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宣漢縣經濟發展調查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調查,總結宣漢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從統籌規劃、差異發展,科技普惠、擴面融資,瞄準市場、分類引導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推動宣漢縣林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下經濟;存在問題;對策及建議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宣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實現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更是鞏固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迫切需要的有效途徑。
1發展現狀
1.1政策扶持
宣漢縣根據國家及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結合“精準扶貧政策”規定,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一是將林下經濟發展區優先納入農村公路硬化、農網改造等項目,解決了項目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規劃了樊噲片區的林下地道中藥材種植、峰城片區的林下養殖業(養羊、養雞)、普光片區的林下菌菇業、茶河片區的林下野生動物(梅花鹿、野豬)馴養業、天生片區的森林旅游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激發了山區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合作社主導、示范帶動、輻射推廣、增加收入”的原則,堅持“一村一品一重點”,把林下經濟發展作為涉農單位職工“創新創業”的“實驗田”,架設下八鎮的萬畝核桃、三墩鄉的萬畝昌林中藥材等示范基地,為全縣林下經濟發展樹立了典范。四是整合縣級相關部門的人力資源,建立了森林資源保護、林下經濟發展科技人才、林下產品銷售、森林旅游等四支隊伍,定期對其進行學習培訓,要求持證上崗。五是利用互聯網建立了科技宣傳、產品銷售網絡。重點宣傳林下經濟品牌,電銷系列產品。
1.2發展成果
宣漢縣以林業產業帶布局為核心,輻射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形成林藥、林菌、林糧、林果、林菜、林茶六種林下種植模式和林禽、林畜、林蜂三種林下養殖模式,成片發展林下種植55萬畝、林下養殖65.2萬只(頭、箱)。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積極扶持利根葛業、恒祥木業等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培育、發展宣漢縣昌林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整合林業重點工程資金和扶貧資金1.5億元發展中藥材基地8萬畝、木本油料核桃基地5萬畝、工業原料林基地15萬畝。
2宣漢縣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
2.1缺乏資金支持,發展規模小
宣漢縣目前還沒有對林下經濟進行支持的項目,現有的種植戶、養殖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致使發展缺乏后勁。加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后,多數林下經濟是以單個家庭為單位,發展規模較小,且種植品種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不利于統購統銷。
2.2科技普及率低,產業水平落后
多數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致使先進的種養技術無法推廣,目前多數種養戶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或依靠傳統習慣、經驗,形成不了品牌優勢,致使經濟效益低下,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甚至造成部分種養農戶以失敗告終。
2.3市場化程度低,難以做大產業
由于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進行統一調配,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平臺,農戶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種養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在產品經營中,大多數只能坐等外地經銷商上門收購或者零散銷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主要對策及建議
3.1統籌規劃,差異發展
發展林下經濟既要統籌規劃,又要因地制宜,多種產業模式齊頭并進。規劃布局上要總體掌控、分區規劃、科學布局,積極引導,向“一村一品、一鄉(鎮)一特色、一區一優勢”的方向發展。宣漢東北部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適宜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宣漢東南地勢相對平坦,應發展森林景觀旅游、農家樂等;西北森林資源相對豐富,氣溫偏低,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應以林下養羊、養雞、食用菌生產、林下養羊、養蜂為主;宣漢城區靠近達州市,而且楊家河風景區初具規模,應以立體栽培花卉苗木及各類林農間作為主,重點發展以苗安“清脆李”及毛壩的“梅花”及“農家樂”為代表的區域主導產業,帶動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特色”林下經濟,進而實現“點”、“線”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產業鏈,逐步形成布局科學合理、資源效益充分發揮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3.2科技普惠,擴面融資
為廣大林農提供技術培訓,走科技興林的道路,是宣漢縣林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科技下鄉、專業培訓等形式普及科技知識宣傳。現場操作試點示范,開啟專家帶技術員,技術員帶家庭技術員等師徒培育模式,增加產業發展成效。在資金方面,應采取“多渠道注水”的辦法破解資金籌集難題,具體表現為以業主投入為主,農民土地(林地)入股,實施林權抵押貸款,充分發揮社會融資的主體作用,積極吸納民間融資。主動對接銀信部門,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險工作,幫助農戶解決林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3.3瞄準市場,分類引導
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對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藥、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糧等多種經營項目和模式,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篩選,分別進行指導與幫扶,促使農戶在規范有序的生產中不斷壯大。此外,實施訂單生產,形成市場銷售網絡,建立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發展質量高、產量高、效益高的林下經濟項目,助推農民奔康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但德忠.霍山縣林權制度改革后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9).
[2]洪大偉.林改后林下經濟發展的意義及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
[3]余勁松.宿松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
[4]楊彥伶,張新葉,張軍,等.鄂東丘陵山地林藥復合種植模式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2012(1).
[5]祝友春.江廣華.李治芬.鮑同任..五峰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2(2).
[6]賴偉中.連輝明.劉木添.河源市源城區森林資源現狀與現代林業發展探討[J].廣東林業科技,2011(1).
[7]羅金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發展林下經濟探析———以廣西田林縣為例[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1(2).
[8]徐高福.杭州市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的探究[J].防護林科技,2012(4).
作者:向鵬春 王洪榮 王建平 高飛 單位:宣漢縣林業局 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