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光伏農業有機耦合蔬菜作物種植適應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高效利用光伏扶貧電站的土地資源,實現光伏發電和農業利用有機耦合,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經濟效益,選取2個扶貧重點村的光伏電站作為試驗點,選擇多種常見蔬菜在光伏板下種植,進行適應性研究,并設電站周邊空地同步作種植對比試驗。觀測蔬菜生長勢、產量、品質等指標,結果表明,光伏板的架設影響光照條件,對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供試作物均能適應光伏電站內的生長環境并獲得產出。
關鍵詞:光伏農業;蔬菜種植;精準扶貧
2015年開始,杭州市市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利用荒山、荒地、荒灘等建設光伏發電扶貧電站,累計已完成57個光伏扶貧試點項目,裝機規模約為10MW,年發電約1000萬kW•h,各區(縣、市)也積極安排資金,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約50個。每個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0萬元以上,平均投資收益率10%以上,極大地促進消薄增收工作[1]。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表明[2],土地資源一直是光伏電站建設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光伏電站建設原則上以荒山、荒地、荒灘為主,但在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荒山、荒地資源十分緊缺,因此,高效利用光伏電站下的土地資源,將光伏發電和農業利用有機耦合,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效益,是實現光伏發電電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者于2019年開始進行光伏農業有機耦合的蔬菜種植適應性研究,在杭州地區2個扶貧重點村光伏電站光伏板下進行常見蔬菜種植,同時在電站周邊空地同步開展種植對比試驗,通過分析蔬菜生長勢、產量、品質等指標,探討光伏板下蔬菜種植的可行性和適宜性,為其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與地點
試驗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進行。地點1: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扶貧重點村A的光伏電站,電站裝機總容量200kW,占地面積3500m2;土地利用性質為平整改造后的荒山坡地。光伏電站按照浙江省“農光互補”標準進行設計(圖1)。太陽能板安裝傾角為22°,支撐采用雙立柱結構,后排前立柱與前排后立柱間距3.5~6.5m,每排光伏板整體抬高,前低后高,前端離地面高度為2.0m,后端離地面高度為3.34m。 地點2: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扶貧重點村B的光伏電站,電站裝機總容量160kW,占地面積2400m2;土地利用性質為荒地。光伏電站按照浙江省“農光互補”標準進行設計,依山而建(圖2)。太陽能板安裝傾角為22°,支撐采用單立柱結構,前排立柱與后排立柱間距3.5m,每排光伏板整體抬高,前低后高,前端離地面高度為2.0m,后端離地面高度為3.34m。
1.2處理設計
選取辣椒、茄子、番茄、生菜、大白菜5種常見蔬菜在光伏板下進行小區試驗,同時在電站周邊無光伏板遮陰空地設置同等面積的對照區。辣椒試驗在A村(3排光伏板下)進行,小區面積100m2,育苗移栽800株。茄子試驗在A村(4排光伏板下)進行,小區面積130m2,育苗移栽800株。番茄試驗在B村(2排光伏板下)進行,小區面積60m2,育苗移栽280株。生菜試驗在B村(1排光伏板下)進行,小區面積40m2。大白菜試驗B村(1排光伏板下)進行,小區面積40m2。試驗期間的施肥、除草、防蟲、澆水等田間管理以人工操作為主,光伏板下和外圍處理區除光照條件不同之外,其他生長環境及條件和田間管理措施基本相同。
1.3觀察測定
生長過程。定期跟蹤測量、記錄蔬菜生長長勢。產量與品質。通過稱重法比較蔬菜的產量;通過目測和品嘗對蔬菜的形態和商品性、風味等進行描述和評價。營養成分。采集1kg番茄產品送至實驗室測定可溶性固形物、總酸等指標。
2結果與分析
2.1對蔬菜生長情況的影響
晶硅電池組件的透光率為零,非晶硅薄膜電池組件的光能轉換率略低于晶硅電池組件,其透光率根據生產工藝為10%左右,最高可達到40%[3]。光伏電站受光伏電板的遮擋作用,光伏電板下和項目區外圍在土壤含水量、光照和溫度等方面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類型,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深刻影響[4-5]。表1可見,光伏板的架設對蔬菜的生長有影響。處理組的植株對抗自然災害能力更強,旱澇、大風天氣對其干擾小,但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弱,果實易蛀蟲,植株易死亡。結果分析:辣椒、茄子、番茄生長期前2周長勢基本無差異,中期對照組長勢快且健壯,開花結果提早3~5d,病蟲害輕,對照組后期植株更高大;處理組辣椒落果嚴重且無再生,處理組番茄表面斑點面積大,未成熟就開始在樹上爛果;生菜和大白菜對照組種子發芽率高,植株長勢較快,處理組植株因為光照條件差,接收不到自然雨水,生長受影響,植株矮小稀疏;但在寒冬惡劣天氣下,光伏板對下方的大白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延緩成活時間。
