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紅色文化記憶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取得的成就及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啟示。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有新的著力點,紅色文化集中體現了信仰的力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是十分必要的,讓紅色文化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紅色文化
記憶與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新時代要有新的著力點,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都要著力抓好正確價值觀引領,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文化支撐。紅色文化集中體現了信仰的力量,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接力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成果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成就與經驗
到目前為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各地非常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出臺了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對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標準依據。二是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比如廣播電視網絡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農家書屋建起來了,村級小廣場建設為廣場舞等文體活動在農村開展提供了場所。三是文化產品下鄉做了一些具體工作,比如送圖書到農村小學和農家書屋、以政府采購方式送電影和戲劇下鄉等。四是基于上述一系列文化方面具體工作的推進,農村的文化軟環境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農民的人文素養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各地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雖然有政策支持和標準依據,但是由于各地財政等因素的差異性,有的地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并沒有達標,普惠性不夠。二是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硬件設施建設和文化產品下鄉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但是這些硬件設施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投入時轟轟烈烈,之后的維護和更新基本無人問津,尤其農家書屋的圖書更新率較低,農民對既有圖書的新鮮就一陣子,達不到培養閱讀習慣的效果。三是農村的文化軟環境雖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農民的人文素養提高了,但是城鄉居民的整體文化程度、文化環境差距較大,初中畢業生留在農村的較多,他們基本不收聽廣播,看電視劇比較多,尤其手機視頻等娛樂類內容看得多。四是重視送文化服務,缺少后續本土文化創作引領,本土文化原創作品較少,對身邊的孝、勤等正能量故事視而不見,不正攀比之風甚囂塵上。五是國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狀中的共性為重視硬件設施,重視各種形式,把文化簡單化為娛樂的現象比較普遍,背后的正確價值觀引領思考較少,缺乏嚴肅性,缺少紅色文化,整體上對內容重視不夠,形式服務內容意識不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取得的成就及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啟示。一是要切實自上而下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未來走向,黨中央十分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在抓落實、抓實效,防止出現方向性錯誤。堅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用好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求,精準對接農民的新期待。二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堅持扶貧要扶智、扶志,在脫貧攻堅沖刺的關鍵時期,把政府的信心、扶貧干部的信心和幫扶對象的信心匯成一股堅定的脫貧信心,這項工作一定能如期高質量完成。三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重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的正向引領,不追求“眼球效應”,扭轉娛樂至死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到農村開展惠民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民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發揮文以化人、以文育人的正向功能,為新時代新使命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2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的必要性
鑒于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事實,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前途命運拋頭顱灑熱血,血色中國灑滿紅色事跡,積淀了厚重的紅色文化。新中國從歷史當中走來,回望來時路不忘初心,才能牢記使命闊步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一路艱辛,一路探索,始終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正是有信仰的力量,才戰勝了千難萬險,終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戰后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正是有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不斷結合,勇于自我革新,勇于探索創新,通過改革開放,發展了中國,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有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一代接一代接續奮斗,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十八大以來,國內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成就,國際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回望來時路闊步向前行,每一位中國人都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鑒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紅色文化遍布中國大地,廣大農村是紅色文化的主要源生地。前輩們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中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推進改革開放,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改革事業從農村起步延伸到各個領域并取得成功,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能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質的飛躍以及不平凡的奮斗歷程是前進的財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用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的紅色精神振興鄉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未來的走向之一,在農村扶貧工作中結合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扶貧又扶志,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把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多維路徑實現價值觀的正向引領作用。
3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價值引領的紅色路徑
農村民風淳樸,但受現實一些不良事情和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有些人價值觀錯位了,需要正本清源。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以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路徑及方式方法大有可為。
3.1是以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用紅色文化旅游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
中國這么大,都想去看看,當旅游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旅游消費將會持續增長。要進一步規劃全覆蓋國土領海的紅色線路,推出更多紅色精品路線,讓紅色文化旅游在農村發展起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紅色文化記憶,傳承了紅色基因,發揚了紅色精神,也培育了文明鄉風。
3.2是安排高校教師志愿者到農村講好黨史新中國史
這不僅僅是傳授歷史知識,而是要敬畏紅色歷史,更是激發新時代創造創新的力量,讓黨史、新中國史走進農家化為脫貧致富的力量,化為共建文明鄉村的力量,化為鄉村治理的力量,化為生態保護的力量,最終匯集成強國富民的力量。
3.3是凈網行動永遠在路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在方便生產生活的同時,要關注它的負面影響,必須嚴格網站、APP等各類媒介、新聞媒體、企業媒體的管理,從內容到形式在源頭上堵住不良信息的傳播。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媒介媒體的管理,企業不能只顧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企業要有社會擔當,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各級學校課堂育人,也在網絡中育人,讓網絡成為紅色文化傳承傳播的陣地。
3.4是組織并引導農民進城到博物館去參觀學習
我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很多,各市都有博物館,陳列內容包括本地歷史、革命史等,而且是惠民參觀項目。但目前農民進城主要是到商業體購物,許多人從來沒有走進過博物館,政府可以通過購買交通服務,開啟每年每村接送農民進一次博物館活動,培育良好學習風尚。另外,要著力發展退役軍人回農村擔任村干部,讓軍隊的優良作風傳遞到農村,讓軍人的良好品質感染到農民;還有上一級文化管理部門要把握村志編撰、村史館建設的正確方向,讓鄉愁有文化的記憶留存。綜上所述,各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經驗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鑒,讓好的做法像“楓橋經驗”一樣,在各地因地制宜落地生根。中國共產黨從領導紅色革命到今天的高質量發展,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統一的,民族復興的目標是一致的;由高質量發展促進紅色文化記憶與傳承是對歷史的尊重,歷史成就了今天,今天勿忘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物質生活上了一個臺階,思想也要上一個臺階,讓紅色文化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OL].中國人大網,2016-12-25.
[3]王列生,郭全中等.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HEBEINONGJI河北農機普法•交流
作者:孫秀芳 馬鳳娟 張金鑫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