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悲劇文學論文:古希臘悲劇的宗教觀思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孫靖麗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
從公元前7世紀起,整個節慶活動從農村轉入城市,在許多城市中流行開來,從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隆重舉行酒神祭祀儀式,感謝神靈的保佑而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獲得更大的豐收。從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中不難看出,當時的希臘先民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祈求神靈的保佑和降福,仍需要用宗教的力量來保國佑民,需要用神諭來解釋自然和人生。這樣一來,就使這種酒神祭祀活動具有了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實際上,這種酒神祭祀儀式也就是古希臘先民的原始宗教儀式的一種。而古代希臘戲劇恰恰產生與這種古老的宗教儀式中,從而使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研究者們一般都認為,公元前6世紀的雅典人忒斯庇斯是把早期的“山羊之歌”轉化為正式悲劇的第一位悲劇詩人,此后,這種“山羊之歌”就逐漸擴大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范圍———悲劇的形式逐步發展和完善,成為一種固定的敘事體。在雅典奴隸主民主制時代,由于雅典統治者十分重視戲劇的宣傳教育作用,大力加以提倡和鼓勵,加上波希戰爭后民族精神高漲以及民主制度的確立和思想意識的活躍等原因,促使希臘悲劇在公元前5世紀發展到繁榮階段,產生了以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大悲劇詩人為代表的大批悲劇作家。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希臘悲劇在“古典時代”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希臘悲劇,雖然從形式上已經消除了“酒神頌”的痕跡,也淡化了原始宗教的色彩而趨于成熟。但是只要考察一下它的內容就會發現,由于希臘悲劇的題材大都來源于神話傳說,而神話作為一種綜合著各種原始意識的單一體,它本身就既是這些原始萌芽狀態的意識的表現形式,同時它也以這些萌芽狀態的意識為其內容而使自己成為原始社會的一種綜合單一的意識形態,在古希臘的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神話與宗教有著更為直接和更為廣泛的聯系,古希臘的悲劇源于神話傳說,而所以希臘悲劇與古代希臘人的神話觀念、宗教意識仍然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在三大悲劇詩人的作品中更不難看出這種關系。
縱觀希臘悲劇,其中貫穿著強烈的命運觀,這體現著受古代神話影響的希臘人的意識形態特點。實際上,它是以宗教崇拜方式反映著當時的人類與社會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古代希臘人用命運來揭示自然界和社會上那些自己無法理解的現象和無法理解的矛盾,認為人和神都要受命運的支配而無法抗拒。命運就是他們對無法理解的現象和無法解釋的矛盾的無可奈何的解釋。然而希臘人同時又尊重個人的獨立意志,強調人對命運的抗爭,于是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構成了一系列悲劇沖突。在三大悲劇詩人的劇作中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種命運觀及宗教觀。
1.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與大部分悲劇作家一樣,宗教觀念在他的世界觀、藝術觀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希臘悲劇既是社會生活在舞臺上的表現,也是人們宗教情緒的表達和宣泄。由于埃斯庫羅斯的政治觀點中存在著矛盾,所以這種矛盾也反映到他的宗教觀中,并且在作品中表現出來。例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公元前469),這部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是一個泰坦神,他將使用火的秘密泄露給凡人,從而招致宙斯的懲罰。