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方文化下古典舞身體文化建構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社會,中國古典舞作為最能展現中國文化的舞蹈類型,怎樣在保留自己文化傳統的前提下,達成藝術形態的多元化與長期性發展已經變為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文化影響;中國古典舞;身體文化;民族文化
社會的持續發展,大眾對藝術的追求在持續加強,我國的古典舞藝術與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之間息息相關,古典舞以人的肢體動作為載體,展現了我國獨特的文化內涵,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如何重新構建中國古典舞,是文藝工作者所關注的課題。
一、中西古典舞蹈文化的差異
(一)背景差異
中國古典舞從遠古走來,早期具有祭祀功能,后發展為宮廷舞蹈,到宋元時期開始融入戲曲,開始有故事背景,融入了現實生活的動作進行藝術加工,到明清時期發展更進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舞蹈藝術家把戲曲、武術與西方芭蕾基訓進行融合,形成了我們如今常用的中國古典舞基訓教科書。西方芭蕾舞源于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于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并逐漸職業化,至今發展極為廣泛,是各個國家均有良好的發展基礎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技術技巧差異
從兩者運動“重心”而言,古典芭蕾是高;中國古典舞是低。從兩者運動“軌跡”而言,古典芭蕾是從內到外;中國古典舞是從外到內。從兩者運動“態勢”而言,古典芭蕾是開、繃、直;中國古典舞是圓、曲、含。從兩者運動“張力”而言,古典芭蕾是對角線的傾斜;中國古典舞是“垂直+水平”線的旋擰。
(三)情感表達差異
西方芭蕾情感表達更為直接,更多的是強調技術層面,偏向肢體空間的發展。中國古典舞的身體語言通過虛實結合反映情感,更強調底蘊,與“天人合一”思想有著較大的關系,身體語言體現和諧發展,在古典舞中主要是用體現“圓”相關的動作來反映,將“合”與古典舞的肢體動作高度結合,用畫圓來展現古典舞身體語言中的相關動作,使這種身體語言的所有動作給人一種協調、順暢的感覺[1]。
二、西方舞蹈文化對中國舞蹈文化的影響
(一)“形式主義”影響
中國古典舞講究神韻與氣息,舞蹈作品多以敘事性為主,通過舞蹈講述一個故事或反映一種現象,更多的是一種情感表達,形式上的表現力偏弱。西方現代派舞蹈提出“形式主義”,認為舞蹈本身就是內涵,不需要講述內容,表現在純粹的肢體動作上,美國現代舞蹈家坎寧漢就是其代表性人物,他提出“只要舞蹈者在舞蹈,那便是一切。如果你希望有什么含義的話,這就是含義”。
(二)“訓練方法”影響
中國古典舞的訓練方法主要以“提沉含仰”“沖靠旁移”等訓練氣韻,以“跳、轉、翻”訓練技術技巧。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柔韌性、靈活性和協調性,在表現上更為中規中矩,中國古典的空間運用相對單薄,彈跳動作主要放在腳掌。西方舞蹈尤其是現代舞更多的是突出個性的發展,表達人性最本質的東西,所以在訓練上更自由,肢體運用更為解放,并且充分利用人體中段的靈活性,拓寬了空間的運用。
(三)“表現形式”的影響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舞在表現形式上“內斂”“含蓄”,在表現過程中把情感融入故事與肢體,讓觀眾體會。中國古典舞在表達上缺乏對情感、對生命、對自然的“沖動”。美國現代舞教父鄧肯說:“舞蹈并不是那樣復雜,不過是和自然運動保持一致的人體運動罷了。”
三、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古典舞身體語言文化審美特征的削弱
