隱隱約約看到白色的畫布底子,就如中國畫在開始的時候用賦予變化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輪廓和結構,再利用各種皴擦法將景物的形象描繪出來。阿利卡認為繪畫的實質就是觀察,任何日常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義,這正如中國文人逸士喜愛繪花草景致、亭臺樓閣、人物山水等日常之物相似,通過細小的事物、景致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阿利卡的每幅作品用時都很短,因此他在作畫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如同寫意山水的那種瀟灑肆意,張狂而又不失分寸的在畫面中滲透自己的情感。他作畫是一種即發的狀態,繪畫的感知和行為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不需要先進行觀察和描摹,注重當下的精神感受,講究“一氣呵成”,一幅作品一定要當天完成,絕不拖到第二天,他認為長時間的繪畫會喪失眼和手的作用,畫家自身的情感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因他不事先打稿,他通常都是從一點出發,向四周散開,這種隨發性的作畫方式與西方的理性思維模式相悖,而更接近與中國的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也更接近中國畫的文人墨客們的隨性而為,正如中國畫中評品的首位便是“氣韻生動”,阿利卡在他的畫面中也十分注重,他在寫生時力求不用過多繁雜的筆觸和顏色,筆觸隨意而靈動,因此,不論是他的人像或是靜物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生命力貫穿其中,這也是中國畫中所說的“氣”。
四、結語
東方藝術中的氣韻以及意境的領悟,阿利卡以他特有的觀察方式改變了人們對傳統西方繪畫的思考出,創造出極具個人特色的繪畫特點,從構圖到具體的畫面細節都不難看出中國畫對阿利卡的影響和作用,阿利卡將東西方藝術巧妙地融會貫通,并創造出自己的特色,保持自己的藝術獨立性,這也正是他不同凡響值得探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DuncanThomson.《AvigdorArikha》.PhaidonPress;Newedition.1996.
[2]李峰.中國畫構圖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姜今.畫境:中國畫構圖研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
[4]沅柳.阿利卡的早期生涯[J].世界美術,1995(3).
[5]余丁.阿利卡的藝術生涯[J].美術,1998(3).
[6]王玨.阿利卡眼中的世界[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1(1).
[7]嚴明.論阿利卡的油畫藝術[J].藝術百家,2003(1).
[8]劉淵.追尋真實之跡[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6).
[9]曹睿禎.解讀阿利卡的繪畫語言特色[J].美術大觀,2009(11).
[10]陳靜.阿利卡繪畫中的東方元素[J].青年科學,2009(12).
[11]李建安.源于觀察:阿利卡繪畫觀初探[J].當代藝術,2010(3).
[12]何軍,嚴慧.具象與寫意:淺論阿利卡的繪畫藝術[J].藝術教育,2010(7).
[13]王珂.阿利卡與潘天壽繪畫中的意蘊[J].文藝生活,2016(4).
[14]楊偉孝.阿利卡作品中演繹的東方哲學觀念[J].藝術品鑒,2015(7).
作者:李倩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