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求經濟轉變的總目標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必須在突破工業文明的框架下實現經濟發展
就在工業化繼續推向世界許多地方之際,還發生了信息技術革命,這場兼有技術—產業革命的生產力變革極大地改變了工業化的內涵。原來的工業化概念包括機械化、電氣化,以鋼鐵與電力為代表物,現在則有電腦與網絡廣泛運用于各個產業部門。大工業將延伸人的肢體的機器體系,推廣到延伸人腦的信息技術裝備,由此,工業化劃分為傳統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前者實質上是在構筑“延伸人的肢體的機器體系”,一系列傳統工業部門承擔著這一使命。后者實質上是在前者基礎上,構筑“延伸人腦的信息技術裝備”。因此,新型工業化提出之初,它的內涵就是“工業化加信息化”。中國作為傳統工業化未完成的國家,不能等待走完傳統工業化道路后才開始搞信息化,必須一方面繼續完成傳統工業化承擔的“延伸人的肢體的機器體系”,一方面積極構筑“延伸人腦的信息技術裝備”。于是新型工業化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要點。邁上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在工業文明框架內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符合了這一現實考慮。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概念,根據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表述,包括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等幾個要點。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重新概括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些都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爭取實現的內容??梢詳嘌裕畔⒒⒎峭蟹蚶赵?0世紀80年代所說的“第三次浪潮”,引領人類社會走上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的“信息社會”這第三個歷史發展大階段,而只是工業文明的高級階段。轎車廣泛進入家庭是工業社會發達的標志,電腦廣泛進入家庭是信息社會的標志,這兩個標志在美國、西歐是分期發生的,而在中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中國快速步入工業社會與信息社會,實際上都是在工業文明的覆蓋下。然而,我們不得不想到另一種思路: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大趨勢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什么要有這種思路?將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總目標,可以涵蓋很多的內容,如實現集約型增長、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管理增效、勞動者素質提高,經濟結構調整與降耗減排,體現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如果端正了發展目的,將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人民的實惠,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注重社會、生態成效必將是有限的,無法解決嚴峻的現實矛盾。其一,工業文明在產業與技術上是以黑色金屬材料與化石能源為支撐的,這也是它被稱為“黑色文明”的來由。這一特征表明工業文明建立在這類不可再生資源的基礎上,新型工業化沒有改變這個基本特征,只是要求在黑色金屬材料與化石能源為支撐的各個產業部門加上“信息化”的設施,提高生產過程的人工控制程度。只要這個基本特征存在,不管在原料加工、能源利用上如何提高效率,都不能擺脫礦產與化石能源日趨緊缺、耗竭為期不遠的前景,不能解決碳排放不斷加重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文明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其二,工業化進程必經從輕紡工業為主向重化工業為主的階段推移、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技術組裝推移。工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等量價值的工業品產出中,原料與能源消耗總體上增加。生產呈現資本有機構成與技術構成同時提高的態勢,其中資本有機構成必定造成物耗增加,技術構成雖能使物耗降低,但并不能夠抵消物耗增加的結果。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不僅未能降低物質消耗,反而使消耗更大。社會生產中不僅體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都全面依賴電力,信息技術設備的更新速度遠遠超過工業機器設備的更新速度,一系列新型的物質浪費由此出現。其三,工業文明的行為機制是以擴大市場、擴大消費為驅動力的。在工業文明框架內,所有企業無不希望市場興旺、消費趨熱的情景出現、延續,這樣產品才能暢銷。一旦消費減縮、市場蕭條,企業就將從利潤下降、成本無法回收、資金無法周轉到難以維持。于是在工業化中出現這樣的判斷:哪種產品能夠最大數量、最持久地拉動消費,它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就最有貢獻。因此,工業化的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依托不是資源節約,而是商品數量增大?,F在我們看到轎車這個產品,人們發現,它就是進入小康社會后符合上述市場特征的產品,可謂工業文明之花。于是轎車工業理所當然地成為工業化的戰略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至于轎車普及之后,對于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道路需求帶來的土地占用,由此對城鄉環境的總體影響,就不是工業發展所關心的了。僅從原料與能源消耗一項來看,有數據顯示,汽車使用著世界鋼產量的20%,鋁產量的10%,鋅產量的35%,鉛產量的50%,所有天然橡膠產量的60%。同時消耗世界全部石油的1/3以上??梢哉f,汽車的燃料消耗成了吞噬地球石油資源的無底洞。其四,工業文明帶來社會生產當中持續而快速的技術進步,但工業文明片面的經濟發展觀僅僅著眼于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而不顧新技術的生態功效。與工業文明緊密聯系的市場競爭,是在催生技術進步的功利性、短視性和唯經濟利益,誘導和助長技術創新以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價值取向,這就必然加重對自然資源的耗費與對環境的污染。