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稅收制度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社會經濟在整體架構、產業分布等方面已經進入成熟期,經濟增速開始變緩,經濟發展從舊的階段進入新常態階段。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稅收也與之一同呈現諸多新的特點。新常態下,稅收制度改革要兼顧系統性與整體性,顧及地方財政實際,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
[關鍵詞]經濟發展;新常態;稅收制度;特點;變革途徑
一、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現
(一)經濟增速的變化
經濟增速的變化是經濟發展新常態最明顯也是最主要的特點。在經濟總量較低、經濟結構還不完善的發展初期,我國主要追求經濟增速的最大化,這是由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決定的。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經濟總量僅為3650億元(在當時相當于等量美元),約等于同時期日本的1/3、美國的1/8,此時經濟發展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通過高速發展擴大經濟規模,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時期,我國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入我國,利用日韓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引入外資企業,利用礦產、能源等條件建立一大批以鋼鐵廠、礦場、發電廠等為代表的基礎性產業,通過一系列的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發展中外合資企業。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里保持了驚人的增速。然而,這種增長依賴的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及能源資源的消耗,這注定是不可持續的,因而在2012年以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開始緩慢下滑。
(二)產業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近40年里我國主要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益提高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在新常態下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工業部門如鋼鐵行業、石油行業、化工行業、煤炭行業、大型制造業等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對此類產品需求不足的聯合作用下日益衰敗,國家已經出臺政策對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進行關停過剩生產線、化解過剩產能。在傳統的外資企業集中的珠三角地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服裝類、電子裝配類外企受制于迅速上升的勞動力成本而開始選擇將工廠外遷。與此同時,以芯片行業、智能機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卻獲得了驚人的增速,我國芯片行業從默默無聞到如今搶占中低端市場并在高端市場有了一席之地,以沈陽機床制造廠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也在紛紛加大科研投入以求占據更大的國內國外份額。
(三)經濟增長驅動力來源的變化
在過去,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的是大量資源的消耗、廉價而充裕的勞動力、擴張期的國內外市場,然而,伴隨著資源日益枯竭、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國內外市場日益飽和,經濟發展遇到新的瓶頸期。傳統的增長要素在新時期已經難以發揮作用,在新常態下謀求經濟增長更多地依賴于人才培養與引進、科技研發的投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積極的國外市場開拓。
二、財稅制度變革與經濟發展新常態間的相互關系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促使財稅呈現出新常態
財稅收入來源于整個社會創造出的經濟財富。社會經濟增長越快,財稅收入增幅越大;社會經濟發展疲軟,財稅收入也會呈現出增速放緩乃至停滯、下滑的狀態。具體而言,財稅新常態體現在收入和支出兩方面。首先,從財稅收入來看,我國財稅收入在財稅新常態下將保持低速、穩定增長。在2012年以前,我國財政收入增幅遠遠高于經濟增速。以2009年為例,2009年GDP增速10.6%,而同期財稅收入增速達到驚人的24%,兩倍于GDP增速。但是,這種狀況隨著GDP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而一去不復返,2012年以來,我國財稅收入增幅大幅下降,從長期的近20%的增速陡降至10%以下。其次,從財稅支出來看,財稅支出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在社會發展也進入新時期的今天,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基本養老支出、醫療支出正在迅速上升,近年來個別地區甚至出現養老金支付出現困難的情況。另外,國民對于交通設施、綠化條件、醫療配置等基礎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這決定了財政支出在這些領域的比例將逐漸提高。同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承擔著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而這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發投入和財政扶持,因而,產業領域的財政支出也會大大增長。在多方面因素結合之下,我國財稅支出在財稅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仍將保持長期高速增長,這對合理分配財稅收入、協調各方面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發展的新特點要求財稅改革與之相適應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財稅改革的服務目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應該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如何利用財稅改革的機遇推動社會進步是財稅改革理應承擔的重任。具體而言,財稅改革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新常態下社會發展對于公平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新常態下如何利用財稅手段抑制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平衡城鄉差距、縮小地區差異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其次,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財稅改革要服務于生態文明的進步。