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古典文學作品燈燭意象文化內涵淺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文學作品燈燭意象文化內涵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典文學作品燈燭意象文化內涵淺析

摘要:賞燈品燭是古代文人的雅好,燈燭意象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時間較早、使用頻率較高的經典意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雖然燈與燭同為照明工具,但二者在物性上存在差異,使用群體也不同,它們被賦予的象征意義和感情色彩也出現相應的分化:燭意象富貴化,燈意象清貧化;燭意象比燈意象更具人格化潛力;燈與燭都有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的特質,但前者側重于照亮,后者側重于燃燒,燈寄托的精神偏向于奉獻,燭寄托的精神偏向于犧牲。燭意象常和花、女人聯系在一起,向女性化、艷情化方向發展;燈意象常和夜、雨、秋相伴,象征孤獨寂寞的心境。

關鍵詞:燈燭意象;象征意義;意象群體;文化內涵

自古以來,燭光燈影不僅照亮了黑夜,也使文人的精神世界煥發出光彩。傅道彬在《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第八章《燭光燈影里的中國詩》中對燈燭意象的象征意義和意象群體進行論述[1],后繼學者們在此基礎上圍繞燈燭意象展開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燈與燭在物性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很少有學者對它們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情況進行細致的比較研究。本文旨在從燈與燭物性上的差異入手,辨析兩者在象征意義和意象群體構成上的區別,探討燈燭意象背后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和文化底蘊。

一、燈燭意象的象征意義辨析

燈與燭同為中國古代的照明工具,但二者在物性上存在差異,使用群體也不同,因此它們被賦予的象征意義和感情色彩也出現相應的分化:燭意象富貴化,燈意象清貧化;燭意象比燈意象更具人格化潛力;燈與燭都有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的特質,但前者側重于照亮,后者側重于燃燒,燈寄托的精神偏向于奉獻,燭寄托的精神偏向于犧牲。

