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精密裝備制造業是為國防和經濟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能夠提供廣義制造業所需的關鍵設備及零部件,處于制造產業鏈的頂端,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涉及極多的復雜、精密和尖端技術。論文首先概述了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特征及現狀,并基于傳統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的問題,分別從以持續眼光優化項目、處理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系、重視并加強風險管控和產學研等方面,就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的優化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精密裝備;企業;科技管理;技術研發;風險管控
1引言
近年來,我國精密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研發創新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9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申請了58990件專利,超過美國提交的57840件,成為該組織的最大用戶[1]。然而與此同時,技術研發與創新是追求投入產出比的,若研發成果無法高效率地轉化為產出,創造不出應有的價值,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就會導致研發投入相應減少,進而削弱精密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研發動力。企業管理人員應根據我國精密裝備制造業的特點,探索并優化企業科技管理模式。
2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特征及現狀
2.1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概念
精密裝備制造業是為國防和經濟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能夠為廣義制造業提供其所需的關鍵設備及零部件,處于制造產業鏈的頂端,也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涉及大量的復雜、精密和尖端的技術。從規模上來看,精密制造業可以覆蓋整個制造業的大約三分之一[2],具體包括如飛機生產廠家中的波音、空客,手機生產廠家中的蘋果、華為、三星,汽車生產廠家中的大眾、通用等,都需要大量的精密制造類產品。
2.2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現狀
全球約有5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000家企業具有精密裝備研發與制造的能力,目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為適應市場需求,也通過企業的兼并重組成立大量跨國公司,許多精密裝備寡頭集團紛紛產生,如德國Siemens公司、荷蘭ASML公司、美國GE公司等。目前,我國經濟生產水平保持持續健康增長的趨勢,我國也成為全球對精密裝備需求量最大的國家,政府對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投入力度也不斷地加大,數據顯示,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從2008年的4003.1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19677.9億元人民幣,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二位,研發人員數量攀升至世界首位[3]。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精密裝備制造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全球的競爭已由全球范圍慢慢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大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其多年累積的制造技術和政治背景,以我國政策優惠的交易市場作為環境優勢,對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造成極大影響,如建立合資企業卻控制關鍵技術。這種國際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性擴張,對于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體系建設及技術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
2.3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困難
我國自2009年起將裝備制造業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大量企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部分裝備制造企業的大型裝備制造能力已躍居世界先進甚至頂尖水平。然而我國制造業發展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落后,部分原因就在精密裝備制造方面有大量“卡脖子”技術。2018年度海關數據顯示,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3100億美元,全世界超過80%是中國制造,然而我國自產的手機集成電路元件不足全球的3%。通過對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構成及市場分析,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困難需要突破:①技術門檻高:精密裝備制造與其他裝備制造相比,從設計研發到最終裝配的過程工藝煩瑣,技術成套性和難度高;②市場需求量高:雖然目前我國大力發展精密裝備制造業,為大量生產制造精密裝備的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訂單量,但這也需要這些企業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③科技管理困難: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通常實行項目制進行管理,設計、生產、工藝流程復雜,這就導致管理更加復雜,管理人員除了管理還需要具備大量專業性知識,從而導致人工、庫存管理成本增加。
3當前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由于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屬高技術產業部門,技術研發人員在職工中所占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管理績效可以直接反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經濟效益。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科技管理架構通常由相應的技術工藝流程為基礎設立,應注意到的是技術工藝流程一般會受企業外部的市場環境影響,在此基礎上,管理者應及時調整原有的組織架構,否則可能造成企業制度出現問題,具體表現為各技術工藝部門職責混亂、合作研發關系不明確、科研訂單或項目管理運營出現問題、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從而使企業科技管理流程混亂,降低科技管理效率。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的核心目的是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應當采用合理的企業科技管理制度進行全過程管理,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傳統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的問題可歸納如下。
3.1訂單意識重
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爭取訂單在銷售與市場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新的核心項目。由此導致企業在項目前期投入了高額經費與時間、人力成本,卻僅取得了停留在實驗室內的所謂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最終無法實現產業化、商業化。同時,應當注意到的是企業創新需要充足的資源投入,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成果,才能吸引更多優質訂單,實現良性循環,而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往往只對市場相關業務的核心部分進行制度重做,雖然迎合了外部環境,但導致各職能部門職責模糊,降低了科技管理效率,間接影響了企業效益。
3.2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矛盾
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產品的科技含量極高。由于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許多企業選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消化、再創新。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4],這是國家對自主創新必要性的肯定。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壁壘,需要更多的技術創新與自主知識產權,從而擺脫在精密裝備制造上受制于他人的不利局面。然而與此同時,許多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對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理解較為片面,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上存在制度問題,把“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互相對立。例如,某些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設備包含大量配件與工藝,若一味堅持技術創新,不但白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還難以保證產品質量或設備整體故障率高[5]。反之,有些企業管理者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引入國外的文化和制度,未能及時采取相關措施或制定相關制度促進文化融合。這兩種傳統科技管理模式下,對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處理不當,顯然不利于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3.3技術開發成果得不到應用
