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舞藝術美學傳承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舞蹈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不僅通過形體動作表現出舞蹈者的內在情感,而且還能夠表現出外在事物美,舞蹈構成一種藝術語言。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古典舞藝術不斷發展,形成了濃厚的文化積淀。在此過程中,中國傳統美學對于古典舞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風格、韻律、技巧方面的滲透,使古典舞得以融入多樣的藝術文化,更能凸顯神韻。本文以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傳承路徑為主要研究內容,對中國傳統美學影響下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思想、西方傳統美學滲入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思想的可行性以及完善當代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傳承路徑進行探究,期望有利于中國古典舞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美學;傳統美學;西方美學
一、中國傳統美學的傳承研究
(一)傳統美學下形成的古典舞體系
我國是詩的國度,在上古時期,舞蹈與詩歌、音樂三者高度統一,而舞與樂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國先哲往往將其一并論述。關于古典舞,先秦思想家持有不同觀點,其中一種觀點以孔子為代表,孔子認為舞蹈給人以審美享受,能實現禮教作用,舞蹈起到正向積極作用。如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另一種觀點以老子、墨子、莊子為代表,其認為舞蹈使人喪失斗志,浪費人力物力,舞蹈產生消極影響,如老子提出“五音令人耳聾”。由此可知,古典舞具有兩種價值,即娛樂和禮儀。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典舞不僅保留了娛樂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禮儀性,古典舞不僅給人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給予正向的思想引導,許多勵志故事在古典舞中均有體現。在傳統美學的影響下,古典舞體系“發乎情,止乎禮義”,古典舞不但彰顯出精神美、肢體美,更將雅正蘊含其中。
(二)傳統美學下形成的古典舞審美內涵
首先,表現在意境上。意境主要存在于舞蹈作品的境界當中,通過對具體物象進行升華,使得舞蹈作品趨于空靈,舞蹈呈現出形象擬人化、動作象征化、意象詩意化的特點。古典舞應用意境“虛”與“實”,使得舞蹈意象超越時空場景,古典舞整體層面呈現出境生象外、虛實相生的審美內涵。其次,表現在形神上。形神主要存在于舞蹈人物形態層面,體現在舞蹈者性格特征、思想情感,使得舞蹈者內在精神性得以展現,在古典舞“形”與“神”的關系中,神代表韻味,支撐著形體的運動,產生內在的韻律感和細膩質感,塑造出典型的舞蹈形象。因此,在古典舞方面,通過挖掘古典舞形態特征,呈現出“以神領形、形神兼備”的審美特征。再次,表現在氣韻上。氣韻主要存在于動作動勢層次,古典舞具有獨特的動作語匯,這些動作是通過“氣”來展現的,調和氣息完成動作的連接變化、節奏變化。在“氣”的引領下,完成動作的姿態、節奏,利用氣完成韻,將情感注入藝術作品中,呈現出“氣中有韻,氣韻生動”的審美內涵。
(三)傳統美學下古典舞的藝術特征
首先,表現在含蓄美。我國古典美學理念講究“發乎情,止乎禮義”,崇尚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以和諧、中庸、仁禮為主要表現,因此,我國古典舞也以此為特征,講究表意的含蓄美。在具體舞蹈表現上,手部動作的重視程度要明顯多于足部動作;關注舞蹈者內心的變化,而非僅僅關注形體的變化;舞蹈以和諧為主導。古典舞具有倫理型文化特征,含蓄婉約。其次,表現在民族性。我國古典舞在以戲曲舞為基礎的條件下,還彰顯民族性,其主要表現在基本舞蹈動作訓練方面:強調柔韌性和腰部訓練,需要表演者有較高的柔韌性;古典舞受到文人氣質的影響,在舞蹈動作方面也極具詩性,運動節奏彰顯出彈性,如同詩歌誦讀一樣具有節奏性;講究身法韻律,“提、沉、沖、靠”這些基本的舞蹈動作元素,需要與呼吸相契合;在技巧方面,以旋轉為例,出現獨具特色的“翻身”動作,吸收中華武術精神的彈跳。最后,表現在尚“圓”的美學思想。由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以及“大團圓”的民族心理,使得尚“圓”思想備受推崇,中國古典舞蹈也受其影響,呈現出“曲折婉轉、閃轉騰挪”的舞態。關于“圓”,一方面表現在姿態上,如雙臂呈現出雙向彎曲的形態,手臂線條為弧形,形成圓潤的曲線美。另外,舞者的手位也呈現出彎曲狀,如“劍指”“蘭花指”,這些曲線體現出古典舞婉轉曲折的特色。以敦煌舞蹈中“反彈琵琶”為例,其舞姿的曲線感表現在舞蹈者身體的曲線、舞蹈者與手中所持琵琶共同構成的曲線、舞蹈者所帶配飾,卷曲飄逸的姿態彰顯出雍容華貴。另一方面,表現在動律中,古典舞彰顯出“圓游之韻”,如動律中的“云手”“大刀花”“風火輪”“擺扣步”“搖步”,這些都是在“圓”的軌跡基礎上進行演變的,使得舞蹈動作呈現出圓潤柔和的特點。
二、西方傳統美學的傳承研究
中西方美學方面,都強調有序,如亞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事物具有比例得當這一特性,道家強調審美對象之間的相互轉化,中西方古代美學均強調“和諧美”,因此,西方傳統美學滲入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思想具有可行性,另外,中西方美學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相似性,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美取向