然而普羅米修斯知曉誰將會推翻宙斯這一秘密,而他拒絕透露這個消息。貫穿全劇的是普羅米修斯的桀驁不馴,為了平凡的人類的福祉而犧牲自己,他藐視和攻擊神,借普羅米修斯之口說,他一點兒也不把神放在眼里,而宙斯則被描繪成一個暴君,專制而兇殘。正因如此,馬克思說,希臘諸神在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已經“悲劇式地受到致命的一擊”,從這里可以看出埃斯庫羅斯對傳統宗教所持的批判態度。盡管如此,他并不徹底否定宗教,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他又贊美神,將宙斯描述成“神與人的父”,把神視為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歐洲文學中最早表現出了對宗教的矛盾態度。
在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作品中,《俄瑞斯特斯》(公元前458)三部曲最能反映古代希臘人的宗教情結。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作為希臘聯軍統帥,從特洛亞凱旋后被他的妻子克呂太涅斯特拉勾結其情夫所謀殺。理由是他在出征時,為了使希臘聯軍的艦隊能夠順利起航而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伊菲戈涅亞以祭神。阿伽門農的12歲幼子俄瑞斯特斯逃亡他鄉,發誓長大后一定要替父報仇。多年后俄瑞斯特斯和姐姐厄勒克特拉一起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她的情人。然而報了仇但又陷入弒母重罪的俄瑞斯特斯被復仇女神反復糾纏,不得安寧。最后是阿波羅指引他尋求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公正裁判。雅典娜女神挑選了雅典最正直最睿智的市民擔任法官,自任首席審判官,在阿瑞斯山開庭審理。阿波羅極力為他辯護,聲稱父親才是真正的播種者,一個人可以只有父親沒有母親。而一直糾纏俄瑞斯忒斯的復仇女神則指出弒母是十惡不赦的犯罪,俄瑞斯特斯只有一死。雅典娜請求法官們投票表決,結果卻是有罪與無罪的票數相同!于是雅典娜投出決定性的一票:俄瑞斯特斯應該無罪。于是俄瑞斯特斯重獲自由,回到邁錫尼當了首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對俄瑞斯特斯殺死母親而被判為無罪的神話傳說的意義作了精辟的分析,認為這是描寫滅亡中的母權制跟正在興起的父權制之間的斗爭。由此我們可以說,克呂太涅斯特拉以為女兒復仇為理由殺死阿伽門農是表面現象,隱藏在表面現象后面的真實原因,則可能是以克呂太涅斯特拉為象征的正在消亡的母權制社會對以阿伽門農為代表的父權制社會的一種反擊和報復。而俄瑞斯特斯殺死母親為父親報仇并被神宣判為無罪的描寫,則反映了父權制對母權制的勝利和父權制的進一步鞏固。
2.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索福克勒斯是“古典時期”的第二位著名的悲劇作家,他生活在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全盛時代,索福克勒斯提倡民族精神,反對專制獨裁,是民主政治的重視擁護者。但是,在宗教意識上索福克勒斯也維護傳統的宗教觀念,相信神和命運的威力,認為神和命運的力量高于一切,傳統的宗教和古老的習俗不應否定。不過,他的命運觀念與埃斯庫羅斯已有不同。在他的心目中,命運已經不是具體的神,而是一種抽象的觀念在冥冥之中支配著人類。此外,他還強調了人對命運的反抗,甚至對命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懷疑。
在反映人與命運沖突主題的希臘悲劇作品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公元前431)最有代表性。這部悲劇作品將古希臘人的命運觀、宗教觀表現地淋漓盡致。《俄狄浦斯王》取材于一個驚心動魄的“殺父弒母”的古老神話傳說,作品突出地表現了個人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在同命運的沖突中,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毀滅的結局的命運觀。這種命運觀反映了古希臘人將他們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和個人的不幸遭遇歸于命運的捉弄,并以此來解釋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思想意識,這種事與愿違的悲劇性結局、命運的力量高于一切的觀點,突出地體現了索福克勒斯的命運觀、宗教觀。