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一般能夠反映企業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是實現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在管理與技術創新上和國際接軌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數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引進了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系統,但是對于系統的培訓與強化,管理者和員工沒有從觀念上重視,未能深入科技管理當中。上述現象導致很多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經常是先實施項目或訂單,技術創新成果缺乏管理者需要的實用性,無法為企業創造長期的經濟利潤,高投入未能帶來應有的收益[6]。
3.4不重視科技管理過程
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技術附加值高,質量控制是企業的重中之重,這導致在科技管理過程中,質量控制管理成為項目管理者最關注的部分,而項目管理各個階段的實施步驟與方法未能得到重視,缺少了項目管理中的溝通與協調,導致企業科技管理缺乏系統性。
4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科技管理模式的優化建議
科技管理的核心是對科技資源的最大限度開發并進行有效的規劃和利用。首先,分析科技資源特點,對管理過程進行針對性的調查與分析,得到普適性規律;其次,在此基礎上,采用法律、制度、技術創新等方式調節科技人力、財力、裝備、信息資源等要素,最終以實現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本文通過分析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特點及管理模式現狀,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4.1以可持續眼光優化項目和訂單意識
部分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卻缺乏占領市場的經驗,難以獲得相應的價值和回報。開展以可持續眼光優化項目、訂單意識的科技管理,首先,要有大局觀,既要考慮如何根據項目或訂單進行對應的技術研發,同時,也必須制定配套方案,保證項目的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即不但能使項目或訂單成功落地、順利結題,項目的技術創新還能夠全面推廣。因此,在訂單簽訂或項目立項階段,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技術研發部門的管理者應組織調研組,針對本項目或訂單的市場環境和需求進行深入調查,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管理制度和經費投入額。其次,精密裝備制造領域前端技術競爭非常激烈,某項關鍵技術可能有多家企業和高校同時研發,因此,除了關注項目或訂單的市場環境變化外,還需要不斷收集競爭對手信息,及時申請知識產權保護[7]。
4.2處理好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系
技術創新并不等于“單打獨斗”,而應當在保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合作優勢與資源共享效能,最終實現共贏。我國的精密裝備制造業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雖然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了美國、日本、德國的一些先進技術,但目前仍未形成自主的成熟研發體系。精密裝備制造企業在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當中,從科技成果的商用、實用性出發,接受市場檢驗,這也是企業獲取技術創新回報、取得利潤的關鍵步驟。一方面,應當進行全面的研究考察并制定相關制度,在堅持利用企業平臺進行技術創新的前提下,擴寬思路,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同時,克服引進的先進技術和中國精密裝備制造市場環境之間不適用的矛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精密裝備制造技術標準和規范,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體系和平臺,使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管理人員應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信息,建立相應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平臺。以通用電氣為例,該公司牢牢掌握發動機核心部件的關鍵工藝,其產品中其他非核心技術或工藝均通過技術研發與創新平臺整合,由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供貨,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重新用到核心技術的研發。
4.3強化風險管控意識
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的風險管控需要管理者采取相應措施和手段,消滅或降低各種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盡可能減少風險事件出現時的經濟損失[8]。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管理者應從如下方面強化風險管控意識:首先,管理者需要將風險管控提升到企業的戰略發展高度,管理者應在戰略發展規劃中重視并加入風險管理相關制度,通過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的方法鑒別和評估各種風險隱患,采取對應的預案和防控措施;其次,管理者在制定風險管控制度時,應充分結合員工的工作內容與績效,對人員分配與職責、機構設置、目標與獎懲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針對銷售及新技術研發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相應的風險回避、風險轉移、損失控制,做好風險預防及應急預案,盡可能降低企業的風險損失[9]。
4.4重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
人才是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的重要部分,精密裝備制造企業需要的是敢于技術創新的團隊,因此,應當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充分利用“學”的優勢[10]。管理者應制定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相應管理機制,通過此機制規范和指導精密裝備制造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工作[11]。以企業所接項目和訂單的分析及研究為導向,以高校實驗資源為輔助,以技術學習與創新為重點,三者均予以重視。企業可基于現有平臺如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進一步深化合作層次,擴大合作范圍,著眼前瞻性技術研究領域,共同開展技術攻關、項目合作、成果申報、人才培養等工作。在實際的研發工作中,精密裝備制造企業應與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與項目結合的配套合作協議,建立開放的“產學研用”創新聯盟,協同開展技術研發,充分發揮高校在科研上的優勢,為攻克精密裝備制造關鍵技術、解決精密裝備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卡脖子”現狀提供有力保障。
5結語
我國精密裝備制造企業雖然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部分裝備制造企業的大型裝備制造能力已躍居世界先進甚至頂尖水平。但我國精密裝備制造業發展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落后,除了企業技術研發實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之外,在管理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在目前國際精密裝備制造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調整企業科技管理機制和制度,減輕技術創新路上的阻力,通過人才、技術、市場等各類資源的整合,為技術創新提供推動力愈加重要。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9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EB/OL].
【2】高洋.基于計算機技術下科技管理模式的現代化應用探析[J].時代農機,2020(2):125-126.
【3】劉家希.我國科技管理體系融入創新生態觀的優化措施[J].中國高新科技,2020(01):80-81.
【4】人民網.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EB/OL].
【5】楊艷紅,陸紅娟,陳林,等.江蘇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與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58-61.
【6】馬益雯,劉曉華,王勇.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企業科技管理[J].環球市場,2020(7):58.
【7】陳海琳,袁裕輝.“移動互聯網+”科普整合模式創新研究——以金融科技科普活動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05):153-158.
【8】王娟,張鵬.我國制造業與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產品內國際分工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154-163.
【9】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10】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5-174.
【11】辛愛芳.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政策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04.
作者:于鐵軍 單位:上海和達汽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