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工業建筑遺產改造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代城市大規模擴張的背景下,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城市更新面臨的普遍問題之一。文章在工業建筑遺產認知的基礎上,總結了改造原則與模式,并基于實踐案例提出改造策略,為城市工業建筑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照。
關鍵詞:工業建筑遺產;空間類型;運營模式;改造
引言
工業建筑遺產區別于建筑學傳統認知中建筑遺產的概念,多數不具備古典建筑遺產那樣作為“標本”進行保護、修繕、研究的一系列價值,但工業建筑歷史功能的轉移與物質空間的留存不相矛盾。基于既有空間去適應現代城市功能從而達到舊體新用為其價值所在,尤其在當代城市大規模擴張的背景下,工業建筑遺產該何去何從是城市空間更新面臨的普遍問題之一。
1關于城市工業建筑遺產的認知
現代語境中的工業建筑遺產泛指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興建的工業廠房以及配套設施和構筑物等,且具備一定程度的本征價值和功利價值,比如可以改造再利用、獨具形式特色、見證近現代社會軌跡、成為城市景觀等。西方國家關于城市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理論及實踐探索從上個世紀中葉至今已日趨完善,而我國由于工業化進程較晚且又速度較快,諸多問題在近幾十年才集中凸顯,因此該領域的相關成果還略顯薄弱。我國的工業遺產較為豐富,在建造時期上包括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為引進西方機械生產和科學技術而建造的金陵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這一時期的工業建筑遺產鑒于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多數已作為文物單位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另外還包括解放前各類輕、重工業建筑遺存,也具備不小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價值。目前城市中較為常見且處理起來較為復雜的工業建筑遺產的建設時期主要集中于解放后的工業現代化階段,彼時的城郊已在半個世紀的城市化進程中演變為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舊工業園區在經濟和社會效益面前的價值尤為雞肋。其次,在城市發展層面,多數一線甚至二線城市早已提前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城市更新成為當代城市發展主題,尤其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居環境的提升注定了工業遺存與城市未來的沖突。但總的來說,工業建筑在失去功用價值后仍具有歷史的、紀念的意義,陳舊的廠房、設備、附屬用房等工業構筑物是飽經滄桑的城市歷史文脈景觀,亦是城市發展軌跡、特定階段社會文明甚至是反映了幾代人生活的物質載體。就建筑本身而言,較大的結構跨度、鋼結構屋頂、單體建筑體量是工業建筑遺產的特點,但是工業制造的不同需求決定了建筑空間的差異化。因此,工業建筑遺產在空間形式上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單體廠房,多采用排架結構,跨度較大,常見于需要大噸位吊車等設備的重工業車間或是倉庫,內部空間高大規整,有較高的改造便利性和利用率;第二類是組合型,多采用小跨度、多跨數的組合,內部也可為多層或局部夾層,常見于輕工業廠房、倉庫或是辦公與生產空間相結合;第三類是設備、設施型,嚴格意義上為工業構筑物,如煙囪、吊車、大型工業設備等。特點是具備標識性、觀賞性且可作為工業主題景觀等的設計素材,但空間利用價值相對較低。總的來說,工業建筑遺產鑒于其空間與體量的優勢以及現狀城市區位的優勢,可改造性強、功能復合便捷,在合理保護與利用的前提下有條件在城市更新的大環境中實現多元需求的統一。
2改造策略的原則與模式
工業建筑遺產多數在社會與經濟效益、城市環境等層面與城市發展有深刻關聯,因此其保護與利用活動牽涉面較多,需要在適當原則的引導下理性推進。一方面注意從城市理性出發,在城市上位規劃以及區域發展目標的框架內進行切實可行的改造活動,在充分研究區域職能與未來發展的基礎上,對運營思路及產業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策劃,并基于多方需求提出改造項目的總體定位[1];另一方面注意規劃及設計工作的實施,保護和再利用兩個方面的價值評價是工作基礎,工業建筑留存不等同于工業建筑遺產,對歷史、風貌、人文等方面具備一定價值的予以保護,整體上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出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價值。由于建筑內外年久失修,且保溫隔熱等節能措施不到位,在具體改造過程中應考慮建筑的節能設計,將節能環保的外圍護結構與改造設計結合起來,做到從園區到單體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工業建筑遺產改造利用的案例層出不窮,其中一部分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益,在運營方面主要有創意園區、工業景觀、展覽、城市商業等幾類主流模式。創意園區類。