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培育與弘揚會計精神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n年10月18日黨的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川。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為發展會計文化需要培育與弘揚會計精神。
一、人要有一種精神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要有一種精神。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火繁榮為培育與弘揚會計精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什么是文化,有多種定義,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而通常所稱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大致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兩個主要部分。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精神文化體現為人的精神。什么是精神?辭海:精神,“與‘物質’相對。唯物主義常將其當作‘意識’的同義概念。指人的內心世界現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猶精力,活力〔’了。”現代漢語詞典: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又指“表現出來的活力叫。”還有其他種種定義:“精神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觀念、思想上的成果。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即社會意識是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即社會存在的反映。”“精神是意識形態上存在的動力,無意識形態上潛在的動力。”“精神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人的意識活動及其內容和成果的總稱。”“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為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綜上所述,可以說:精神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思維、觀念、意志、情感等,對客觀世界現實的心理反映形式。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正如同志在1956年n月10日至巧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s1”。有人精神飽滿從事工作,也有人精神不振懈怠工作:有人自覺地磨練樹立高尚的精神,也有人模糊不清自己有什么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人都應該樹立熱情向上的精神。人的精神來自于對客觀世界的意識,人對客觀世界不同方面的意識形成不同的精神。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優秀兒女在創造輝煌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培育積累并形成了各種精神。①精神按主體形式,分為個體精神和團隊精神(如“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②精神按普遍性,分為基本精神和特殊精神(如紅色精神、紅巖精神、大慶精神、兵團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③精神按形成,分為傳統精神(如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五四精神)、革命精神(如辛亥革命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現代精神(如時代精神);④精神按性質,分為科學精神(如求真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如會計精神、法治精神、網絡精神):⑤精神按影響,分為國家精神(如中國精神)、城市精神(如北京精神、天津精神、新疆精神)、部門精神、單位精神(如企業精神、學校精神)、國際精神(如抗美援朝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北京奧運精神);⑥精神按作用,分為高尚精神(如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頹廢精神,或積極精神、消極精神等。一個人要有基本精神,反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精神,同時,在一定工作條件下要學習和發揚相關的某種精神。會計精神就是指在長期的會計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由會計性質所決定并貫穿于會計行為之中的為會計人員所特有的最基本的性情、人格、意識、觀念、感覺、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等內在抽象的總和。”“我們可以將會計的精神表述為:會計是一種制度,制定這種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是為了規范公司企業的做賬的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國家稅收。其價值可以等同于稅收的價值。”會計精神是一種會計意識,不是為制定會計制度的行為。參照精神的定義,會計精神是會計人員在會計實踐活動中,通過頭腦產生的思維、觀念、意志、情感等,對會計實踐的心理反映形式。這里:①“物質決定意識”,會計實踐活動決定會計意識;②會計意識包括認知、意志和情感,認知是對會計實踐認識形成的思維、觀念,意志是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有毅力、信心克服困難的心理狀態,情感是對客觀事物的體驗、感受和評價;③對會計實踐的心理反映形式。會計精神是會計人員在長期的會計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廣大會計人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會計文化傳統、會計人員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等的綜合反映,因而是會計人員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會計界一代一代傳承和弘揚的文化精華。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能有力地抵制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防止種種違法亂紀的行為:會計精神能振奮全體會計人員的巨大熱情和創造精神,會計精神是會計行業繁榮與進步的內在動力,深刻而長遠地影響著會計事業的發展。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條件下,應大力弘揚會計精神。
二、會計精神的要素
弘揚會計精神需要知道會計精神所包含的內容。會計精神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也不是一面華麗的招牌,而是具有豐富內容的由各種要素構成的綜合體。會計精神包含哪些要素或內容有多種認識。例如:會計精神的內容包括:“(一)誠實守信:(二)客觀公正;(三)公平正義;(四)超然獨立;(五)勇于創新。”會計精神的內涵,是“敬業愛崗、搞好服務、誠實守信、客觀公正、保守秘密、勇于創新等”。會計人的精神是:“誠實守信,律己為人:客觀公正,品質優良;公平正義,不懼邪惡;超然獨立,堅強個性:勇于創新,技能先進;執著追求,不滅理想。”會計精神是“公正+熱愛+嚴謹=會計精神”。“中國會計精神:堅持誠實守信,‘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根植于心:堅持客觀公正,踐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堅持開放胸襟,注重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洋為中用;堅持開拓創新,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思路,尋求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或“中國會計精神應當是誠實守信的品格、客觀公正的意識、開放廣闊的胸襟和進取創新的追求。”以上各種認識,有共識,也有差異,如何反映行業特點是關鍵。怎樣確定會計精神的要素(內容),按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要依據以下確定會計精神要素(內容)的原則:整體性,要從會計精神所反映會計全部內容的整體出發,確定其構成要素;專業性,會計精神要突出反映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共同性,會計精神要體現國家公民都要求具有的基本內容;時代性,會計精神要反映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可測性,會計精神的內容要是可以控制、考核和評價。按照確定會計精神的原則,會計精神的構成要素可以包括:
