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實現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我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何在一節課堂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線教師所思考和探討的一個話題。本文作者通過對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分析,剖析教材,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從課前備課,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課堂評價這三個方面來提升課堂效益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方法
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證明,課堂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一節課堂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它有一些突出特點,課程新,更加需要探索與研究;實踐性強,強調實踐與能力;個性化突出,強調過程與創造。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任務重在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基礎,提高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信息技術人文修養,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構成的綜合素養。那么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實現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有效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已成為我們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實現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一些見解。要實施有效的教學,其教學行為一般需要滿足三個要求: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要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實現高效課堂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課堂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學生能否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應該始終處于課堂的中心地位,而老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備“學生喜歡”的課。
(一)鉆研教材、結合實際,調整教材內容,設計合理的課堂任務
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由于信息技術教材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與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知識脫節,有時教材內容的高度與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存在差異。例如,在講授“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這一節時,教材以央視《開心辭典》節目為情境導入新課,還提供了《開心辭典》欄目的網站,但是《開心辭典》欄目早在2013年就停播了,用這樣的例子還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嗎?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認真鉆研課本,對課本內容做恰當的取舍,選取更新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來吸引學生,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把“備學生”落實到位。課程設計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在粵教版教材中,教材用一節內容8頁文字介紹了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即應用Word加工文本。教材安排3課時完成,但是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有65%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接觸過Word,剩下35%僅僅是接觸過,但不熟悉。而Word操作不僅在學業水平考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作為信息時代的高中生應該熟練掌握文本信息的處理技能。3個課時讓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操作技能談何容易呀,所以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要做相應的補充,結合教學實際,設計課堂目標及任務,以達到高質量教學。
(二)合理使用多種教學資源、組成完整的立體化的教材體系
信息技術課教師授課班級多,每周授課同內容重復多,重復性的教學難免會使教師產生枯燥之感。這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或者教材配套教學光盤上的各種教學資源來充實課堂,比如微視頻,有了微視頻的介入,教師有效擺脫了多次“重復”講解的過程,把更多的時間用到指導學生上,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因此,平日里教師備課時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開發教學資源,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將集中形式的教學資源相互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立體化的教材體系,以達到信息技術教育的更高目標。
二、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般地說,每堂課交替使用兩種以上教學方法,才不至于使學生聽課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我覺得以下三種教學方法值得在信息技術課上推廣應用。
(一)案例學習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的許多基本知識,包括概念、原理等,設計了一些比較艱深的理論與先進的技術,有些概念如“信息”容易混淆,如果只是從概念到概念的講解,學生只能記憶一些名詞,而難內化,這些十分重要而必須理解的內容的教學可以采取案例學習方法。案例學習方法的實施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理解那些用固定術語描述的知識,還能使學生迅速地內化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在案例學習方法中選擇合適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案例應該是生動的事物再現。例如,在學習“信息的基本特征”時,為了讓學生快速理解信息的特征,我們可以大量引用案例教學,可以用“衛星電視信號傳播”來探討信息的傳遞性,用歷史故事《赤壁之戰》為案例來探討信息的真偽性。
(二)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也是我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務驅動”就是教師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后,學生在明確的任務目標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以及學過的相關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親身體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熟悉了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與方法,而且體驗了探索、發現、創造的喜悅,培養了信息技術的情感意識與價值觀。而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任務驅動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任務驅動引導小組合作探知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教師指定一項具體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興趣愛好分工配合完成。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分組,在分組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組,將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和能力弱的學生分一組,讓那些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小組任務,充當老師的小助手,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任務,進而達到有效的學習。任務驅動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教師壟斷課堂主動權的局面,激發了學生探究主動性,也有助于在課堂上滲透團隊精神與集體觀念。
(三)分層教學
信息技術課在各地區普及和重視程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家庭和學校條件的限制,使得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操作水平參差不齊,這給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對信息技術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節課中照顧到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我覺得分層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知識水平和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可將學生分為三層,特長生:掌握相當的信息學知識,自學能力強,學習興趣濃厚,能夠超前學習的學生;普通生:具有新課程所要求的基礎知識,能夠完成新課程學習的學生;急需幫助生:以前沒有學過或學的很少的學生。根據各層學生自身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生在機房的位置,互相幫助、協作學習。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練習,既要讓所有同學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又要保證特長生自主學習,更進一步地發揮他們的興趣及特長。而教師應多關注急需幫助的學生,督促他們打好基礎,多加訓練,必要時可安排特長生來充當小老師輔導這些需要幫助的學生,以求共同進步。分層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信息素養的培養。
三、有效的課堂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不僅僅是判斷一下學生的信息素養,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檢查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最終達到全面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就此來說信息技術課程評價起到的是檢查、鞏固和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客觀、誠懇地評價,及時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加強教學活動監控,以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益。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評和學生之間互評,讓學生自我反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高效課堂改革是一個蝴蝶破繭、鳳凰涅槃的過程。追求教學高效益,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或手段的更新與調整,而是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持下整體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它需要系統設計的思想和整體改進的觀念。追求高效,需要教師時刻反思“是否有效”,“怎樣更有效”,要求教師對現有教學時刻處于一種“不滿意”的審視狀態,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采取有效策略與方法,才能是我們的教學效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柳秀梅.決定一堂課的關鍵[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
[2]鐘啟泉,王吉慶,黃鋼.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作者:王惠娟 單位: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