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隨著科技蓬勃發展,信息技術逐漸在課堂教學上普及,教師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教材整合,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和完善,以提高教學效率并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的運用分析及教師在教學中實際的應用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能促進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課堂;整合;實施策略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形式化的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教學不能是簡單的概念解析和公示套用,這樣的教學注定毫無效率。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喜歡以講臺為中心進行“演講式”教學,沒有形成互動的課堂模式,學生只能作為“聽眾”,完全沒有課堂參與感,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注意力容易分散,影響到課堂學習。
(二)簡單化的教學方式
數學學科不比歷史、生物等學科,擁有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課堂內容,高中數學傳統課堂受條件限制,教學變化少,許多教師甚至在講解完題型后就直接采用題海戰術,導致數學教學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在這種千篇一律的數學教學課堂上無法提起學習的積極性,還無法有效理解課堂知識點,一旦形成錯誤的解題方法會養成不好的解題習慣。因此教師教學時應采取多變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就能從改善學生學習狀態上幫助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二、信息技術課堂運用的前景
當下隨著科技發展的步伐,生活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不可或缺的知識獲取手段。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革中,課堂教學也逐漸步入智慧型、信息化的新時代課堂模式。顯然當前的科技大環境下,學生更能接受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學也更加便捷。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以下幾點作用:
(一)提高課堂高效性
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式教學課堂通過熒屏可以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理論轉換為更具可視化的教學圖文。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加強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避免出現走神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要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節奏,及時消化課堂知識,才能提高自身學習效率,實現教學課堂的高效性。
(二)增加課堂趣味性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有助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教學也不必再局限于粉筆和黑板,而是可以依托強大的互聯網,備課時將課堂知識和信息技術融合,課堂內容和課堂形式的選擇項就大大增加。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給學生創造更多輕松愉悅的教學體驗。趣味教學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精神,對提升學生的數學教學素養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因素
(一)完善信息技術教學硬件
信息技術教學實施的前提就是保證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校方應加大信息技術基本設施的投入,幫助教師更高效地完成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的融合。例如教學中要有通暢的網絡,才能保障課堂順利進行,良好的后臺處理器才能讓網絡家校平臺正常使用。智慧型、信息化的教學課堂日新月異,只有校方加強投入,為學生和老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提高課堂效率。
(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課堂作為新型教學課堂,是時展的產物。許多資歷深,經驗多的老教師可能不具備使用新媒體能力。因此,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素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保障。當前信息技術教學還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中,教師作為堂的主導者,有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教學素養。
四、高中數學“智慧型”課堂的操作策略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融合的新型“智慧課堂”,不僅能幫助高中數學解決潛在的教學問題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一)注重課堂實際教學,化難為簡
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知識點形象化,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相關概念。例如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1第一章“空間幾何”中,要求學生掌握幾何圖形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本章節對于空間感較差的同學有非常大的認知難度,尤其是對一些復雜的幾何圖形的認識。教師應利用建模軟件——幾何畫板的多角度轉換器,對幾何圖形的各個面進行轉換,這樣一來教師不用像以往課堂上需要制作復雜的立體教學模具,有效節省了備課時間,而且直觀的三維圖形,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去了解空間幾何視圖,這也方便后續對空間幾何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的教學。信息技術模型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圖形,把一個復雜的空間幾何簡單地轉變成平面圖形。教學軟件不僅把空間變成可操作性的“教具”,還能直接體現出教學重點。因此智慧型課堂的相關教學軟件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了課堂教學的難題。
(二)注重課后習題練習,以點帶面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制作課后習題,并在規定時間內組織學生在家中網絡線上進行答題,答題完成后由軟件直接統計出每道題的正確率。例如,人教版高二數學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數”中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把考試常運用的六大公式及其變式作為習題。學生答題后網絡直接給出每一個公式的答題正確率,教師可以直觀地看出學生的薄弱點,方便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查缺補漏。網絡課后習題一方面給教師提供更直觀的分析數據,幫助教師強化教學,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有效的自查自評的機會。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高效地進行針對性學習,以點帶面,能顯著地提高數學分數。
(三)建立網絡教評機制
教師通過校方建立的網絡家校平臺和設立教學評價系統,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影響學習的內外因素。網絡教學評價系統是為了能幫助教師更好了解學生、評估學生。教師和學生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快地提升數學教學效果。比如,教師通過網上閱卷,不僅能保質保量地完成閱卷工作,從繁重的閱卷解脫出來,還能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詳細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以及考試的難度、區分度、知識點考試等問題,并生成各類統計分析報告,實現對教學質量的統計分析與跟蹤監測。網絡教評機制既可以簡化教師批改閱卷煩瑣的過程,又可直接針對學生考試、測試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判和實時反饋,不僅能方便教師,也滿足學生及家長及時了解成績的需要。
五、結語
信息技術與數學的融合是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方式。但是二者融合難免會涉及網絡,網絡畢竟是雙刃劍,需要學生在使用時有較強的分辨力和自制力。學生只有明確自身學習目標,才能用好信息技術這一學習手段。因此,需要數學老師加強對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讓互聯網真正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李祎.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數學探究學習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01).
[2]吳志強.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06).
[3]沈瑜.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15(04).
[4]曲麗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證分析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
作者:陳江湖 單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