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高校人才培養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于各大生產活動中,逐步替代了部分傳統的人工作業,在未來的生產以及生活中,將逐漸影響人類對生產的作用,朝著智能化的方向邁進。人工智能也為傳統的院校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本文講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及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人才培養的方法途徑,希望對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參考的思路。“人工智能”也就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研究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技術科學,它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通俗的說法就是,人工智能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行動。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轉變,與此同時,也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從而推動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變革。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人工智能時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其在促進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從廣播、印刷、計算機技術等方面,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給教育行業帶來教學工具以及考核方式等的全面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驅動力,能夠對人才的配置、資源的共享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高校人才培養帶來助益。人工智能不單單只是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還轉換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為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生活環境。其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出了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新標準要求。人工智能技術使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讓企事業單位對人才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出現了變動,從而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革新。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高校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產生了變化。以前高等教育更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重視知識的儲備能力及知識的系統性。而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在知識檢索、儲備及執行方面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如果高校一直用以前的人才培養理念,就很難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推廣,使得高校人才培養的能力結構發生了轉變。新技術的出現及推廣使用往往會改變人們的能力結構。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時,要適應社會的新要求,重視革新學生能力結構培養的模式,培養能夠熟練運用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第二,促使高校人才培養的環境升級。人工智能的引入使高校人才培養從傳統的課堂授課轉變為隨時隨地皆可學習,使學習及生活環境更加高效便捷。一方面,人工智能為學習的方式提供了多種可能。未來的教學方式會更加便捷且多樣化,改變傳統一對多的授課模式。學生可依托APP與教師進行互動,在網絡上就可以進行知識的學習,課堂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的普遍應用,會將教師以及學生的工作場所、設備等整合起來,為高校運行節省了人力成本。第三,人工智能重新定義了高校教學的現實意義。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個性化學習方案的設計,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理論和社會需要有時存在連接不緊密的情況,人工智能就能夠有效緩解這一狀況。第四,人工智能重塑了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幫助教師更好教書育人。未來學校中的某些作業會被人工智能代替,計算機不像人的大腦具有設計及情感等能力,人工智能會幫助教師從知識傳授者過渡到靈魂教育者。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人才培養的方法途徑
1.正確認識人工智能,革新人才培養理念。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對人的替代,尤其是在體力方面。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新技術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思維的替代,人類所特有的思考能力似乎逐漸也能被機器替代了,這也是人們開始擔心人工技術的原因。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建立起不懼人工技術的理念,實現人與機器和諧共處,培養學生具備人工智能實現不了的事情,讓人的思維永遠優于人工智能的思維。由此,高等院校要培養學生的高級認知能力。首先,人工智能雖能夠利用各種繁雜的數據解決某些問題,但在其他與數據無關的地方就表現得一般,而批判思維就能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因此高校可以設置一些思維能力培養課程。其次,人工智能雖然具有處理數據的能力,但是卻不能夠通過分析將數據進行遷移,應用到其他的領域當中。同時,高校還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對各個領域的知識遷移能力。最后,人工智能雖能夠模仿人類的行為,但是對行為之外的理解卻有所欠缺,對于文化的深意以及文化中的情感不能進行感知,因此,高校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力以及共情能力。
2.豐富人才培養的課程內容,調整相應的專業設置。人工智能是一門新技術,也是一門新學科。它和其他的學科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高校的教學內容以及專業的設置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夠突破學科之間的障礙,建立起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首先,高校要能夠針對不同的人才需求建立起適當的課程體系。其次,高校還要注重對人文學科的發展,對傳統專業改良,建設起人文社科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專業,從而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爭議。最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于自身的發掘,也有賴于人類對于社會的發現。因此,高校要注重人文社科的建設工作。
3.引導高校教師利用人工智能。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的培養,還有對于教師的提升,因而高校不能忽視教師對于新事物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培養。教師自身也應該不斷學習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同時要注意避免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左右,保證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教師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是被國家認可的一個決策。為此,高校要對教師進行人工智能運用的崗前及在崗培訓,促進人工智能融合進教學當中。同時,教師還可以緊隨時代潮流,借助慕課網、網易等在線平臺加強自身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注意人工智能在教學當中的局限性。其一,如果過于重視人工智能的應用而忽視調整教學方式,則不利于教學。其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探討是課堂上不可缺失的,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不能忽略,不能全部交由技術去實現。其三,在教書育人方面,教師不能陷入“人工智能技術第一”的誤區,應該充分發揮本身在教學當中的主導地位,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情感交流,成為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思想上的啟發者,成長過程的見證者。
三、結語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高等院校進行轉型升級的一個契機。它讓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高校要能夠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對人類社會未來的影響作出應對,為社會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
作者:金琴芳 單位:天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