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困境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其意義在于凝聚鄉村振興主體力量的重要舉措、推動鄉村文化多元協同發展的現實需要、昭示農民美好生活訴求的現實回應。文章針對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存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機制不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失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匱乏等現實困境,認為可以通過匯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合力、理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耦合關系、激發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動力舉措,以構建更為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關鍵詞:鄉村振興;公共文化服務;實踐路徑
黨的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黨的報告指出,要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實現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鄉村文化振興是我農村現代化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內容。曾指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1]這一論述為我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提供的根本遵循和推進方略。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一)凝聚鄉村振興主體力量的重要舉措。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可最大化提升鄉村振興文化軟實力,凝聚鄉村振興主體力量。農村文化具有傳統性、時代性、廣泛性等特點,是農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理想向往、情感品質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文化樣態,是農民道德依托和行為價值的歸旨。農村文化傳統性體現在鄉村在發展建設中呈現出的村容村貌,歷史傳承下來的古老文化建筑,以及優良的村規民約、風俗習慣都給廣大農民以一定規約和認同。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構建要件,新時代的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需要更好地契合新農村的文化需要,才能更好地凝聚農村主體力量,發揮主體力量。每個農了都是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主體力量,農村現代化的實現不能缺少一個人。所以說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廣泛性主要體現在每個農民都是建設主體,每個人都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享有者,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文化公共事業的發展就是每個人都是建設主體力量的貢獻者,只有明確此問題,農民都有更大的積極性參與和投身到公共文化建設事業中去。
(二)推動鄉村文化多元協同發展的現實需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農民主體自身建設是行不通的,需要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同時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體制,這已為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提供了協同發展理念基礎。鄉村振興倡導構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格局,在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一定要強調改變舊有的城鄉二元發展結構,盤活各類文化資源,將符合時展、契合農民思想、引領文化發展的理念和資源融入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民美好生活質量,讓廣大農民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生產生活建設當中。
(三)昭示農民美好生活訴求的現實回應。“美好生活”是廣大人民對奮發向上、和諧向善精神品質的追求和向往,蘊涵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精神特質。農民作為人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實現,需要農村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備、農村文化服務的深入推進,農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與向往,決不應身處偏僻的鄉野環境、接受信息的緩慢阻滯、供給文化的斷續弱化而不受到重視。所以,通過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村實現美好生活追求助力,深切回應農民對美好生活中文化需求的期待,讓優秀和豐富的公共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農民。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現實困境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機制摯肘。制度建設的科學性是事業成敗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要體現系統性、科學性、實效性,需要構建完善的機制體制,才能有效克服制度體制運行不暢、落實僵化的摯肘。在完善機制體制的實際過程中,一是要鄉野調研上下功夫。各級行政主管部門要俯下身子,走進農村、走近農民,了解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了解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落實中的制度瓶頸,從而在落實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領導和落實制度上功夫。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行政部門要強化領導職責,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明確各自的主體責任,將此項工作真正抓牢、抓實、抓出成效。三是創新制度上下功夫。制度創新是推動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農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這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可在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實際推動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創新理念,將農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做工作的最終目標,創新制度,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河南省滑縣某村的調查顯示:在310份有關政府文化下鄉滿意度的調查中顯示,僅有部分的受訪村民滿意政府部門組織的文化下鄉活動,比較滿意的不過半數,稍微有點滿意的占1/3,仍有少數村民不滿意。[2]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失衡。傳統二元城鄉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國在一些地區還存在著農村文化服務不夠完善,文化產品供給缺乏,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農民的需求與實際供給失衡的現實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文化事業現化展。一方面,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農民對現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已不在滿足原有的物質生活需求為愿望。所以說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不僅體現在文化產品的“量”上,還體現在“質”上,對于文化服務不僅體現在“有”上,還體現在“優質”上。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衡。雖然我國在城鄉發展中不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一部分融入城市發展較快的地區供給效果較好,可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還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消費水平相對低下,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匱乏,文化服務資金投入較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枯燥,人民的整體生活質量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信心和動力。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一)投入與配置:匯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合力。1.強化政府資金投入力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強調全面落實。首先,政府部門要在資金上加強投入,各級基層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在財政預算中明晰該項工作的實際投入比例,并在實際工作做好資金的落實工作。與此同時,在吸引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上下功夫,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和團體投入到此項工作中去,釋放效能,發揮作用,實現價值。部分農村在公共文化資金籌集上,可通過租賃、招標、外包等開放的市場競爭體制,以專業化運作方式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資金供應,從而提高供應效率。還可以大力發揮和利用好農村鄉賢、各類能人反哺家鄉,通過捐款與投資等方式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從而較好地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資金短缺的瓶頸。2.激發社會資本介入活力。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不斷成熟,社會資本介入已成為服務體系走向日臻完善的必然趨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引進的機制,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多元主體介入的投資體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構建政府主導、社會資本投資為有效補充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金來源渠道體系。同時還應建立健全政府在社會資本介入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中的指導、監督、評價機制,提高社會資本的使用效率。3.科學配置公共文化資源。政府應建立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堅持城鄉共建、優勢互補的理念,統籌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將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縮減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水平。與此同時,可嘗試構建城鄉農村文化對口支援對子,形成良好的城鄉互助體系,通過以城扶鄉、以城促鄉、以城名鄉,使城鄉文化資源得以共享,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建設的發展。
(二)供需與反饋:理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耦合關系。1.健全農民文化需求表達機制。農村民眾對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是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著眼點,因此,應該積極暢通農民需求表達多方渠道,建立健全農村民眾表達機制體制。在農村基層廣泛開展關于農村公共文化實際需求為主題的調研。可通過實際入戶調研、網絡平臺調查、訪談等方式,在充分傾聽大眾心聲的基礎上,傾聽民意、感受民情,將廣大農民關于農村文化最現實、最迫切、最接地氣的民意調查出來,從而科學有效地指導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實踐。2.完善農村文化服務反饋機制。農村民眾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現實訴求和心聲,是指導農村文化建設實踐的重要導向。各級政主管部門在充分了解農村群眾在文化需求基礎上,對于民眾的實際文化需求和利益訴求要給予真切的回應。從這個意義上講,就要求建立較為完善的意見反饋機制,監測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實際訴求,從而做到精準調研[4],精準反饋。與此同時,對于不同方的適時變化,有利政府職能部門及時糾正實施對策,提升公共服務供給和需求契合度,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三)培育與引領:激發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動力。培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由專業的人才來領導和實施。因此,必須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的視角出發,著力培育一大批精通公共文化的專業性人才,從而提升建設質量。人才培育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培育和挖掘文化骨干。要根據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骨干,將能夠充分體現農村文化形態,體現農村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人、匠人、藝人等吸納為文化骨干人才,通過系統的培訓,充實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一線,發揮作用。二是優化人才引進環境。一方面,要強化環境引人的作用。積極優化文化人才工作環境,吸引更多有為之才投身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另一方面,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基層政府要通過人才培養考評,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5],提升人才的工作熱情,更好地為農村民眾服務。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2]王藝霖,劉淑蘭.鄉村振興戰略下福建農村公共文化扶貧的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291-294.
[3]馬曉南,居占杰.河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滑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96-198.
[2]胡恒釗.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困境與重構[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2):77-81.
[5]胡恒釗.新時代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18(6):89-93.
作者:梁廣東 于莎莎 趙爽 潘月娟 單位: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