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工業題材廣播劇創作突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吉林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廣播連續劇《大國工匠》為例,從時代內涵、人物形象、聲音美學等方面分析工業題材廣播劇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強調廣播劇要以聲音載體進行立體塑造,以平民視角表達家國情懷,以特色聲音呈現藝術美感。
【關鍵詞】工業題材;廣播連續劇;大國工匠;聲音藝術
近年來,面對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中國廣播劇創作者直面生活、描繪生活,塑造了許多有夢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形象。現實主義創作大放光彩,特別是反映精準扶貧、科技報國、反腐倡廉、先進典型等方面的題材比較多見,引領著廣播劇的創作方向。就題材而言,工業題材的廣播劇創作有一定的難度,廣播劇創作也相對薄弱。2017年起,吉林廣播電視臺廣播劇《大國工匠》的主創人員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創作采風。他們深入工廠車間,請教了高鐵建設方面的專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豐富的專業素材中發現故事、挖掘人物、提煉主題。為反映產業發展背后的時代精神,他們截取了追趕、超越、領跑這三個橫斷面,全面追溯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過程中起步的艱難、改革的陣痛以及再次崛起的輝煌。廣播劇《大國工匠》給嚴謹、機械的工業元素和冰冷、枯燥的工業術語賦以文學色彩和情感溫度,在創作上大膽突破,讓工業題材有了文化底蘊。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工人、科研人員奮戰在生產一線,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偉大祖國實現高速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工業題材廣播連續劇《大國工匠》聚焦高鐵工業發展,描畫出中國高鐵工人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風貌,為凝聚中國力量、弘揚民族精神、詮釋偉大時代進行了積極的藝術探索。
一、立足時代,以本土工業題材實現創作突圍
現代工業的崛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不可少的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的升級。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提出并宣揚工匠精神,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新時代工匠精神就是中國工業在從落后一路追趕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中,中國工人群體展現出的以集體利益、大局意識為重、無私奉獻的家國精神。廣播劇《大國工匠》以榮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師李萬君等一批工人勞模為原型,塑造了以孫大慶等人為代表的時代先鋒人物群像,描繪了他們從普通焊接工人成長為焊接大師的過程。工業生產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如今,從無到有的中國高鐵產業已經開始領跑世界。于是,緊密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進程的主創人員敏銳地把握和聚焦“中國高鐵”這一嶄新而獨特的工業題材。眾所周知,“復興號”電力動車組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高鐵動車組技術的跨越,然而決定“復興號”成敗的一個重要技術難題是被稱為高鐵動車組“腿腳”的轉向架焊接。在世界上許多專家都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李萬君經過上萬次的反復試驗,摸索并獨創出“一槍三焊”新方法,即一槍就把平焊、立焊、上坡焊全焊下來,這高超精湛的“一槍三焊”技術焊出了世界行業技術新標準,也讓“復興號”的批量生產成為現實。廣播劇《大國工匠》不是依賴故事情節的稀缺獵奇取勝,它更多的是以作者的深入挖掘、正面刻畫為基點,以呈現普通人的家國情懷來提升作品的高度。焊接工人工作場面單調枯燥,是以前很多廣播劇創作者避之不及的,而《大國工匠》的主創人員圍繞著生產創新與科學攻關,在枯燥的焊接聲中描繪了一組鮮活立體、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巧妙地體現了以小搏大,成功地塑造出擁有崇高職業追求的大國工匠群像,通過講述一個又一個工業奇跡,傳達出積極正面的社會力量。