在作者看來,命運是無法擺脫的,但是從具體的描寫來看,他又十分同情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是作者筆下的英雄形象,他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則,有憂國憂民的美好品質,他抗拒命運的行為是為了追求正義。然而,命運卻注定這樣一個優秀人物成為罪人,這只能說明命運是不公正的。這種對神和命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的懷疑以及對個人獨立意志的肯定,也是索福克勒斯命運觀、宗教觀的特點。當然,索福克勒斯并沒有徹底否定神和命運的力量。在劇本的最后,神諭一一得以實現,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
此外索福克勒斯的另外一部悲劇作品《安提戈涅》也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命運關和宗教觀。這部悲劇的主題是描寫宗教倫理與法律禁令的矛盾沖突。俄狄浦斯死后,他的兒子———安提戈涅的二哥波呂涅克斯借病回國與其兄厄特俄克勒斯爭奪父親留下的王位,結果兄弟二人自相殘殺而死,他們的舅父克瑞翁漁翁得利繼承了王位。克瑞翁下令厚葬厄特俄克勒斯而禁止任何人埋葬波呂涅克斯,讓其曝尸曠野以示眾。理由是他借兵回國后燒毀祖先的神殿,吸飲族人的鮮血,被視為叛徒。克瑞翁代表著城邦,他的禁令就是國法,任何人都不能違反。但是,這個禁令同時又違背了古希臘人的宗教信仰。古希臘人認為,死者如果得不到埋葬,他的亡魂便不能進入冥土,因此,親人有埋葬死者的義務。安提戈涅有責任埋葬其兄長的遺體,而這樣一來,她就陷入了既不能違反國法,又必須要恪守宗教信仰的兩難選擇之中,形成無法解釋的矛盾。根據作者的看法,這就是無法抗拒、無法擺脫的命運。從中也可以窺見古希臘人的宗教觀念。
3.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公元前406)。歐里庇得斯是雅典奴隸主民主制沒落和崩潰時期的劇作家,他也是三大悲劇詩人中最接近現實生活、最富有民主傾向的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對現實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喜歡鉆研各種社會問題。由于他對現實不滿,對傳統的宗教信仰也持批判態度,歐里庇得斯再三強調:神一點不比人好,有時比人還壞些。所以在他的悲劇作品中,神往往是邪惡的形象,使人間災難的制造者。歐里庇得斯也不相信命運觀念,認為人的命運主要取決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其他,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歐里庇得斯和希臘的其他悲劇作家一樣,主要也是采取現成的神話傳說進行創作。但是,他卻改變了這些神話的性質,希臘眾神在他的筆下失去了神行而無惡不作,古代的英雄也失去了他們昔日的莊嚴而變得厚顏無恥,自私自利。《美狄亞》(公元前431)中的伊阿宋就是這種極端利己者和沽名釣譽者的典型。美狄亞的父親是科爾基斯國王埃厄忒斯。美狄亞被愛神之箭射中,與率領阿爾戈英雄前來尋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一見鐘情,幫助伊阿宋盜取羊毛并殺害了自己的親弟弟阿布緒爾托斯。不料對方后來移情別戀,美狄亞由愛生恨,將自己親生的兩名稚子殺害以泄憤,最后釀成了悲劇。在希臘神話傳說中,伊阿宋是一個無名英雄,但是在歐里庇得斯的這個劇本里卻被寫成一個背信棄義、極端自私的小人。他貪圖權勢和金錢而忘恩負義、喜新厭舊,拋棄了美狄亞還處處為自己辯護。劇中伊阿宋的形象實際上反映了當時希臘的社會狀況:道德淪喪、信仰崩潰,婚姻也成為一種謀取財富和地位的手段。在歐里庇得斯的作品中,命運觀、宗教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的創作標志著舊日的英雄悲劇的結束,而現實的社會問題得到了鮮明的反映。因此,歐里庇德斯的悲劇作品中包含著積極的革新精神。
從以上對古希臘悲劇的來源以及三大悲劇詩人作品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古希臘悲劇與古代希臘人的神話觀念、宗教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建立到全盛時代再到沒落和崩潰時期,舊日的英雄悲劇一去不返,而越來越多的社會現實得以反映,從到對神及傳統宗教的批判到對命運的正義性和理性的懷疑再到人應該對自己的命運負責的觀念,反映了古希臘人的宗教觀和命運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