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設計教育與經濟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較小
根據《中國制造2025》戰略發展要求,我國工業設計技能類人才需求將不斷增長。2019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對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這又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和規模發生了突破性的轉變,但如何高質量擴大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模,為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建設目標提供人才支撐,是目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技能培養與產業鏈人才需求脫節
通過企業調研和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的深入跟蹤調查,學校存在所教專業內容相對滯后,與崗位實際所需技能要求相脫節,實用性不強,專業教學與生產實踐環節銜接不夠等問題。“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普遍缺乏激勵政策。校企合作多數是松散型、淺層次的,合作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協同育人機制有待完善。”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較為模糊,學校往往注重技能的培養,而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悖于我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型的目標。高職教育還持有保守態度,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對如何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如何服務區域經濟等問題的考慮。
(三)專業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優化調整
行業能工巧匠聘任制度、學校專任教師進企業實踐等制度還不健全。一方面,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過程中,實際參與企業實踐研發生產項目較少,學校無法做到真正與產業相銜接。另一方面,很多技術不斷被新的技術所淘汰,這對教師在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將新的信息技術和專業技能融入到教學環節中。
(一)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
在深度融合過程中,成立校企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學校和企業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提供專門的組織機構。雙方圍繞區域文創產業發展,就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校內實訓環節,學校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為學生進行技能指導;校外頂崗實習環節,由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參與到企業的真實項目中,促進產業崗位鏈與教學鏈的無縫對接,使人才培養目標更精準。
(二)改革教學模式,開發實踐課程
通過校企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讓企業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調研、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與行業技術發展緊密結合,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加大“校企合作”實踐教學課程比重。結合“互聯網+”技術,開發有利于行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的融合式課程,校企共建理實一體化教學資源庫,將前沿的行業技能知識傳授給學生。校企合作開發專業配套教材、數字化資源,真正實現項目化教學,讓企業深度參與教學實踐中。
(三)政校企共攜手,強化師資建設
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趨勢背景下,一方面由政、校、企三方共同建設職業教育教師能力發展培訓基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大高職院校訪問工程師計劃實施力度,提升教師技術技能水平。選拔優秀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定期輪崗培訓和工作實踐,教師通過深入參與企業產品研發項目,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進而將行業最新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相適應。另一方面,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聘請行業內實踐經驗豐富的名師、能工巧匠、技能大師加入進來,為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培養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
在“互聯網+”背景下,政、校、企三方協同探索文創產業創新發展戰略與文創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設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培養文化創意復合型人才,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文創產業鏈的重構是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經環節,“以科技進步帶動文化產業鏈升級,以科技含量高、形式張力大、互動感強、產業價值鏈長的文化產業彰顯文化軟實力。”文化資源是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在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宣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打造文化資源全產業鏈,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有效的牽引作用。
三、高職院校工業設計教育轉型的關鍵性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需求相適應
2016年,國務院《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政策推動文創和設計服務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能否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有序運轉,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供給是關鍵要素。”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從高職院校進入文創產業鏈各崗位是該領域人才流向的一大趨勢。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重點考慮以下方面:(1)明確培養目標:立足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辦學宗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2)專業技能培養:強化創意思維、文創產品開發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文創產業鏈各崗位用人的要求;(3)課程體系建設:①公共基礎課;②專業基礎課;③專業項目開發課程④實訓類課程。
(二)高職教育教師能力發展長效機制
現階段高職院校缺乏系統完善的教師能力發展長效機制,一定程度影響了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教師的業務成長。高職院校應發揮專業特色和區域經濟優勢,由政、校、企聯合打造一支理論知識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雙師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同時建立教師考評機制,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引進具有豐富行業企業經驗的名師、能工巧匠、技能大師,保障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和制造業轉型關鍵期,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辦學規模、師資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訴求。高職院校工業設計教育應結合學校專業優勢和區域經濟特點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以適應新形勢下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工業設計教育與文創產業深度融合、緊密對接,開發校企融合式實踐課程,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匯聚和發展優秀師資隊伍,為行業、企業培養、輸出有用的人才,充分發揮區域經濟下文創產業的人才優勢,為推動我國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提供“源頭活水”,為文創產業培養多層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我國制造業強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作者:徐碧珺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