2.2對蔬菜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光伏板下處理組和對照組中的蔬菜作物的產量、外觀、品質等指標對比見表2。可見,處理組蔬菜產量和品質均比對照組要差。辣椒和茄子對照組產量比處理組增加20%左右,對照組外觀明顯比處理組好,加工后口感對照組較好;番茄、生菜、大白菜2組產量相差60%左右,光伏板遮擋對其生長影響較大,外觀和食用口感明顯比對照組差。
2.3對番茄營養成分的影響
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評價番茄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營養價值越高;果實中可溶性糖和有機酸的含量比值是評價番茄品質的指標,一般情況下,糖酸比越小,果實風味品質越差[6]。根據表3結果,處理組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均小于對照組,可見,光伏板的架設對番茄風味口感影響較大。
3小結與討論
對5種常見蔬菜的種植適應性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符合浙江省光伏扶貧建設要求的光伏電站,因支架較高,光伏方陣前后陣列中心間距較寬,空氣流通,既滿足采光要求,也有充分的種植空間,適合多種作物種植。光伏板架設影響光照條件,對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供試作物均能適應光伏電站內的生長環境并獲得產出。光伏扶貧電站一般建設在荒山、荒地、荒灘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地相對貧瘠,生產上可以通過改良土壤、適當增施有機肥料、提升地力、改進種植方式等措施增加作物產量,提高作物品質。光伏發電和農業生產在土地使用上的共性和互補,頂層光伏發電+地面栽培作物,空間上獨立存在,2個產業不發生沖突,互惠互利,提高土地利用率,更不會改變土地性質,實現一地多用[7]。在光伏電站內應種植適宜的農作物品種,既可以保障光伏發電的收益,如本文中扶貧重點村A的光伏電站建設投資100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萬元發電收益,又增加了農作物收益,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將光伏發電和農業利用有機耦合,實現了“光伏+農業”的雙贏效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次試驗蔬菜均為喜光作物,沒有對喜陰作物進行對比試驗,可進一步深入研究,篩選適合的喜陰作物,高效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資源,增加農業收益。光伏板的遮陽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對夏季種植有利,在寒冬惡劣天氣下,光伏板對下方作物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可以針對光伏板對下方季節性作物種植進行品種篩選研究。
參考文獻:
[1]華永新,覃舟,唐洪興.杭州地區光伏農業典型模式與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1):233-236.
[2]魏來,余明艷,覃楠楠,等.農光耦合系統對田間光照條件和甘薯生長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9,45(3):288-295.
[3]周長吉,高秀清.光伏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67.
[4]孫艷萍,張曉萍,徐金鵬,等.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帶植被覆蓋時空演變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2):143-150,156.
[5]王建國,樊軍,王全九,等.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區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影響因素[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3):556-564.
[6]羅穎,薛琳,黃帥,等.番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果實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1):23-27.
[7]石艷榮.凌源地區光伏發電與經濟作物培育模式[J].江西農業,2018(12):42.
作者:華永新 覃舟 唐洪興 宋云蔚 屠翰 單位:杭州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