二、以人為本,以平民視角表達家國情懷
工業題材文藝創作是展現時代文明、頌揚工匠精神的重要領域,然而又因為工業題材作品具有較強技術性專業性、難以生動呈現等難點,容易讓人們覺得此類作品“冷硬生遠”,不夠吸引人,很難產生共鳴。但《大國工匠》的主創人員認為,只要抓住人物情感的核心,以“人文視角”進行深度挖掘,不僅會為作品帶來故事性、可聽性,更會增添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報國之情是全劇最重要的核心和主線。《大國工匠》每一集的情節都圍繞孫大慶等人攻堅克難、努力創新而展開,使得劇情渾然一體、連貫動人。為了描寫好孫大慶、吳非凡等為代表的中國產業工人形象,主創人員下車間與工人們一起座談,觀摩焊接作業場景,探討操作技術,力求做到“內行人”說內行話。在西方國家專家的面前,孫大慶等人自信無畏、勇于挑戰,終于實現了技能報國的“中國夢”,帶來了我國高鐵工業的崛起和騰飛。這些濃濃的愛國情懷令主創人員肅然起敬、深受感染。劇中主人公的母子情、父子情等親情故事是貫穿全劇的情感副線,作品力求通過副線線索為人們呈現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工人形象。其中的母子深情最令人動容:在作品第一集,孫母生病住院,她不希望干擾到兒子攻克技術難關,在掩飾病情的同時又抑制不住對孫大慶的關切不舍。老人在病床前輕撫兒子的臉龐,反復囑咐兒子他最愛吃的餃子餡的調法,去世前拖著病體為孫大慶包了最后一次水餃,這些情節都讓聽眾的情感在一點點地積聚。在孫大慶和母親最后一次見面時,作品是這樣處理的:孫母:好!那……那你……忙去吧。孫大慶:哎,媽,那我先走了啊。孫母:等會兒……你過來,再讓我摸摸我兒子的臉……孫大慶:媽,您……孫母:去吧……終于,在孫大慶和工友們攻克了技術難關時,孫母安然離世。全劇的主線與副線有機地交織,演繹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小家之愛、大國之情。孫大慶們選擇的奉獻與奮斗,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三、生動傳神,以特色聲音呈現藝術美感
作為一部優秀的廣播劇作品,《大國工匠》將聲音藝術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實現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高度統一。曹禺先生曾經這樣形容廣播劇:“它能觸動聽者的情感最深處,讓人心馳神飛,它能使世界在閉目靜聽中化成萬千生動的面貌。”工業題材廣播劇創作的紀實屬性,決定了它在聲音素材的使用上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真實性,這為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比如:在語言方面,劇中人物的身份都是高級技術工人,如果使用太多焊接專業術語會讓聽眾很難理解,可太通俗又不符合人物形象,于是編劇規避了一些不必要的術語,又以旁白解讀的方式化解了這一難題。此外,劇中人物的語言也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域特點,既有東北特色,又能兼顧全國聽眾的感受,做到了生動鮮活和通俗易懂。在場景方面,劇中人物演播實現了最生活化的狀態,以貼近原型的常態語速和語氣樸實呈現,節奏上更強調生活化,臺詞不拖泥帶水,讓聽者更有現場感。廣播劇《大國工匠》的音響使用非常典型,開頭一段老式火車的環境擬音,加上一句列車員“花生瓜子烤魚片,啤酒飲料礦泉水,方便面5元帶熱水,師傅師傅,麻煩把腳收一下……”的現場叫賣聲,簡潔明了地交待了時代和場景。為了給聽眾帶來真實專業的聽覺感受,主創人員多次到中車長客車間多角度地錄制了大量工業音響素材,從平焊、立焊、上坡焊等手動焊接到不同功率、不同狀態下的自動焊接裝備運行等聲音,全部收錄在劇中。《大國工匠》創作組創作了30余段音樂,其中用小提琴獨奏和大提琴獨奏表現出的母子情、父子情和兄弟情等,如泣如訴、婉轉自如,將人物內心活動層層展開,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魏曉軍:《簡論廣播劇聲音創作的核心要素》,《現代傳播》,2015年第12期。
2.萬長松、孫啟明:《論新時代中國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學基礎》,《東北大學學報》,2019年第9期。
3.梁燕、董慶、毛薇:《現實工業題材廣播劇創作的價值與表現手法》,《中國廣播》,2018年第12期。
4.陳耀輝:《展現三代產業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評廣播劇<大國工匠>》,《中國藝術報》,2019年8月12日,第6版。
5.景鳳鳴:《<大國工匠>:聆聽工業化進程的步伐》,《光明日報》,2019年6月12日,第15版。
6.馬學慶:《新時代精神圖譜的成功描繪⸺評廣播劇<大國工匠>》,《吉林日報》,2019年5月20日,第12版。
作者:于躍 黃云鶴 單位:吉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