其實,中國古典舞中蘊含著我國傳統哲學理念中的主要內涵。中國舞蹈的形式原理即“圓”,“圓”身為我國舞蹈詳細的運動形式和造型準則,是中國古典舞有異于全球其他民族舞蹈的主要象征。但是,“圓”不但反映在中國古典舞的精神文化領域,它還進一步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只要中國古典舞在肢體語言中突破了“圓”的結構形式,便意味著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身體文化了。就好比是芭蕾舞中開、繃等棱角的審美特點那般,若此類特點不再出現,將無法稱作芭蕾了。將中國古典舞作品《風吟》作為分析對象,舞蹈人員在上場時,身體在講述被風吹動的形態時,其手臂和身體的擺動展現出不僅被控制,卻又游刃有余的形態,不再受制于中國傳統古典舞手部和肢體所獨有的“架”的形式。手部的呈現也是十分自然的,同時存在芭蕾手位的情況。舞者的連貫性動作中,也不再受制于中國古典舞蹈中固有的審美形式,特別是身體的體驗與身體的重量,舞者的身體中能展現出顯著的當代舞蹈屬性,特別是在反映樹葉被風吹、落地的這些瞬間,演員的身體需展現出一種巨大的承受力。盡管這較好地呈現出了瞬間的樹葉形態,然而其肢體語言卻不夠有序、不夠清晰[2]。經由對《風吟》的探討,我們發現在舞蹈設計中,便解構了傳統中國古典舞蹈中的各種重要要素,不再用固有的傳統人物、情節去展現身體動作中的美感,而是以某個自然中的素材來介紹作品。另外,在舞蹈表演中身體語言往往無法給人一種中規中矩的體驗。若是將其視作中國古典舞之一,那么演員所呈現的當代舞蹈的氣息將過于濃厚,同時題材也無法展現出中國古典舞蹈的特點。若我們將該作品視為現代舞蹈,其實,舞者的身體中仍舊給人一種過多的中國古典舞蹈神韻之感,沒有類似現代舞蹈那般的奔放與暢快。在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進程中,對外來文化的吸取也好,內在文化的吸取也好,我們都要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另外,提取適合我們的東西,以此來提升中國古典舞的層次[3]。
四、中國古典舞“身體文化”的建構路徑
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近年,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出現重技術輕藝術的傾向,把美學、情感更多地放在理論層面,忽略舞蹈本身的內涵,這是值得反思的。中國古典舞是基于民間舞、戲曲、武術等中華傳統藝術之和,在各代學者的匯總、梳理、編輯、設計,且在長期藝術活動的檢測下獲得發展的,具有極大的發展價值,同時還是展現我國古典風格的舞蹈。根據其藝術興起的根本原因而言,中國當前的古典舞基本都是將古代舞視為學習對象,其美學價值設立于中國傳統美學的準則中。基于文化人類學,中國古典舞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中備受關注,它也必須是最具優勢,最能展現我國區域性特色,最具中國民間風格,最受國人青睞的文化之一。因為中國古典舞代表的是我國各種優秀文化,我國古典舞舞者不僅在舞蹈的形態、力度、節奏、神韻等領域均應有精湛的技術掌握力,還應當基于審美與文人墨客的視野,對中國古典舞予以文化層面上的詮釋和理解,且將其轉變成自己的“身體文化”,才能用肢體動作去傳遞、展現出更佳的藝術特色與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內涵[4]。中國古典舞舞者“身體文化”建構和解構內容的多元化,意味著其建構和解構策略的整體性與豐富性。建構和解構中國古典舞演員“身體文化”并不是光靠設置文化、藝術理論課便可達成的,有必要在迫切關注舞蹈技術鍛煉的基礎上,摸索更加詳盡、高效的舞者“身體文化”建構與解構方式[5]。
(一)中國戲曲對古典舞“身體文化”構建的影響
歐陽予倩提出的“從戲曲中保留下來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國古典舞”。中國古典舞發展時間不長,始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被稱為“戲曲舞蹈”,對身段、技法、服飾、道具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戲曲當中的“手眼身法步”“頭頸腰胯”的靈活性、四肢的柔韌性、面部表情的豐富性均對中國古典舞有著極大的影響。中國戲曲在不同時期都有出現不同的“身體文化”符號,例如“蘭花指”“臺步”“亮相”“跑圓場”“順風旗”等,這些戲曲“身體文化”都已生根于中國古典舞當中。在中國戲曲的影響下,我們的前輩提煉出“提沉沖靠、旁移橫擰、含腆仰”等一系列古典舞基訓元素,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古典舞身韻”,并把氣息訓練完美融合其中[6]。
(二)中國古典舞“身體文化”構建的意義
1.提升演員對作品的認知深度:演員不是編導的工具,而是要完成作品的二度創作,這就需要舞蹈演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理解作品,完美詮釋作品,把作品的藝術內涵提升到制高點。2.提升演員藝術造詣:古典舞演員要構建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形成品牌。從而完成由“舞蹈演員”向“舞蹈表演藝術家”的升華。例如《醉鼓》的表演者黃豆豆、《扇舞丹青》的表演者王亞彬等,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身體文化”,打造出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舞蹈文化品牌[7]。