(一)燭意象的富貴化與燈意象的清貧化

古人起初以動物脂肪或者植物油作為照明的燃料,一直到漢代蠟燭才逐漸被使用。《西京雜記》卷四記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雙。高帝大悅,帝厚報遣其使。”[2]這是古代典籍中關于“蜜燭”的最早記載,而“蜜燭”正是蠟燭的前身。高帝即漢高祖,僅僅二百枚蜜燭便使得劉邦如此高興,可見蠟燭是價值不菲的寶物。當時的蠟燭用的是蜂蠟,產量不高。到了唐朝,燭成為蠟燭的代稱,蠟燭逐漸普及,但仍只有達官貴人使用,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唐詩人顧況在《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采蠟一章》中寫道:“采采者蠟,于泉谷兮。煌煌中堂,烈華燭兮。新歌善舞,弦柱促兮。荒巖之人,自取其毒兮。”詩前小序說:“采蠟,怨奢也。”[3]危險重重的采集過程讓蠟燭不能成為人人都能享用之物。宋代以前,沒有今天由臘樹或石蠟而制成的蠟燭,到了明清以后,蠟燭才漸漸地走入尋常百姓家。正因為蠟燭是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使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燭意象由此出現富貴化傾向。據統計,在出現燭意象的唐詩中,描繪宴飲歌舞的詩作數量最多。盛唐的薛稷、閻朝隱和崔日用的同題詩《夜宴安樂公主新宅》,都用蠟燭來展現宴飲場面的豪奢。薛稷詩云:“秦樓宴喜月裴回,妓筵銀燭滿庭開。”閻朝隱詩云:“鳳凰鳴舞樂昌年,蠟炬開花夜管弦。”崔日用詩云:“銀燭金屏坐碧堂,只言河漢動神光。”他們用蠟燭描繪出富貴熱鬧的夜宴場景。晚唐李咸直接以《富貴曲》為題寫蠟燭,“活花起舞夜春來,蠟焰煌煌天日在”,主人的雄厚財力通過“蠟焰煌煌”得到直觀的展現。而在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達官貴族也喜歡燃燭守歲,杜審言《除夜有懷》中的“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說明燃燭守歲已經成為迎接新年的重要習俗,但平民是不可能燃燭守歲的。受婚俗“洞房花燭”的影響,出現在貴族婚禮中的蠟燭也變得貴氣逼人,盧綸《王評事駙馬花燭詩》中有“萬條銀燭引天人,十月長安半夜春”,徐鉉《陳侍郎宅觀花燭》中有“佩聲寥亮和金奏,燭影熒煌映玉鉤”。“萬條銀燭”“燭影熒煌”都是罕見的大場面,正因為如此,宰相張說在《安樂郡主花燭行》中,發出“富貴婚姻古無有”的感慨。[4]宋代文人有秉燭賞花的雅趣,宋詞中的蠟燭仍保留富貴化的傾向。毛滂的《浣溪沙》“花影燭光相動蕩,抱持春色入金觴”中,蠟燭依然作為重要道具出現在貴族們的宴席中,創造溫馨的氛圍。柳永在《十二時》“燭暗時酒醒,原來又是夢里”中,用“燭暗酒醒”來抒發筵席落幕之后失落的心情。陳允平的《早梅芳》“風簾銀燭暗,露幕金花小。縱離歌緩唱,殘角又霜曉”,說明燭意象的富貴化傾向仍然存在。[5]與燭意象的富貴化傾向相反,燈意象呈現清貧化傾向。油燈作為照明工具,因為可以用動物、植物油脂,取材比較容易,使用人群相對較多,因此有“富人燒蠟,窮人點燈”一說。當蠟燭成為貴族們夜生活的重要點綴時,許多落魄失意的文人在微弱燈光下勤學苦讀。韋應物《答崔都水》的“深夜竹亭雪,孤燈案上書”,曹鄴《成名后獻恩門》的“辛勤學機杼,坐對秋燈滅”,杜荀鶴《旅中臥病》的“風射破窗燈易滅,月穿疏屋夢難成”,敘述易滅的孤燈陪伴在文人的身邊,雖然微弱,卻依然堅定地照耀著苦思的文人[4]。當文人擺脫困境時,則喜歡借蠟燭來抒發喜悅之情,姚合在《及第后夜中書事》寫道:“愛花持燭看,憶酒犯街沽。”[4]詩中的燭意象洋溢著苦盡甘來的愉悅之情,與燈意象展現的失意落魄有天壤之別。清朝詩人龔自珍科考落第后,仍借助燈意象來抒情,“空郵古戍,一燈敗壁然詩句”[6]。由此可見,燈意象總是陪伴在清貧的學子們身邊,為他們指引前行的道路。

