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念啟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公共管理”理論介紹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要涵蓋如下內容
:第一,政府的管理職能在于“掌舵而非劃槳”。傳統公共管理理論中,政府管理的職能中負責“劃槳”的成分多過“掌舵”,政府被困在具體的事務中難以自拔,甚至有時候政府既在“劃槳”也在“掌舵”。“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出政府管理的職能是負責“掌舵”而非“劃槳”,“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公共政策化”,目的在于讓政府從具體的管理事務中擺脫出來,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政府部門存在的效率低下、冗員過多、官僚主義等歷史遺留問題和頑疾。
第二,管理方式應注入企業化管理方式。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中,政府部分因處于壟斷地位,各個公共服務部門危機意識、效率意識不強,政府在管理中也存在重投入輕產出的狀況,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一直比較低下,質量也不高。再加上在人事管理上,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一直采取的是終身任職制,工作人員缺少危機感的同時也缺少了積極性,不利于政府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應打破政府部門的壟斷,在各公共服務部門中采用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對其提供的服務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和目標管理;改變過去只管投入,不重產出的現狀;在人事管理上也應效仿企業,摒棄終身任職制,改為采用靈活的合同雇傭機制和績效工資制,從而提高效益。
第三,行政文化應提倡“顧客導向”。傳統公共管理理論中,行政文化上以自己為主,以服務對象為輔,提供的服務不是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的,因此與時代的步伐已經有所脫節,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出,政府服務的對象其實就是政府的“顧客”,政府應根據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而提供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即以服務對象為導向,只有這樣的政府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新公共管理”這一“顧客導向”的理論改變了以往公共行政中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轉變為應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成為政府提供服務的“顧客”。
第四,管理上應采用授權或分權方式。傳統公共管理理論一直堅持采用長期以來的集權管理方式,集權管理方式作為管理方式中的一種,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但在現代政府管理中,如遇到突發事件,還是只采用集權管理這一種管理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經注意到傳統公共管理的弊端所在,因此極力倡導用分權、授權的新管理辦法替代落后的集權管理,以便應對外界急速的變化。“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出授權或分權的機構具有諸多優勢:更靈活、更高效、更具創新精神等。
第五,目標控制應引入績效策略。傳統公共管理重投入輕產出,缺乏目標控制意思,對于目標也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因此公共服務部門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一直備受詬病。“新公共管理”在目標控制上倡導引入績效目標控制策略,放松行政規制,采取嚴格的績效目標控制策略。即在具體的工作中,和組織、個人簽訂明確的績效合同,確定好具體目標,考核的時候根據績效目標進行測量和評估。從而使組織從“任務驅動型”轉變成“規則驅動型”。
第六,減少公共產品帶來外部性。傳統公共管理中公共產品全部由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集經營權和所有權為一體,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已經面臨諸多困境。“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出,非排他性是公共產品消費具有的普遍特征,政府完全可以參考國外成功的經驗,分離部分公共產品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對部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公共產品實行消費低收費制,以便增加私人產品消費,減少人們對公共產品消費,以便減少或減低公共產品可能帶來的外部性。
第七,強調人力資源管理。傳統公共管理理論不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對人員在錄用、任期、工資等環節上都比較程序化,缺少靈活性,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相對而言,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論非常重視,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重視可以提高人員在錄用、任期、工資等環節上的靈活性,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用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實行績效工資制等以提高效率。
進一步推進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政企分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政府職能在微觀領域應逐步退出,政府對市場活動的調節應改變過去處于錯位或缺位的狀態,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應是轉入宏觀管理、公共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好政府應有的作用。參考各國取得的成功經驗,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推進公共管理改革。有利于解決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產權模糊等歷史遺留問題。計劃體制長期以來遺留下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模糊等深層矛盾已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推進公共管理,有利于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指導下,可對國有資產進行合理規劃,區分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產權、財權和事權,改變國有資產條塊分割、經營責任不清的歷史遺留問題。有利于推進政府部門行政體制改革和職能轉換。當前市場經濟對政府職能轉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政府應下決心精簡行政機構,合并重疊職能,真正做到政企分開、精干高效、減輕財政負擔。經濟綜合部門應改組為宏觀調控和協調制定公共政策的部門,指定的公共政策應進行長遠規劃,同時健全市場中介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力度,更好地健全并完善市場體系。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政府改革的啟示
當前,在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西方國家政府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政府規模縮小、信任危機緩解、財政危機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對我國進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啟示:
第一,關于管理“政治性質”的啟示。傳統公共行政理論主張將政治與行政進行分離,他們認為是因為政治過多地干涉管理事務,才導致政府出現腐敗、行政無能,因此其極力主張把政治從行政管理事務中剝離開來。可是,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忽視了政治天生具有難以剝離的特性,畢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環境下才能從事具體的公共管理活動。傳統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質”上的分歧,對特定政治環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應具備一定參政和行政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從事公共管理的能力,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關于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啟示。部分公共服務走向市場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中面臨困境,合理利用民間資源、整合社會力量,用來補充并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一種嘗試。其作為西方國家比較成熟的一種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我們可以進行采納并嘗試。
第三,關于“顧客導向”觀念的啟示。政府服務的對象即顧客的滿意程度是衡量和評價政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我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建立起政府績效評價指標,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務意識,進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設成為服務型政府。
第四,關于“企業家型”領導者的啟示。企業家作為社會的精英,他們是這樣一群人:能夠將資源進行最優整合,并使收益最大化的創新人士。新公共管理理論告訴我們,應更好地激發企業家的風險意識和創新動力,使資源得到最優整合,使用效益最大,就必須為企業家們創造出更寬松的環境。政府部門領導和其他公共部門的領導,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也應具備企業家的優秀素質,以企業家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達成一定的公共、社會目標,高效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社會、公共資源,并充分發揮社會、公共資源的優勢,用來解決當前公共資源供給方面面臨的困境。對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學習和借鑒,應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必須加以分析、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后再加以吸收和借鑒。
在宏觀層次上我們仍然應承認并堅持政府改革的主導方向,在微觀層次上,在對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進行學習和借鑒的同時必須注重我國國情的適應性并注重具體的改革措施。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從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中真正學習和借鑒到有利于我國的一些成功經驗,進一步促進我國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