(l)愛業為先。愛業愛崗,熱愛會計事業和熱愛本職崗位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前提。由于會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維護國家財政制度和財務制度,保護財產,加強經濟管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會計事業的發展變化時刻與祖國的發展變化聯系在一起,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因而會計人員在心靈深處熱愛會計事業,以自己的工作而自豪。熱愛會計事業就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工作崗位是一個組織單位的基礎細胞,是落實單位任務和發揮會計人員才能的基本舞臺。忠于職守,立足本崗,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盡職盡責,做好本崗位工作才是熱愛會計事業的具體體現。(2)誠信為本。誠實守信,是會計的根本。《決定》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誠實守信,就是誠懇、真實、講
信義。潘序倫先生曾說:“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會計人員誠實守信,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言行一致,反對陽奉陰違、弄虛作假,按照會計規范,正確地處理各種會計關系,真實地提供各種會計信息。會計誠實守信是職業道德標準也是經濟資源,誠信是品牌,是潛力巨大的無形資產財富,有利于會計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企業開拓業務、占有市場和提高效益。
(3)核算為細。周密詳細地真實核算,是會計的基本要求。會計核算要周密地按部門、生產經營環節與作業、工作崗位、產品與服務,進行全面、分類和明細地詳細核算。會計核算以資金運動為對象,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會計憑證為核算依據,采用復式記賬。會計核算要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如實地反映客觀現實,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它要求內容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不得弄虛作假,歪曲反映;核算是正確的,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經濟業務進行正確的計算,做到數字準確,項目完整,手續完備。會計核算要為會計管理提供依據,并為信息使用者提供財務會計信息。
(4)理財為精。精打細算,是企業(公司)的基本要求。企業對資金經營的籌劃、計算要十分地周密和詳盡。企業理財亦稱公司理財,是對企業資金進行經營,也是對企業資產進行配置,以提高經營資金經濟效益的活動過程。企業理財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理財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財務管理工作的優劣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要以全面預算或財務預算的形式,對投資、融資、股利、并購與重組等資金活動進行籌劃,對其在精算的基礎上進行預測、決策、編制預算。組織實施財務預算,實現理財目標。
(5)管理為嚴。企業管理要嚴,是企業管理的優良作風。會計管理是企業事業等單位的會計部門按照一定目標,對資金運動(或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預算(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會計管理要嚴相應要求實行精細管理。“精細管理”的“精細”,表現在:分工細,會計人員管理分工細,職責明確;指標細,財務指標分解細,層層落實到責任單位和個人;制度細,制定的財務會計制度細,便于操作、檢查和考核;作風細,會計人員的作風細,工作認真、細致、嚴格、負責。企業管理要嚴尤其是要重視依法進行管理。《決定》提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在管理過程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要依據各種規范,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公平正義。
(6)和諧為貴。和為貴,諧為美,是會計行為的原則。2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要“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有和諧會計。和諧會計是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以資金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會計行為,采用會計手段進行規范,以便促進民主、法治、公平、誠信、有序與協調的會計。和諧會計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會計,是我們為之奮斗實現的會計。和諧會計的內容,是會計環境和諧,會計工作和諧,會計人際關系和諧。和諧會計是會計發展的模式,和諧創新是發展會計事業的動力,和諧是創新發展的條件,和諧創新才能全面發展會計事業。
(7)創新為源。開拓創新是會計發展和繁榮的源泉。《決定》提出:“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廣泛開展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會計創新是會計發展的歷史必然。會計創新是會計人員在會計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活動。或者說,會計創新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和比原來不同的有利于發展的創造性活動。創新的本質是發展,發展是創新的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創新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會計事業的發展。會計創新包括會計工作創新、會計體制創新、會計制度創新、會計理論創新、會計方法創新和會計教育創新等。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會計的創新發展要堅持正確的思想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同時,還需要運用創新思維和創新研究方法,建立創新機制和培養創新人才。
(8)自律為基。自律是會計精神的基礎。((決定》提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文化工作者要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名家名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弘揚科學精神和職業道德,發揚嚴謹篤學、潛心鉆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風尚,努力追求德藝雙馨”。“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e]”。自律是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基礎,以一定的行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行為。自律,是人類的一種美德,是人生無比寶貴的財富,是優秀人格的基石,是一切價值的根基,是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一種明智,是一種勇氣,是一種習慣。做到自律,要懂得尊重自己,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注重防微杜漸,要主動接受監督。自律,才能把自己引向光明的前途,才能成就事業。會計人員的自律不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和脫離群眾,而是通過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融人集體,培育具有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團隊精神,積極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務。以上是會計精神的基本要素,這會有人提出,會計精神與會計職業道德有什么關系。會計職業道德是與本行業的社會地位、功能、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要求從業者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會計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為人民服務。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提出的會計職業道德,包括:“1.敬業愛崗。2.熟悉法規。3.依法辦事。4.客觀公正。5.搞好服務。6.保守秘密。”從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與會計精神的要素的比較可以看出,會計精神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會計專業兩部分,其中包含了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因而兩者不能相互代替,分別使用于不同方面,發揚會計精神和遵守會計職業道德。