(二)燭意象的人格化趨勢

“中國詩學意象總是充滿象征的形式,象征形式的構成并不是主觀任意的拼湊和規定,在詩人那些運用自如全然無覺的象征形式中潛伏著生動的生命意味和生活經歷,一個意象在無數詩詞人的反復吟唱中被心靈化藝術化,從而具有了人格化的品質。”[7]與燈火相比,燭火更富有縹緲朦朧的詩意美,在情感的傳遞上更具優勢,也更適合被人格化。尤其是蠟燭燃燒融化時滑落的燭油,被詩人們比作眼淚,燭淚、淚燭等衍生意象將燭意象的人格化進程推向頂峰。燭意象的文化內涵在唐朝以前就已經非常豐富,但直到唐朝以后,詩人們才開始關注它的人格化潛力,并通過詩歌創作對其進行挖掘。李世民在《詠燭二首》“焰聽風來動,花開不待春。鎮下千行淚,非是為思人”中[4],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采用擬人的手法,將蠟燭燃燒時流下的點點燭油擬作離人的千行熱淚,使這首詠燭詩的燭意象具有人格化的基礎。晚唐詩人李商隱大量使用燈燭意象抒發自己的情感,將燭意象的人格化表現得出神入化。據統計,李商隱在詩歌中使用燈意象34次、燭意象22次,數量上僅次于白居易。“當某一意象被詩人反復選取,它正體現了詩人的特定心態、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審美模式。”[8]在身世坎坷的李商隱看來,燭意象正是抒發哀傷情思的絕佳素材。《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4],蠟炬給人以厚重感,它的燃燒象征人在痛苦中的煎熬,燭淚隨著時間的流逝漸趨干涸,燭身也慢慢燒成灰燼,但離恨別情卻依舊存在。除了蠟炬之外,出現在李商隱詩作中的燭意象還有很多形態:“急弦腸對斷,翦蠟淚爭流”(《擬意》);“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燕臺四首·冬》);“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板橋曉別》)[4]。無論是蠟淚、紅燭還是紅淚,它們都是被李商隱人格化的燭意象,并且與詩句中的其他意象巧妙結合,形象地展現抽象的主觀情感和獨具特色的悲劇內涵。杜牧在《贈別》中發出“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的感慨[4]。何世劍這樣解釋:“蠟燭原本是替詩人垂淚的,它既悲觀又纏綿,既痛苦又執著。在流淚的蠟燭旁邊,一定有一位飲泣的詩人。”[9]燭意象的人格化潛力在經過以李商隱為代表的中晚唐詩人的挖掘后,逐漸沉淀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意象。宋代婉約詞中燭淚意象頻頻出現:“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晏殊《撼庭秋》);“夜深銀燭淚成行,算都把、心期付”(辛棄疾《一落索》);“惟有床前殘淚燭,啼紅相伴”(柳永《安公子》)[5]。詞人們紛紛用燭淚來傳達愛情中的相思之苦,以此反襯女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一方面,朦朧飄忽的燭光極其切合婉約詞的風旨,最能表現婉約詞宛轉含蓄的意蘊;另一方面,較之詩歌,燭意象在婉約詞中也表現得更加娉婷嫵媚,兩者的融合似水乳交融般密合無間[10]。宋朝以后,燈燭意象在元明清文學中進一步使用,人格化的燭意象在小說中進一步延續。《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對著秋屏淚燭黯然落淚,作《秋窗風雨夕》“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11]。壽命短暫的蠟燭是林黛玉悲劇命運的寫照,淋漓斑駁的燭淚等同于她的眼淚。

(三)燈燭意象的精神寄托

傅道彬說:“燈是光的凝聚,燭是火的再生。”[1]雖然同為古代的照明工具,但是燈與燭在物性上的差異導致它們在作為意象使用時,被文人們賦予的象征意義和情感色彩在細微之處產生了差別:燈側重于照明,往往象征文人臨危不懼的膽識和魄力,以及在黑暗中仍然堅持抗爭的毅力;燭側重于燃燒,用犧牲自己的方式給世間帶來光與熱,象征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總體而言,燈與燭繼承了太陽與火的品格,具有光與火的象征意義又各有側重,共同成為文人的精神寄托。漢朝劉歆在《燈賦》中評價燈“明無不見,照察纖微。以夜繼晝,烈者所依”[12],贊美燈公正無私,體現文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燈又是智慧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庾信在《仰和何仆射還宅懷故詩》中說:“愿憑甘露入,方假慧燈輝。”[13]岑參的“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余光”[4],引用鑿壁借光的典故,展現讀書人對知識的渴求。錢起《送僧歸日本》的尾聯“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4],表示只要心燈明亮不滅,即使航行萬里,眼中也永遠燦爛光明。燈意象還有著寧靜、恬淡、安詳的意蘊,因此追求閑適的詩人們喜歡用燈意象來抒情。王維《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中的“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燃”[4],燈光讓詩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類似的詩作還有嚴維《自云陽歸晚泊陸澄宅》中的“閑燈忘夜永,清漏任更疏”[4]。有些詩人在黑夜中感到迷茫,便將燈作為精神寄托,如:崔湜《同李員外春閨》“落日啼連雨,孤燈坐徹明”;韋應物《酬簡郡中諸生》“此時聽夜雨,孤燈照窗間”;孫光憲《臨江仙》“暮雨凄凄深院閉,燈前凝坐初更”[4-5]。即使寒雨連綿,孤燈以微弱的光驅散詩人心頭的陰霾,以熱情和智慧照亮心靈,體現古代知識分子堅持真理的品質。燭則帶有深重的悲劇意蘊。王融的《奉和代徐詩二首》將閨閣女子的懷人之情與蠟燭燃燒聯系起來,“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13]。燭通過燃燒自己來照亮人們,在詩人眼中顯得無比偉大。晉人傅玄在《燭賦》中稱贊“燭之自焚以致用,亦有殺身以成仁矣”[14],燭的“自焚”是為了“致用”,而人的“殺身”是為了“成仁”,兩者的確有共通之處。韓愈《江漢答孟郊》有“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爛爛”之語,聯系后兩句“茍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蠻”,詩人以幽室中的“華燭”自比,即使仕途坎坷,也依然堅守著對國家的忠誠[4]。辛棄疾懷抱難以實現的報國壯志,在《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中寫下“珠淚爭垂華燭暗,雁行中斷哀箏切”[5],抒發自己有意“殺身成仁”,卻無力回天的哀痛。他的另一首詞作《一落索》也提到蠟燭,“夜深銀燭淚成行,算都把、心期付”[4],深夜燭淚成行,主將仍在為國事操勞,而這份苦心完全出于愛國熱情,是獻身精神的高度體現。

