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站在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提出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對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突出問題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正確把握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政治教育與知識傳授的關系、在校教育與擇業創業的關系、法制教育與行為規范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路徑和措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路徑
中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高低、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而少數民族能否快速崛起,關鍵取決于各方面高精尖人才隊伍建設,全國各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來源、基礎與核心,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干力量和生力軍,是民族地區實現全面振興的希望所在。因此,如何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積極探索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顯得十分迫切。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業基礎相對較弱
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般來自邊遠、貧窮、落后的地區,曾受教于中小學、高中的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待遇低,文化活動缺乏,這些因素,導致他們現代意識不強,生活方式傳統落后,舊民族文化積淀和宗教信仰很深,接受新鮮事物較慢,文化活動缺乏,這些因素,導致他們現代意識不強,生活方式傳統落后,舊民族文化積淀和宗教信仰很深,接受新鮮事物較慢,從他們一進校門,就與從大中城市來的漢族學生素質形成鮮明的反差,自卑感、距離感、層次感、群體感自然而然地從心底油然而生。
(二)家庭經濟相對困難
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落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特區、山區,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學費、生活費多依賴父母籌措,而城市消費水平高,致使他們入校后生活相當拮據,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學校、班級組織的旅游、休閑等文化娛樂活動感到有壓力,索性編造理由不參加活動,久而久之與班級主體漢族學生拉開了距離,不和諧因素也悄然產生。
(三)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不強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本民族社會關系和落后生產方式制約,人際交往范圍狹窄,人際社會化交往程度不高,他們從小過早幫助父母料理家務或從事勞動,具有較強的獨立生活意識,有難處經常憋在心里不愿向人透漏傾訴,進入大學門檻后與大城市漢族比較,產生了自卑和自閉心理,不愿與多數同學發展關系,表現為不合群的孤立狀態。
(四)民族意識較強國家觀念淡薄
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不同民族地區,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即不同的語言、文字、服飾、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這些傳統文化深深影響這他們,在大學校園里,以族緣為紐帶的同學會、老鄉會在盛行。[1]少數民族大學生從遙遠的家鄉來到陌生的現代化城市,突感孤單和茫然,于是在本族同袍、同鄉之間尋找心靈的關愛和慰籍,久而久之,民族意識擴大化,他們只關注本民族地區的發展,很少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看待問題往往表現為狹隘、片面和偏激。
(五)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部分高校受社會功利主義和社會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影響,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加之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和粗獷性格,經常與漢族大學生因小事發生口角爭執,甚至沖動動手傷人,行為過度而觸犯法律,破壞了大學校園的和諧穩定。
(六)競爭意識不強缺乏創業精神
高校不斷擴招,就業職位日趨緊張,隨著中國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學生自主擇業和雙向互選制度的實施,少數民族學生不得不走向社會就業市場。但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性、自信心不強,就業成功率較低,容易產生抱怨社會不公的非正常心理。一旦幾次求職失敗,他們就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缺乏拼搏競爭意識和創業精神。
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路徑和措施
(一)從生活幫助切入以情感人
高校應提供多種途徑,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經濟困難,完善學校專門助困機制。如提供助學貸款支持,以解決學費不足問題;鼓勵支持少數民族困難學生課余時間打工,以解決生活費用不足問題;設立助困補助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定向補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專門用于獎勵家庭貧困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完善上述機制,可以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完成學業,減輕生活負擔和思想壓力提供可靠保障。
(二)從心靈關懷著眼活化教育
高校應注重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靈關懷,即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探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更賦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將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2]第一,充分發揮班主任、政治輔導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靈關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好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中國夢”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的宣傳,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民族大家庭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中華民族與本民族的利益關系,其他民族與本民族的團結關系,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第二,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各學科教師要在知識傳授前,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對改變家鄉、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命運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調動他們學習知識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圓滿完成學業提供思想保障。第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從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出發,適時組織各類主題鮮明的文藝演出、主題演講、書畫展覽、旅游度假、創業宣講等多種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培養他們心理自我調節能力。第四,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學校各種宣傳工具,宣傳心理健康常識,鼓勵學生主動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機構要深入校園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第五、建立健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機制,教師要施教于人,又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管理學生既要從嚴,又要體現人性化、個性化特征;服務學生措施既要全面,又要突出少數民族服務特色。第六,要鼓勵建立“紅色網站”,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教育新形式,強化“隱形教育”功能作用,提高網絡思想教育水平。[3]
(三)從將來就業著手創業教育
適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潮流,各高校應采取創業創新專題講座、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對在校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自主擇業創業意識培養教育,為他們畢業后順利擇業做好思想準備和創造有利條件。第一,鼓勵他們回到家鄉報效本民族經濟發展,在改變民族落后面貌大顯身手、有所作為。第二,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就讀學科專業和個人志趣,引導幫助他們選擇正確就業方向,使他們看到人生目標和希望,煥發內生動力攻讀相關專業知識。第三,培養他們敢闖敢試的性格。高校要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相對封閉的性格,主動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優勢和語言表達的平臺,鍛煉自我推薦能力、職業演說能力和社會公關能力,促進他們封閉性格向開放性格的轉變,保守意識向創新意識的轉變。第四,高校主動聯系政府和社會企業,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創新提供創客服務平臺。
(四)從規范行為出發強化法律意識
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4]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依法規范自我行為的穩定性。針對這一現狀,因此,重視和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第一,引導他們認識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這種規范告訴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須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這是法律規范的指引作用。第二,讓大學生認識法律規范是人們行為和評價的標準,這種標準告訴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該如何去做,這是法律規范的標準作用。第三,讓大學生認識法律規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違背了法律規范,就違背了國家意志,就要根據違法的程度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這是法律規范的強制作用。實地觀摩主要是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法院庭審了解典型案例處理的司法過程。司法調研主要是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行政執法專題調研。行政執法是法律適用的基本環節,通過這一專題調研,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央依法治國的方略,從而堅定法治信仰,樹立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
參考文獻
[1]徐建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合日班•圖爾蓀.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探析———以新疆高校為例[J].學理論,2012(27):219.
[3]戚甫娟.陳錚.信息時代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7.
[4]趙艷峰.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2014(13):176.
作者:劉冰 譚琳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