三、會計精神的培育
會計人員應具有的會計精神需要進行培育,經過在一定條件下的磨練,才能經受考驗,并在會計工作中發揮相應的作用。會計精神的培育實際上是會計人員的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成果,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科學、藝術等〔’〕。”精神文明建設,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按照精神文明的規范進行活動,并不斷加強、豐富和發展精神文明的過程。精神文明建設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思想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艱苦創業精神,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其次,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是人們在科學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它是在處理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中應該具備的觀念、知識和能力。科學文化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素質是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科學素養可以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三個方面考量。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學等。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等,對客觀世界現實的心理反映形式。文化素質是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哲學社會科學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并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較為穩定、內在的基本品質。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人文精神是要以人為本,啟發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重、自愛,以及追求人生價值。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增強獲取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計精神的培育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會計精神怎樣培育,主要途徑是:
(l)在教育中培育。培育會計精神需要正面進行教育。在學校會計教育和在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將會計精神的內容有機地融人課程教學中,是培育會計精神的重要途徑。有關會計精神的主要內容是:①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培養會計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②會計理想教育,結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展會計事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工作。③會計專業教育,通過有關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了解與會計相關的理論與方法,全面認識會計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熱愛會計事業和熱愛本職崗位。④會計法制教育,學習會計法律、會計法規、會計規章和相關法規,依法實行會計工作,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會計法制建設。⑤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學習社會公德、會計職業道德和榮辱規范,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誠實守信,實事求是,辦事公道,反腐倡廉,服務人民。⑥創新教育,學習科學發展觀,培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創新觀念,提高創新能力,力志會計的開拓創新,不斷發展會計事業。
(2)在會計實踐中培育。在學校會計教育和在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學習的有關會計精神的知識,為會計人員培育會計精神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會計人員要真正具有和弘揚會計精神,會計精神的要素—愛業為先,誠信為本,核算為細,理財為精,管理為嚴,和諧為貴,創新為源,自律為基等,還需要在會計實踐中繼續培育。在會計實踐中培育會計精神的實踐內容主要是:①熱愛會計事業,積極熱情做好本職工作,克服困難,精益求精,出色完成工作任務。②核算精打細算,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降低費用成本,提高經濟效益。③精于理財,加強財務管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④嚴于精細管理,健全制度,嚴格執行,認真考核,獎罰分明;遵紀守法,堅持原則,清正廉潔,依法組織和實施會計工作,維護會計工作秩序;按規定認真履行權利、職責(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計報酬)。⑤誠實守信,遵守承諾,履行合同,正確處理各種往來關系;按國際通行規則,正確處理國際事務中各種關系。⑥關心集體,發揮團隊精神,與同事和諧相處,正確處理與領導、與同事之間的關系;關心國家大事,正確處理與國家利益,與外部各方面利益的關系。⑦開拓創新會計工作;開展研究式的工作,及時總結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工作水平。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處理會計事務;正確對待個人榮譽、獎勵、職稱、地位、工資、福利等有關個人的利益關系;堅持學習,學政治與經濟,學專業理論與方法,提高理論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實踐是培育會計精神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檢驗會計精神的試金石,會計人員需要堅持在會計實踐中不斷培育會計精神。會計人員的會計精神在會計實踐中的培育,需要領導重視,同事關心,個人努力,制度有保障,使在會計實踐中培育會計精神成為長久的工作。
(3)在自身修養中培育。在會計精神的培育中會計人員也需要重視自身修養,即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決定》提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二”二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會計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會計工作與各方面關系的特殊性,重視自身的修養。自身修養是會計人員按照會計精神的內容,通過一定形式培育具有會計精神的過程。會計人員的會計精神是會計人員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是提高會計工作質量的動力,是止確處理各方面關系的指針。只有會計人員加強了會計精神建設,才能維護會計丁作的正常秩序,維護所有者權益,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系。會計人員會計精神的自身修養,一方面,要以會計精神為標準,做好會計工作,在會計工作中自我磨練會計精神;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活動中,也要以會計精神為標準,關心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關心社區工作,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各種利益關系,自我磨練會計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做一名具有會計精神的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