二、燈燭的群體意象辨析

燈燭的燃燒是以漆黑的夜幕為背景的,它們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光與熱,從而給周圍的意象增光添彩。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燈燭通常被作為中心意象使用,從而帶來具象化、立體化的審美感受。朦朧飄忽的燭意象常和美人、花等意象聯系在一起,向女性化和艷情化的方向發展。而燈意象則常與夜、雨、秋等意象相伴,象征文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一)紅燭美人

古代燭作為奢侈品備受貴族們青睞,而夜宴又向來不缺美人。魏晉南北朝時期,陸機在《飲酒樂》中將兩者聯系起來,“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13]。梁武帝蕭衍的《詠燭詩》則借瀲滟的燭光展現美人的風情,“堂中綺羅人,席上歌舞兒。待我光泛滟,為君照參差”[13]。紅燭美人逐漸成為固定的群體組合意象,溫馨的燭光與女子的美貌交相輝映。元稹在《再酬復言和前篇》中出上句“清夜漫勞紅燭會”,對句作者以“白頭非是翠娥鄰”應和[4]。紅燭和翠娥相對已成傳統,張籍的《美人宮棋》有“紅燭臺前出翠娥”,馬戴的《離夜二首》有“紅燭暗將滅,翠蛾終不開”[4]。紅燭與美人雖然都是美好的意象,但是燭光會熄滅,美人也會老去,因此兩者也在閨怨詩和婉約詞中頻繁出現。杜牧在《秋夕》中,述說“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曹唐在《長安客舍敘邵陵舊宴,寄永州蕭使君五首》中,寫道“香熏舞席云鬟綠,光射頭盤蠟燭紅”;薛昭蘊在《離別難》中,言說“紅蠟燭,青絲曲,偏能鉤引淚闌干”[4]。女子將欲說還休的心事寄托在紅燭上,燭意象由此形成女性化和艷情化的特點。