而工業文明當中為成本節約而鼓勵的節能節材、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進步,并不能從根本上抵消技術進步總體上帶來的負面生態效應。其五,工業文明的精神動力在于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社會前提在于財富占有的不均。于是社會在追求物質富裕,個人在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成為人們努力工作的基本動機。許多經濟學家還論證,貧富差距是造成這種動力的社會前提(只是人們一般不直接說,而是反過來說,貧富差距消失,經濟就沒有效率)。既然如此,要想實現貧富差距消滅的社會效果,就是不合理的。工業文明產生的生活觀、財富觀成為社會批判貧富差距、追求和諧社會的最大精神障礙。上述論證表明,只有突破工業文明的框架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才能取得中國需要的社會、生態成效,真正建設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只能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初級階段
那么,我們能否降低標準,在工業文明框架內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取得有限的社會、生態成果就足夠了呢?這的確是值得思考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的邏輯推論,就是在新型工業化的內涵上,除了工業化加信息化之外,再加上生態化。工業化加信息化與生態化,這就是新型工業化。但本文認為,這個觀點所體現的愿望仍然是不足的。不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今天中國產業發展之所需,信息化是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重要戰略措施,加上生態化,對資源環境的相關矛盾緩解大有作用。但這個目標,只能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初級階段,不能作為轉變的長遠目標。在這樣的階段,我們要將經濟增長集約化,使中國各個產業的生產要素利用率、特別是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能源)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使科技、管理、勞動者技能等“新要素”或智力型要素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從而大大減少經濟發展對物質資源的依賴,也大大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耗竭與環境的損害。這樣,就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僅僅達到這樣的成就,還是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各類危機或挑戰。之所以斷言傳統工業化加信息化與生態化不能取得足夠的社會、生態成效,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一)我國的基本國情
我國人口達到13億多,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但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人口比例。我國占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我國擁有的資源量占世界的比例為:石油1.8%、天然氣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均遠遠低于人口占世界22%的比例。這樣的資源占有量對我國的工業化造成嚴峻的生態約束。如無根本的發展轉型,未來幾十年內,我國礦產品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保障程度將大幅度降低。
(二)國際環境
二戰之后,發達國家勢必千方百計地阻撓。從國際專利制度及標準制度的制定、從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從國際金融的貨幣戰、從全球氣候框架協議的走向、從對中國對外投資的謠言攻勢、從國際政治斗爭態勢等等,無不反映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打壓、遏制。
(三)國內發展的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在經濟、社會、生態方面都有巨大的正面成效,而負面效果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社會、生態方面。社會方面,與工業文明相匹配的市場經濟,促使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已惡性膨脹,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將不擇手段獲取金錢作為他們生活的信條,社會誠信缺失已到危機地步,社會兩極分化趨向嚴重,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許多學者眼光局限在工業文明尤其是西方國家率先實現的工業文明之內,對貧富差距心存肯定,認為這是經濟發展所需的效率的源泉,而對共同富裕則疑懼重重。工業文明的生活觀、財富觀營造了廣告傳媒界與部分富裕階層大搞炫富性消費,我國在人均收入仍很低時竟然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奢侈品市場,致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普遍的仇富心理。生態方面,由于工業化階段推移,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相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更加增大,盡管技術進步可以在微觀經濟上提高資源利用率,但產業結構決定了工業化發展將從宏觀上對資源的消耗更大。各地為追求GDP增大,不顧產能過剩,經常盲目上馬大項目,在重化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特別耗費金屬材料和能源的行業大投資,“三廢”排放急劇增加,環境損害有增無減,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現。大量農田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被侵蝕,18億畝耕地紅線岌岌可危。由于企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而與群眾爆發的沖突大量出現,社會公眾與忽略生態只顧政績的官場矛盾加深。在工業化快速發展中,商品質量日趨令人堪憂,食品不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造成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下降形成了正相關。