國內相關案例有北京798、上海1933等。工業建筑的建筑形體與空間以及極具辨識度的工業風格景觀都有別于日常生活所依賴的城市環境,文化藝術類的設計和創造活動可在此盡情施展[2]。工業建筑不僅空間寬敞,而且結構形式簡潔、可改造性強,同寫字樓相比租金低廉,適合前期經濟投入較低的文化藝術類創業、創意群體。比如傳媒、設計、音樂、軟件開發等行業,將關于工業建筑遺產的改造再利用活動同創意產業經營相結合,創造出經濟、社會、文化層面的附加價值。工業景觀類。工業建筑遺產的形體、構造、風貌等在歷經歲月侵蝕后具有作為城市景觀或是工業藝術品的觀賞價值、工程美學價值,除了作為歷史遺存加以保護外,還可以進一步改造成為工業主題的城市公園、歷史博物館、展覽館等,保留城市記憶的同時成為傳達工業文化的窗口,案例有上海的玻璃博物館、西安的大華1935等。展覽類。展覽空間的靈活性與臨時性是主題展廳多變布置的要求之一,工業建筑寬敞單一的內部空間為展品放置與觀眾流線提供了有利條件,這種隨意和低成本的二次改造尤其適合當代快節奏文藝消費的社會背景,典型案例如上海的油罐藝術中心、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城市商業類。工業建筑遺產的地理位置同新興的商業綜合體較為相似,不僅內部空間充裕,而且具備滿足停車、休閑等行為的室外場地,具備改造成大型超市、家具城等的成熟條件,亦有配合周邊住區或是辦公將其改造為餐飲、酒吧、娛樂等休閑活動的集合地,工業主題的特色體驗也更加迎合當代的消費觀念。總的來說,保護與改造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是為歷史價值的留存,改造是為再創造價值,改造策略與運營模式都應著眼于城市,做到多元效益的綜合可持續。
3實踐案例
昆明神犁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拖拉機、農用車及零配件,同時出口拖拉機系列產品、相關機器及配件、農用運輸汽車系列產品及維修配件。公司始建于1970年,至今已有近50年歷史,工廠原名“昆明市手扶拖拉機廠”,在2009年更名為“昆明神犁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搬遷后的舊廠區位于昆明市官渡區廣衛立交橋旁,占地8.9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裝配車間、倉庫等各類廠房以及辦公樓、水塔、操場等配套設施,現在周邊以居住及商業用地為主,基礎設施不甚完善,區域產業經濟水平有待提升。為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水平,亦是響應省市政策號召,老廠房決定向文化創業轉型,尋求城市區域多元發展道路。項目的典型性在于在政策方面響應《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中鼓勵舊廠改造的上位決策;在產業方面彌補城市舊工業區經濟形態單一的缺陷、助力區域綜合可持續發展;在功能方面增補城市新興居住片區的基礎設施;在環境方面修補工廠地段生態建設不達標的漏洞。因此,昆明神犁拖拉機廠的改造設計研究有助于為當代復雜城市環境背景下老舊工業廠區的拆改問題提供參照。項目以“昆明第一個重工業文化主題產業園、工業設備游樂場、重工業歷史展覽館”為定位,以“文化展示、餐飲住宿、休閑游樂、創意辦公”為四大運營產業。工廠在昆明有著輝煌歷史,以歷史文化為橋梁,可以將過去和現代的工業文化理念融合起來,傳承歷史、宣揚工業文化、并注入新產業元素,使工業建筑遺產特有的底蘊、想象空間和文化內涵成為激發創意靈感、吸引創意人才、集聚創意產業的新天地。同時運用“歷史文化傳承、多樣活動策劃、工業主題營造、遺產空間煥新、同類項目揚長避短”五種方法對工業遺產空間進行深度激活,最終打造宜居、宜游、可持續的重工業文化創意園區(圖1)。規劃設計方面充分利用廠區基礎條件,首先將人、車、消防等交通流線統籌考慮,并結合原有道路形成交通環線,根據廣場與人行通道位置在廠房底層界面做開口以增加步行舒適度及活動空間可達性,打破建筑內外空間隔閡,整合室內外空間進行多樣的活動策劃和置入;將景觀化零為整以增強空間集中性,創造活動空間,營造工業主題景觀節點,同時利用廠區的高度和廣度、結合當地氣候增設雨水收集凈化和太陽能設施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圖2)。在建筑方面根據結構安全評估進行拆改,建筑出入口突破“門”的概念,通過一二層相結合的立體交通以及外圍護結構營造入口空間節點,并結合桁架對屋面進行拆分,結合采光天窗和屋頂太陽能等進行重構組裝,提升節能環保及空間舒適度。立面上打破廠房原有封閉山墻,結合室內外空間流線、空間舒適度、結構安全、形式美感等達到整體改造的目的(圖3)。
結語
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改造工作是城市更新進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工業文明的印記是城市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護與改造實踐是基于科學評估、策劃、規劃設計、運營等方面的理性活動,不應無視城市個性、盲目地復制國內外成功案例,在理論層面應時刻關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與總結,以理性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楠.基于適應性再利用的工業遺產價值評價技術與方法[J].新建筑,2016(02):4.
[2]俞孔堅,方琬麗.中國工業遺產初探[J].建筑學報,2006(08):12.
作者:李俊達 單位: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