我國古典美學講究“美善相樂”,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唯務折衷”。西方傳統美學講究“多用說”,如賀拉斯提出“寓教于樂”,因此,兩者在美學思想發展中出現了契合點,均體現出折衷主義。兩者在美學審美蘊涵方面均呈現出和諧,表現為“中和之美”“調和之美”。如在舞曲的伴奏音樂方面,中西方音樂雖然在基礎調式、調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音樂風格,然而,卻較少發生不和諧的音程關系。例如,我國古典音樂由五個音級構成音程,此音程為協和音程,古典音樂可以顯現出莊重、和諧的美感,西方古典音樂由七個音級構成音程,雖然出現不協和音程,增四度、減七度。然而,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協和音程構成音樂旋律,由此可知,中西方美學的審美觀點均注重“旋律流暢均衡、平和莊重等特點?!蔽覈诺涿缹W和西方美學均體現出對于和諧的相似性追求。因此,西方美學滲入我國古典舞藝術美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人性表現
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中西文化出現了共同點。這一階段處于我國明清時期,當時,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市民階層的興起,商人的出現,原有的政治秩序受到挑戰;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在美學思想上堅持以人為本,以心為本,其代表人物為李贄,其倡導“童心說”,這一學說對傳統的“禮”發出挑戰。李贄在《焚書》中提出“發乎情性,由乎自然”,將樂器的“琴”,從禁欲的工具變為抒情手段,此時,藝術出現自覺。在西方,這一階段處于文藝復興時期,這時人文主義思潮興起,對以神學為核心的傳統思想發出挑戰,宗教禁欲主義受到嚴重沖擊,藝術的娛樂審美功能得以恢復。此時,理論家將舞蹈藝術存在的理由總結為人們自身的審美需要,主張恢復舞蹈的情感特質,例如,約翰內斯·廷克托里斯對“天體和諧說”進行猛烈抨擊。此時,西方美學家紛紛提出舞蹈藝術應該打動人們心靈,喚起激情。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都開始對人進行關注,注重人的感官欲望和審美需求。
三、美學傳承的創新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口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倡導,本土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借鑒西方文化方面,需要對西方舞蹈與中國古典舞蹈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考量,不能僅僅采用過去的拿來主義。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也不能單純實行“民族主義”,應該“追根溯源、立足本土”,堅持不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明確其存在的優勢劣勢,探索時代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進行文化自身的變革。
(一)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探尋本質美
一方面,由于中國古典舞在取材上往往選用文學作品以及歷史典故,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周敦頤《愛蓮說》、魯迅《孔乙己》以及曹雪芹《紅樓夢》,這些古典舞或是詩歌或是文學作品。因此,對于這些作品,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特質,再現本土文化,在古典舞表現方面,選用清新明朗的格調來表現宏大主題。另一方面,關于中國古典舞,在選用樂曲、服飾、道具方面,多采用古代特色的物品,通過此種方式顯示出古典舞所具有的特質。例如,舞蹈者在表演古典舞《碧雨幽蘭》時,以油紙傘為道具,表現出舞蹈的意境。又如,舞蹈者在表演《扇舞丹青》時,以手中折扇為毛筆,通過舞動折扇展示書法作品或剛勁或柔韌的特點。雖然中外文化由于背景、環境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可以依據中國古典舞蹈自身屬性,明晰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基于傳統文化特性對西方美學進行借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能彰顯民族特色,又能融合西方美學,從而凸顯時代文化的舞蹈風格。
(二)力求精神與身體的統一
舞蹈作為“人體的藝術”,無限接近人類原始行為,中國傳統文化彰顯人文精神,舞蹈藝術契合其內涵?!睹娦颉分刑岬?,當言語無法表達內在情感時,需要發生感嘆,當感嘆不足以抒發內心愿望時,則需要歌唱來抒發,如果歌唱無法表達時則“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時,舞蹈不僅能夠表現內心愿望,更能將情感用于表達。因此,在美學傳承方面,舞蹈者進行舞蹈表演時,需要對自身進行關注,同時也要對作品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利用舞蹈加以展現,而不能為了追求舞蹈的外在形式,選擇高難度的動作、華麗的舞臺背景。舞蹈應作為舞者溝通觀眾的橋梁而存在,與人本精神同生共在,因此,在美學傳承的創新方面,需要堅持人本精神,注重舞蹈內涵傳達。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藝術美學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只接受西方美學是不可行的,還需要保留中國美學所具有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同時也應看到西方美學具有完整體系的優點,借鑒西方藝術美學的長處,因此,中國古典舞在發展上需要保留其特色部分,同時也需要融入西方美學所具有的優勢,實現中國古典舞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武艷.中國舞蹈美學的問題域與發展趨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S2):130-133.
[2]謝晨彤,鄭穎.中外舞蹈的共性與差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9):157.
[3]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史展 單位: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