(四)國際發展態勢
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有絕對強勢,向國際市場輸出的逐漸不再是工業制成品。世界經濟越來越呈現這三類趨勢:
1.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產品內分工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僅通過國際貿易實現各國在不同產業之間的國際分工,而且實現各國在同一產業不同規格、類型的產品之間的國際分工,進而通過國際生產合作實現同一產品在不同經營環節之間的國際分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分別在國際生產合作中占有不同經營環節,形成國際生產鏈,也就是國際價值鏈。前者占有的經營環節需要更多的技術或知識,獲得更多價值,后者占有的經營環節則耗費比重更大的勞動與物質,獲得的價值相對小。
2.從商品貿易向技術貿易發展,發達國家從“出口商品”轉向“出口知識”,含有知識產權的貿易對象,如專利、商標,越來越增多。此外,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圖書、音像制品),以版權形式大量對外輸出。
3.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發展,在服務貿易的四種類型:跨境輸出、消費者移動、人員移動、商業存在當中,發達國家除了人員移動的規模難以增大之外,其它三種類型都在不斷增大,于是我們看到:發達國家的金融、教育、電信等部門開展的大量業務是為發展中國家服務的,發展中國家大量人員到發達國家留學、就醫、旅游、學術訪問,發達國家的新興、高端服務部門(會計審計、銀行、咨詢等信息服務)大量投資于發展中國家。所有這些產業變化,形成了發達國家的國際收支與生活水平并未降低的同時,大大減少了工業化給資源消耗與環境損害帶來的負面生態影響。我們在發達國家看到的景觀,就是工廠很少,環境優美、天空更藍,人口由城市向鄉村轉移,人們的休閑時間增多。應當說,這反映了生態文明悄然走來的一個側面,也說明發達國家不自覺地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筆者將另行論證,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建成完全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社會形態是與共同富裕道路及共產主義社會終極目標不可分割的。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憑借經濟與科技實力與文化發展的某些先進性,在生態文明道路上率先邁步)。當然,發達國家出現生態文明“色彩”的現象,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基礎上的,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在達到一定高度之后,也會有上述三類趨勢。但中國本身就是后發國家,還是人口大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都與西方國家大相徑庭,中國邁向生態文明必定有自己的特點。鑒于上述論證,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只有在一個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眼界中轉型,才能具備能夠應對挑戰、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這個追求與眼界,就是超越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在中國理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與有識之士認為:生態失衡敲響了工業文明的喪鐘;工業文明已走到盡頭,必須被生態文明取代;從對大自然的掠奪型、征服型、污染型的工業文明走向環境友好型、協調型、恢復型的生態文明。許多論著認為:以工業文明的思路應對生態經濟矛盾無濟于事,以生態文明的思路來解決矛盾才能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在文明形態演進目標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思路
由此,本文所論證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與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相聯系。要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初級階段,并在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發展低碳經濟、盡早開始“消費轉型”等方面形成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總目標相配套的戰略思路。
(一)將“工業化加信息化加生態化”的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初級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努力中,基本完成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任務,緩解我國在經濟與生態兩方面的巨大壓力。鑒于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有市場支持的信息化已經成就顯著,今后更要注重產業生態化改造,節能、降耗、減排應當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衡量指標。發展循環經濟與工業化框架是兼容的,需要大力推進。
(二)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增強生態建設的力度生態建設是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為對象、旨在恢復自然再生產的能力、以國土建設與增加基本資源(森林、淡水、土壤、牧草等)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建設,包括植樹造林、環保產業、江河治理、田間工程建設、節水灌溉工程、農村能源建設、“三廢”處理工程、水土災害防治等。增加生態建設勢必擠壓其他經濟建設,主要是擠壓基礎設施建設。從表面上看,基礎設施建設較直接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產生宏觀經濟效益更快、更直接、更明顯,而安排生態建設不是靠宏觀經濟效益驅動。為了增加生態建設的驅動力,要有新的戰略型核算,通過研究,將生態建設的間接經濟效益納入到宏觀經濟效益中作對比核算。僅僅是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的打擊破壞一項,就相當于某種比例的由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經濟收益。我國近年來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以及民航支線,體現的是工業化發展的水平,能否將這個領域的建設放慢一些,騰出更多的財力來增強生態建設的力度,包括提升生態建設的技術投入,這是我國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面臨的戰略性問題。
