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OSI參考模型在農村合作醫療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osi參考模型和物聯網技術,同時闡述了OSI參考模型在合作醫療中的優缺點及應用。
關鍵詞:互聯參考模型OSI;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物聯網
計算機網絡是當今最熱門的學科之一,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是在互聯網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1]。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描述網絡硬件和軟件如何以層的方式協同工作、進行網絡通信的網絡體系。物聯網技術和OSI互相結合,可以應用到許多方面,如可以檢測人體生理數據、對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跟蹤、對醫院藥品進行科學管理等。尤其重要的是,OSI和物聯網技術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OSI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應用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2]?,F階段我國14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73.1%,及三分之二之多。然而僅僅只擁有17.6%的衛生資源,農村醫療發展滯后令人擔憂?!吧黄鸩。床黄疳t生,住不起院、看病難,尤其是農民看病更難!”這是擺在我們農民親人眼前的一個殘酷而有現實的問題。俗話說,“沒有健康,一切皆空,沒有健康,何來小康。”2003年初,隨著”新農合”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偏遠地區試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問題。OSI參考模型,把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絡分成七個部分。這樣做的好處是,每層是獨立的,并且每一層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在OSI模型中,下一層為上一層逐層提供服務,而且只能對相鄰的上層提供服務,不能跨層,及不能越級越界[3]。物理層是OSI模型的最低層,也是OSI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層。物理層相當于我們新型合作醫療中的9億農民。農民朋友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社會活力的不竭源泉,更是我國社會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一層。OSI應用于新型合作醫療中,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管理措施和工作效率。OSI模型,不同于TCP/IP模型,每一層只和它相鄰的上層進行數據通信,不能跨層進行。如物理層只能和數據鏈路層傳遞數據,而不能跨層和網絡層進行數據交流。這樣的特點導致了OSI模型數據傳遞的單向性,也決定了OSI在新型合作醫療的局限性。一年四季,為了生活,農村大部分中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導致我國90%的農村呈現出大量的空心村。而這些農民工外出打工時,由于水土不服,或飲食習慣,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們只能在打工所在地自己買藥治病。當農民工在打工期間得了大病時,由于他們打工所在地比較偏僻,路途比較遙遠,即使他們去了附近大型的醫院就醫,也無法享受到新型合作醫療的優惠。這就是OSI模型的單向性,也是它應用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弊端。因此如何合理的構建當代新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有效緩解農民的醫療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
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網絡,它的核心技術還是互聯網。所以,人們開始試圖把各種傳感器連接到人們所關注的事物上,讓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直接進行溝通。物聯網技術和OSI模型為基礎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新型合作醫療中發揮出色的作用。如在我們日常的體檢中,可以對人體生理數據進行檢測、對中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實時跟蹤、對醫院藥品進行有效管理等等,并且取得了空前絕后的好評。物聯網技術和OSI模型相結合,我們不僅可以在心臟病患者身上安置呼吸、血壓等測量傳感器,而且還可以在其他病人身上安置體溫采集傳感器。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醫生了解遠程病人的情況。物聯網技術和OSI模型相結合應用于農村合作醫療的優點有:a.能夠準確、迅速、真實地獲取各種相關信息資料,有利于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客觀整體有效的治療;b.能夠隨時監測每個病人的用藥及收費等情況,做到醫療醫藥透明化。同時使患者及時更正定點醫療機構的違規行為,確保合作醫療病人的權力不受侵害。
3結論
物聯網技術和OSI模型相結合,不但有效遏制了醫療機構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的問題,而且最大限度確保重大疾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醫治。這樣不僅極大地方便了農民就醫“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看病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實現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的無縫銜接,確保了合療基金安全運行,不出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洪波.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和商業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何蘭萍.關于構建多層次農村保障體系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陳智,李莉.計算機網絡基礎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彭高旺,李理.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建設的財政思考[J].地方財政研究,2006(7).
作者:高亞玲 單位: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