(二)花前燭下

古代知識分子有秉燭賞花的雅趣,而在深夜借著燭光賞花往往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同樣是花前燭下,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四》的“笑出花間語,嬌來竹下歌”洋溢著妃子們在宮中行樂時的歡快,李商隱《花下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則抒發酒醒后的愁思[4]。宋人喜歡創作賞花詞,搖曳的燭光非常切合婉約詞幽約深美的藝術風格,花前燭下頻頻出現在數量眾多的賞花詞中。范成大《浣溪沙·催下珠簾護綺叢》中有“花枝紅里燭枝紅,燭光花影夜蔥蘢”,毛滂《浣溪沙》中有“蠟燭花中月滿窗……花影燭光相動蕩,抱持春色入金觴”[4],燭與花成為詞的中心意象,成為被欣賞的實景。但當詞人將主觀情感融入詩詞之后,花前燭下便不再是被欣賞的實景,而是成為營造氛圍的虛景。蘇軾《一斛珠》“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的“燭下花前”是為了營造“醉離歌宴”的氛圍,晁補之《行香子》“花前燭下,微顰淺笑”的“花前燭下”是為了襯托“微顰淺笑”的美人[5]。

(三)夜雨客燈

夜雨連綿中,燈總是激起人的羈旅愁思,觸動思鄉之情。《雜曲歌辭·長命女》中有“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李商隱在《滯雨》中,寫道“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杜荀鶴在《館舍秋夕》中,述說“寒雨蕭蕭燈焰青,燈前孤客難為情”[4];汪元量在《邳州》中,說“鄉夢漸生燈影外,客愁多在雨聲中”[15]。但客人愁的不僅只有鄉夢,還有難以言明的其他情緒:有抒發壯志難酬的,如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中的“春燈含思靜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窮達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時心”;有流露憂患意識的,如杜甫《醉時歌》中的“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4]。當然,燭火有時也會引發詩人的感傷之情,如杜甫《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的“雨稀云葉斷,夜久燭花偏”[4]。但從整體來看,燈意象使用的頻率更高。燈影和雨聲的組合更容易引起詩人的情感共鳴,使得“客愁—燈影—雨聲”成為典型的群體組合意象。

(四)秋夜書燈

“秋夜書燈一方面是秋聲切切,萬物衰敗;一方面是書燈映窗,安寧清靜。唐代詩人們宦海沉浮的抑郁苦悶、心靈中的孤凄冷寂、悲哀幽憤,在幽靜與清寂的手不釋卷生活中得到忘卻。”[16]燈下讀書的閑適沖淡了秋日蕭瑟的氛圍,在消解詩人內心苦悶的同時也展現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沉浸閱讀給心靈帶來的安寧。劉禹錫在《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中,說“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王建在《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中,說“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杜牧在《卜居招書侶》中,說“微雨秋栽竹,孤燈夜讀書”[4]。宋人繼承唐人燈下讀書的愁思與閑情,在書燈上投注更多的深情。曹勁在《和陳朝議見寄二首其二》中,述說“黃卷青燈真我事,鱸魚白酒亦天機。騷人往往秋多感,莫向登臨嘆落暉”;趙文在《秋雨》中,寫道“秋雨沉沉酒醒遲,小窗燈火對唐詩”;黃庭堅在《次韻喜陳吉老還家二絕》中,詠唱“夜寒客枕多歸夢,歸得黃柑紫蔗秋。小雨對談揮塵尾,青燈分坐寫蠅頭”[15]。宋詩中的秋夜書燈意象蘊含細膩豐富的情感內涵。燈與燭的外在形象雖然渺小,但它們天生就富有朦朧的詩意美和濃厚的悲劇內涵,蘊含崇高的人格精神。燭光燈影雖然因為科技的進步告別了歷史舞臺,但是燈燭意象依然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熠熠生輝。

作者:余慧婷 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美腿精品一区二区三 | 欧美另类69xxxxx视频 | 交videos人妖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国产一级生活片 | 久草手机在线 | 免费视频成人国产精品网站 | 国产一进一出视频网站 | 久久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热久久伊人 | 爱爱亚洲| 成人18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青青草色久综合网 | 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国外成人在线视频 | 大量真实偷拍情侣视频野战 | 热久久91| 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 欧美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品色堂永久免费 | 美女扒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动态图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久久一级c片免费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老王 | 99精品热女视频专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动漫99 | 4455永久在线毛片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 | 大胆gogo999亚洲肉体艺术 | 亚洲综合91社区精品福利 | 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 www.av免费| 91久久香蕉|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