(三)處理好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
避免在城鎮化中陷入誤區在傳統工業化中,工業化與城市化是齊頭并進的。我國由于人口眾多的國情,必須有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共同發展,因此在我國強調的是城鎮化。我國過去有過城鎮化長期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格局,近幾年來又出現了城鎮化超越工業化發展的另一極端。不管哪種格局,都是城鄉發展失衡的體現。而城鎮化超越工業化發展的局面出現,是由兩個錯誤造成的,一是錯誤地將城鎮化規模擴大建立在征地加房地產開發擴張的基礎上,忽略了城鎮化的產業支撐;二是只顧城鎮發展,不顧農村蕭條,錯誤地將城鎮化建立在農村蕭條的基礎上,以為依靠對農村圈地、圈人、圈錢就能帶來城鎮化推動的新一輪增長。這一誤區完全罔顧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要城鄉共同繁榮、各個產業都要實現現代化。陷入誤區的城鎮化加劇了農村“空殼化”,嚴重沖擊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一些人根本沒有看到后工業社會出現的“逆城市化”趨勢,也不認識這種趨勢,完全不認識農業現代化在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中的意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正確開展城鎮化的指導,我們需要的城鎮化發展,不能以某些西方國家的城鄉人口比例、農業與非農產業比例為標準,而要以是否促進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為標準。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精神與生態文明的要求,我們的城鎮化發展要體現這幾點:均衡發展——城鎮化的進度要與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的進度相互照應,而不是城鎮化發展一頭單兵突進;互動發展——城鎮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互相促進,而不是犧牲農村土地、人力、資金、資源來發展城鎮;內涵發展——城鎮化內容要重點解決可定居農民工的市民化轉型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擴大城鎮規模;多種模式——主要推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基礎上的城鎮化模式。
(四)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包含著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兩方面。生產上節約能源是工業化的效益目標,科技發達的國家在能源利用率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要努力追趕的。而開發新能源,擺脫對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的依賴,這才是減少經濟系統向大氣層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根本措施,才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方向。這一方向,體現出文明形態由“黑色”轉向“綠色”的躍遷?!疤肌笔呛谏模暗吞肌本鸵獜母旧辖档突茉催@類“黑色能源”的使用比例、用非“碳”能源替代“黑色能源”。美國這個產業經濟上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其科技的發達造就了其在生產力方面的前沿眼界,現在美國政府推行“綠色新政”的主要措施,就是開發新能源,這點非常值得我國借鑒。對于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借鑒發達國家現實的發展趨勢遠比盲目借鑒人家過去走的路更重要。我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在能源緊缺的壓力下,新能源發展步伐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都有可觀的發展勢頭。我們不能將此僅僅作為應急的措施,而要作為邁向生態文明的關鍵一步。新能源開發利用要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
(五)盡早開始“消費轉型”
逐步從追求物質富裕到精神富裕,轉變產業發展的市場取向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全國人民總體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較低,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者,但是另一方面,物質生活水平失衡也日趨嚴重。富裕者與特權者在生活方面帶壞的社會風氣正在向各個階層擴散,追求奢侈型、豪華型的物質生活成為時尚,不理智的消費帶動的市場需求造成不合理的生產,導致自然資源消耗在毫無意義的地方。針對于此,在致力于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要有強有力的“消費轉型”引導,將更多的非物質生活需求引入消費領域,如體育健身、高尚的文化娛樂、旅游、讀書學習,減少吃喝、穿戴、轎車、裝飾、日用方面的浪費成分與多余的物質消費,消除盲目攀比物質富裕。應該認識到,消費結構越是合理,物質耗費就越是相對節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需要正確的解放思想,給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確立這樣的總目標: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就要通過解放思想來認識,在認識路線上做到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打破常規、展望未來。
作者:李欣廣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