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情感在古典舞身韻教學中價值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古典舞身韻強調的是“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需要舞者憑借“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情感意念詮釋出舞蹈審美精髓。因此,在古典舞教學中,身韻教學具有非常高的訓練價值,它可以幫助舞者完成舞蹈動作與音樂情感之間的完美融合,使其藝術表現力獲得全面提升。文章首先剖析了中國古典舞當中所蘊含的“情感”,之后針對“情感”在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相關探究,希望所提出的想法與建議能夠為大家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情感;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價值
一支沒有情感的舞蹈,它就是一個純技巧性的表演,與藝術的深刻內涵就相卻甚遠。中國古典舞博大精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內涵與文化底蘊,其古典舞身韻作為“意、氣、力”三者之合,被專業人士稱為古典舞的“靈魂”與“根本”。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情感”在古典舞身韻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只有當一名舞者把控好情感表達方式,方可在表演過程中實現軀體與靈魂、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完美融合,為觀眾呈現出打動人心的專業表演。
一、藝術“情感”的內質
1.舞蹈情感表達的兩個類別
從藝術價值的角度來看,可將“情感”劃分為生理情感和表演情感兩大類。其中,生理情感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當人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一切人物、事物、環境時,所產生的一種個體反應,包括感受、態度、體驗、印象等等。或者說生理情感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所產生的思想情感,例如喜歡、厭惡、憎恨、憐憫、悲憤等情緒。因此,生理情感比表演情感更加自然,也更趨近于常態,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由于每一個人的內心情感都會受到成長背景、家庭環境、生活經歷以及性格因素的影響。所以,在生理情感方面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差異的存在,使人類情感世界變得理更加絢爛多姿、生動鮮活。與生理情感所不同的是,表演情感主要蘊含在藝術表演當中,它既來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只有當人們接觸某一個表演藝術門類時,才會生成這種情感。對此,需要藝術創作者在題材、故事、情節當中注入一定藝術元素,在給人們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思想、感悟感受的同時,還要領略到藝術美感與創作風格理念。基于上述兩種“情感”類型的來源與特征,決定了“情感”需要始終貫穿于包括中國古典舞在內的所有藝術門類之中[1]。
2.情動于中是舞蹈的特質
對于舞蹈這門藝術而言,情感表現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舞蹈的本質就是為了表達某一種情感,只是舞蹈藝術家們運用更具藝術張力與欣賞價值的方式將人類情感創造性的表達出來,還也藝術家們產生舞蹈創作和表演欲望的根源所在。在《毛詩序》中,有這樣一名詩詞:“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見,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傳情達意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無論是表演性質的舞蹈,還是自娛性質的舞蹈,都是“情動于中,有感而發”的產物,正如古人常說的“歌以敘志,舞以宣情”。即使在遠古先民所創造的肢體舞動和節奏旋律當中,同樣感受到他們對于氏族、祖先、神靈、生命的極端狂熱與無比虔誠。由此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舞蹈視為一種重要的情感表達方式,舞蹈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憑借人類肢體動作這種特有的表現方式,抒發內心情感,甚至使這種情感得到藝術升華。
二、“情感”在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
1.“情感”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主要形式
盡管嬌羞、苦惱、盛怒這些面部表情可以非常直觀的表達人們的情緒,但對于舞蹈表演而言,通過面部表情變化來表達內心情感,則顯得過于淺顯,無法使所有觀眾都能夠透徹理解情感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因此,舞蹈是一門通過人類動作、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的藝術。對于古典舞身韻而言,“情感”可以被理解成為意念,或者意氣力之合。而這種意念屬于一種內在意識,并不能像肢體動作那樣容易被外界所感知。因此,古典舞身韻中“情感”的流露,需要借助于“氣”與“力”的表現。“氣”,是指舞者運動時的氣息,但它又區別于自然生理上的呼吸,而是經過藝術化處理之后,被運用到舞蹈動作的起承轉合之中,從而使舞者的內在情感意念得到外化表現。例如在舞者在表達悲痛哭泣時,其呼吸較小,并且帶有鈍點,在表現深情時,其呼吸較為輕柔綿長,在表達驚恐或者憤怒時,可以采用瞬間屏住呼吸的方式。通過這種氣息上的變化,可以非常直觀地體現出舞者所欲表達的情感。“力”是指舞蹈動作的力量,通過力量與不同動作、節奏之間的相互結合,傳達出柔中帶剛、緩中有急、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行云流水、靈動飄逸等多種視覺效果,進而感受到舞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雖然人類的內心意念較為復雜而且多變,但舞者可以通過調整呼吸大小、節奏快慢、力量強弱等方式進行意念與情感表達。雖然肢體動作、姿容形態是構成舞蹈藝術的本體形式,但“情感”才是舞蹈的靈魂所在[2]。
2.“情感”是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之根本