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生態文明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的生活環境的要求,必須通過財稅手段打擊和抑制污染產業,鼓勵清潔能源的推廣利用,提升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最后,財稅改革必須面向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不僅依賴收入水平的提高,還依賴整個社會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我國目前的公共服務建設重點仍然集中在基礎的硬件上,在醫療服務、文化服務和社區服務等領域還很欠缺,在基礎設施發展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的情況下如何提升這些軟性服務的水平是更應思考的問題。財稅改革應當通過加大此類公共服務的支出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軟性公共服務產業的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于民眾。
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財稅改革的聚焦點
(一)財稅改革要兼顧系統性與整體性
整體而言,我國現有的財稅體制與發達國家成熟的財稅體制比較,現代化水平還較低,這不僅體現在財稅技術層面更體現在財稅管理、財稅分布等多方面。過去的財稅改革往往是針對財稅制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如當外企稅收優惠作用減弱且阻礙公平競爭時則取消外企相應的稅收優惠,在地方稅收權過小難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時則擴大地方稅收權限,這種哪里出問題補哪里的碎片化財稅改革難以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財稅制度的水平。要想提高財稅制度水平,就必須在財稅改革時從人大立法、國務院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立法以及財稅項目整體設計等宏觀層面入手,考察現有財稅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可行的改革方案,最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案,推動財稅改革的進程。
(二)財稅改革要顧及地方財政實際
我國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兩次變革。一次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提高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對地方進行財政放權,在這一時期地方財政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地方財稅收入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需要,但這種自由放任的狀況在后期直接導致地方財稅政策陷入混亂局面,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21世紀初,我國對地方財稅制度進行了又一次變革,此次變革的重點是收權和統一管理,地方財稅自主權大大縮小,中央財政在財稅政策上的影響力以及實際的財稅收入中的比重大大提升。在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的今天,政府為鼓勵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企業減負的政策規定,在有效降低企業稅負的同時也使得地方財稅收入出現了危機,這種過于猛烈的政策沖擊使得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公務人員和事業單位員工工資的發放都受到影響。因而,中央的財稅改革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加以考量,在統籌全局的前提下出臺有針對性的規定以適應地方發展的實際。
(三)財稅改革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經濟發展的成果應當由全社會共同分享,而不僅僅是部分地區、部分人員獨享。縮小高低收入群體、不同地區之間收入的差距是財稅改革的重點目標之一。財稅改革必須開展廣泛的調研,對我國目前收入差距現狀準確分析,根據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因等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對于貧困線邊緣及以下的弱勢群體必須予以重點幫扶,通過直接補助以及就業扶持等手段提高其生活水平;對于過高收入者應當通過收入稅、遺產稅等手段控制其收入,同時不影響其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公平與效率并非是完全對立的,只有實現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才能更好地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為社會群體提供更多的資源,從而為公平的實現提供物質基礎。唯有效率與公平同時得以實現,才能真正使財稅改革服務于全體人民。
(四)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
在信息網絡迅速普及的今天,財稅業務系統應當適應這一潮流,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業務辦公系統的信息化,通過業務辦公系統的信息化改造減少過去不必要的信息溝通開支,加快不同業務部門的信息交流溝通,同時有利于通過信息化手段對相關數據進行審查。二是信息公開要實現信息化。電子政務的蓬勃發展正是信息網絡在政府系統應用的集中展現,通過信息網絡方便相關主體查詢其財稅信息,同時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查詢國家財稅的征收、利用等情況,有助于人民群眾對政府進行有效監督,防止利益輸送、貪污浪費等現象出現。只有積極利用現代化條件對現有的財稅系統進行改造,才能更好地適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才能使得財稅真正取之于民、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1]崔軍,朱曉璐.我國稅制結構轉型改革的目標框架與基本思路[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4(3):101-106.
[2]方燕.試論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J].開封大學學報,2014(3):31-33.
[3]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4):56-59.
[4]寧靖,徐均.近幾年我國個稅制度改革問題代表性觀點綜述[J].學理論,2013(29):123-126.
[5]汪彤.深化結構性減稅的制約因素及其化解路徑[J].理論探索,2013(6):78-81.
[6]王藝明,蔡昌達.分稅制改革的成效分析與未來展望[J].現代經濟探討,2014(2):37-41.
[7]余斌,吳振宇.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宏觀調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24-27.
作者:蔣倩 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