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貿易的經濟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發達國家經濟的擴張所引起的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大量需求從而引發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雖然這兩種增長的幅度和質量并不協調,但是這種經濟紐帶的傳動和連接是非常必要的。試想,中國經濟如果保持七十年代以前的固步自封發展模式,那我們現在的國家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境況就不言自明了。因此,我們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理論認為,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是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帶動經濟增長的:
第一,較長時期比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著國家有了提高其進口水平的手段。進口中包括資本貨物的進口,而資本貨物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是特別重要的。資本貨物的進口使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節約了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業的效益,它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第二,出口的持續增長也趨向于使國家的投資領域發生變化,使它們把資金投向國民經濟中最有效率的領域,亦即它們各自享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生產,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一定規模民族工業品的出口也使得整個國家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國內市場加上國外市場比起單獨的狹小的國內市場就能容納得下大規模的生產。
第四,全球市場上的競爭會給我們的出口工業造成壓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產品的質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業。
第五,一個日益發展的出口部門還會鼓勵國內外的投資,并刺激加工工業或附屬工業以及交通運輸、動力等部門的發展,并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
在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中,貿易對經濟增長率影響的主要特點是:應將對外貿易與宏觀經濟變量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并且特別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要素供給量的影響和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
第一,收入效應,即通過貿易,提高了收入水平,貿易的靜態利益轉化為國民收入總量的增加。
第二,資本積累效應,當派生于貿易利益的一部分收入增加額被用于投資時,該國的資本積累就會增加。
第三,替代效應。如果投資品是進口含量較大的產品,則由于貿易的開展,會使投資品對消費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這將導致投資對消費的比率提高。因為投資成本的下降,人們更多地將收入用于投資了。投資率的提高無疑會帶動經濟增長率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效應。貿易的發生將會使收入轉向出口生產大量使用的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的報酬大大提高。如果各個生產部門或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儲蓄傾向是不同的話,則這種收入分配的變化又會影響儲蓄率的高低。例如,當收入更多地分配于儲蓄傾向較高的部門或要素所有者,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儲蓄率就會提高,因而提高了資本積累率。
第五,要素加權效應。假定生產要素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不一致,那么產出的增長率就可視為各種生產要素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當出口擴大,并且出口生產使用的是那種增長更快的生產要素時,出口生產的增長率往往會提高得更快。
二、如何實現國際貿易利益的機制
國際貿易促進一國經濟發展,是通過下述這些機制的作用而實現的。
1.開展國際貿易,必然使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貿易,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企業納入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之中。一方面,持續的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將促使本國的企業提高效率。競爭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同時促使高效率的企業達到合理的規模,從而優化本國的市場結構,改善本國企業的實績。另一方面,出口企業不能不同外國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展開競爭。為了擴大在國外的市場份額,出口企業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商品去參與競爭,并不斷按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按國際標準生產,按國際營銷慣例辦事。無疑是一國經濟發展最本質的基礎。
2.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市場的擴大。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會有力地帶動經濟增長。先看出口。出口企業往往是面對世界市場來組織生產,市場容量大,容易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事實上,許多工業部門要求有適度的初始規模,具有規模經濟的性質,如汽車、電冰箱、電子計算機等等,采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不僅如此,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一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又可以帶動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以致各種各樣的從屬的工業部門都建立起來。因為在經濟運行中,各產業之間呈現出各種聯系。這種聯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后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系;二是前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如果出口產業是“聯系效應”大的主導產業,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數效果”,帶動其他一系列部門的發展,從而循環反復地連續推動國民收入和就業量的增加,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輸出而沒有輸入的國際貿易是不完整的。從國外引進國內沒有生產的產品,往往能起到開拓國內市場,引導新產業成長的作用,進口替代的工業由此發展起來。實踐證明,進口替代是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的第一步。如果條件具備,進口替代部門還能轉變為出口部門。進口國外的新產品還可促進一國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
3.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進口看,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將直接促進國內生產的發展和生產率的提高,其作用類似于創新對增長的刺激,而且還節省了創新的成本。從出口看,出口的擴大使得創新活動所能獲得的收益上升,從而反過來刺激本國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帶動經濟增長。
4.開展國際貿易能加速資金積累,促進經濟增長。一般說,國際貿易從三個方面促進一國的資金積累。一是出口部門往往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能提高積累率,從而加速發展。二是外貿的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最終是由該國的出口能力決定的。另一方面,進口往往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系聯系在一起,這又可利用外國的資金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等等。
5.開展國際貿易,有利于促進一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現代經濟發展包括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結構優化還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題,是推動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所謂產業結構的優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產業之間比例協調發展以及各產業內部的結構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結構,以及各產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移。擴大對外貿易,無疑可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積極作用。
6.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人員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換,從而對一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反過來促進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對一國生產和消費所產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種教育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說比物質交換帶來的利益還要大,它促進人們思想的進步、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尤其是現代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孕育出來的精神文明成果,諸如效率觀念、效益觀念、服務觀念、冒險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等,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