對于中國古典舞身韻而言,所有情感表達都是一種“起于心、發于腰”的演化過程,這就需要舞者將“意氣力”三者之合貫穿所有舞蹈動作當中。因為情感是一種極為抽象的內在意念,即便舞蹈借助氣息、力量、節奏等外在變化來傳達情感,但仍然離不開潛藏于內心的動力,這就是所說的“情動于中”。如果舞者的內心情感非常空洞、蒼白,那么他的表情、氣息只能是偽裝出來的,無法達到收放自如的效果。不但無法向觀者精準的傳達內在情感,甚至會給人留下做作、牽強之感,非常不利于藝術表現效果。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用“意先行,再引領氣與力,并將其貫穿動作始末”這種方式完成舞蹈表演,這也是中國古典舞身韻“情感”訓練之根本所在。這種方式強調的是人體內與外的協調關系,重點在于如何在動作載體中體現情感。在身韻教學中,時常針對以腰為軸的軀干部分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舞者可以在一提一沉、一沖一靠等動作中體驗那種由內向外的膨脹與擴張,逐漸感受到從心念情意開始以致發力在腰,領悟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行于體而達于稍”的真正含義。當舞者熟悉了欲左先右、逢開必合、三圓規律等運動路線之后,就會內在素養當中生成一種“自治”能力。以后,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主干教材動作時,這種“自治”能力便會發揮出引導作用。具體地說,舞者通過“自治”能力,可以快速掌握和深刻理解教材訓練目的和表現意義,順利完成主動的走心、用心的過程,最終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效。另外,在表演性綜合訓練階段,需要舞者具備一種直接生發于內心的、不可抑制的激情。唯有借助這種激情進行舞蹈動作展現,方可傳達出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的藝術風格。所以說,在古典舞身韻中,通過內在意念引領而成的情感意象,會轉變成生動鮮活的舞蹈形象,向觀者傳達出帶有中國古典意味的深刻情感[3]。
三、舞者情感的完美表達是觀眾完成舞蹈欣賞的紐帶
將“情感”應用于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當中,有助于“情感”的想象與移情。舞蹈藝術本身具有一“拙于敘事、長于抒情”的特點,這也表明一支舞蹈作品從最初的創作、表演到最終受到廣大觀眾接受與認可,始終伴隨著情感的交流與體驗。其中,必不可少便是激發觀眾的“想象”,這樣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當舞者在運用動作表現來營造舞蹈情境時,需要憑借其內在情感去感知、追尋和理解所有情感元素。只有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之中,直至充分展現舞蹈的想象性情感。可以將這種情感的投入稱之為“移情”。之所以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其主要目的是確保演員能夠運用肢體動作更好地塑造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可以是某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是某種民族情感,還可以是舞者親身經歷過的情緒感受。只有舞者具備古典舞身韻,才能從容地自如地進行藝術表現,成功展現那些深刻復雜的情感,或者成功塑造歷史人物形象。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移情”雖然是對表演的追求,但絕非那種外在形態、勁力、節奏上的簡單模仿,而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意念驅動表現。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時間、空間、文化、地域上的界限,將原本意識的感知理解轉變成無意識的本能沖動,不論在情境上,還是心境上,都能夠恰到好處的完成情感表現,為觀眾呈現出一臺觸動心靈的高水平表演,進而在舞者與觀眾之間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其次,有助于舞者對藝術表演的追求。古典舞舞者受到內在情感的驅動,并且移情想象的作用下,其內在情緒會得到一種不可抑制的釋放。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同步完成了舞者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因為在釋放某種真切情感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他人為之動容,彼此之間可以同時獲得感情上的慰藉,最終產生一種情感共鳴。從美學角度而言,舞蹈意象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的作用過程。觀眾在感知審美意象的同時,使內心受到觸動的往往是情感意象的境界,而并非那些高雅的舞蹈動作,或者漂亮演出服裝,抑或是精致的道具這些外界物質。尤其在古典舞表演中,更加強調“進入狀態”。而這個“狀態”,就是要求舞者憑借內在意念營造出一個生動的情境,進而塑造出鮮活豐滿的人物性格形象,使內在情緒情態得到充分表達。而觀眾在欣賞舞姿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國古典舞的藝術之美、情境之美與深刻內涵。從而在內心當中生成大氣恢宏之感,感悟沉淀千年的中國民族古典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值得后人繼承與發揚光大[4]。“情感”雖然無形無態、不可觸及,卻微妙地存在于舞蹈肢體動作當中。尤其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隨著各種舞姿動作的展現,使舞者和觀眾的情感同時受到牽動。這種實實在在地存在,不僅僅只是通過舞者的動作、表情來體現,還需要借由其內在意識、情感的融入,最終通過舞者軀體動作這一媒介而表現出來。因此,將“情感”應用于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當中,是培養舞者“以意先行”的念意,并以此來引領氣息和力量。通過這種從元素起,至動律,再到應用的教學模式,幫助舞者更好地掌握古典舞身韻,掌握豐富的舞臺表演技巧。使內心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更為重要的是,將更加飽滿的“情感”融入舞臺表演當中,與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情感上的交織與碰撞,使之同時獲得藝術審美、視覺感知以及內心情感的多重享受。
參考文獻:
[1]畢云.中國古典舞身韻綜合性訓練與表演分析[J].中國文藝家,2021(03):117-118.
[2]樊磊.淺談古典舞身韻在基本功訓練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21(01):12-13.
[3]張琳.古典舞身韻的審美特征與教學方法研究[J].黃河之聲,2017(07):123.
[4]唐敏.試論古典舞身韻課堂中舞蹈情感表現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5(08):200.
作者:林萍 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