(三)中國古典舞“身體文化”的建構路徑
1.拓寬藝術眼界,提高藝術修養中國古典舞舞者與各種藝術種類有關,提升藝術修養是形成“身體文化”的主要方式。比如,中國古典舞與古代戲劇間有著較大的關系,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戲劇作品有助于中國古典舞舞者掌握舞蹈作品的審美特點。還有傳統的雜技、武術等藝術門類,尤其是雜技中的技術技巧是其他藝術門類難以企及的,對古典舞的“身體文化”構建都具有實際參考價值,又如,古代祭祀文化、壁畫文化、陶瓷文化同樣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例如古典舞《俑》,就是以古代陶俑為形象設計的舞蹈,將古代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黃豆豆的《秦俑魂》也是通過展現秦代兵馬俑的形象,讓我們仿佛看到秦朝百萬將士英勇驍戰的風姿。又如,音樂在各種舞蹈的設計過程中,特別是在舞蹈表演時將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中國古典舞舞者學習音樂方面的理論,特別是展現我國風格的傳統音樂,能協助演員培育優良的樂感,掌握古典舞樂律,從而讓其表演盡可能地滿足作品中所需要的韻律。類似地,對中國古代美術、文學作品等藝術種類的大范圍接觸,也是中國古典舞舞者基于各個層面、以各種形式吸收藝術成分,建構“身體文化”的主要方式[8]。2.精研經典作品,汲取先進經驗藝術的接觸與創作,均是起于借鑒與參考。中國古典舞舞者設立“身體文化”的經過,不但要求自己直接學習與體驗,另外也要求舞者在學習中國古典舞的各種作品與優秀舞者的相關個人演出時,吸納領先經驗為我所用,對各種經驗予以高度結合,才可獲得最佳效益。中西文化都有其利弊,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例如,西方文化的形式主義表現和技術技巧的身體各部位充分利用也是可以借鑒的,把中國的“圓、和”與西方的“直線條、菱角性”完美地結合起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變革中要抓住中國古典舞文化的精髓。演員在觀察時,需要綜合考察和分析,特別是需要對優秀舞者詮釋作品、再次創作、呈現作品的所有步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找到其“身體文化”建構的自身優勢、獨特方式與普遍規律,結合他人的方法,高效、富于彈性地建構自己的“身體文化”[9]。3.學習古典文化,加深文化底蘊中國古典舞的興起最終出自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方式與媒介,中國古典舞舞者的表演也需要展現出中國風格。學習我國的各種傳統文化,能提升演員的文化素養,還是其“身體文化”設立的核心步驟。例如,中國書法、京戲臉譜、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茶、文房四寶、四大發明、佛、道、儒、樂器、中國織繡、鳳眼、中國瓷器等。中國古典舞舞者需要掌握的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涵蓋了中國古代哲學、美術、文學等學科中的內容,尤其是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是每一位舞者加深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的內容。此類學科的學習均能協助中國古典舞舞者去接觸與了解各種舞蹈作品中呈現出的藝術特點,把握受眾的文化心態,開展古典舞作品的再次創作,從而掌握舞蹈作品的藝術風格,順利予以表演的核心引導力量并深入地模仿[10]。
五、結束語
中國古典舞“身體文化”是舞蹈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取和發揚使之蓬勃發展,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前提下,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使中國古典舞走向更大的世界舞臺。
作者:余蓉 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