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江南古典園林集建筑、詩詞、繪畫、工藝美術于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隨著新媒體的廣泛興起,數字技術為傳統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方式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支持。文章在分析新媒體傳播特征、發展趨勢及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意義基礎上,從傳播媒介和受眾需求角度調研蘇州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通過對古典園林文化進行解讀、重構和再現,創新園林文化傳播內容,以恰當的傳播形式實現傳播內容與數字技術的有效融合,運用多元化傳播手段使古典園林文化在受眾中形成有效、廣泛地傳播,從而促進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江南古典園林文化;蘇州園林;傳播策略
江南古典園林指位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現存實例較多的古代私家文人宅園。江南古典園林孕育于獨特的江南地域文化背景下,是全人類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1997年,以拙政園、網師園為代表的江南古典園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應用,為傳統文化遺產數字化再現與傳播提供新的機遇與發展平臺。本文立足新媒體傳播環境,以江南古典園林文化為基點,通過對古典園林文化內涵、傳播現狀的分析,探尋古典園林文化在當下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策略,為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文化遺產保護與新媒體傳播研究提供借鑒。
一、新媒體傳播特征及發展趨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1]相對傳統傳播方式而言,新媒體傳播是一種更注重雙向互動、雙向選擇的信息傳遞方式,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特征。由于打破場域空間的隔閡,新媒體傳播受眾廣泛、傳播迅速,傳播信息與受眾之間在時空上的距離正逐步消減,使“互聯互動”的概念真正落地。此外,新媒體傳播形態下,受眾作為信息傳播中的一個節點,既對所接受的信息給予及時反饋,同時在理解、吸收、內化的基礎上將“生產”出新的內容進行二次傳播。新媒體傳播正是通過不同節點之間的連接,構成多元、互動、融合的網狀傳播形態。伴隨媒介形態和傳播方式的不斷發展變革,新媒體文化傳播正呈現數字化跨越時空、網絡化多元互動、智能化場景體驗的新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的意義
(一)重塑古典園林文化形象,展現江南人精神家園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現代人永遠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依靠勤勞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化,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江南古典園林是中國人設計營造的理想“園居”場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人的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文化結構心理和藝術理想,是民族身份的表達,也是文化精神的時代觀照。保護、傳承、利用好古典園林文化資源,對重塑古典園林文化形象,延續中華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內涵是古典園林遺存的內在生命力。”[2]在新媒體環境下,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的媒介和受眾需求發生了明顯改變,傳統在場傳播方式由于感染力和互動參與性較弱,受眾往往無法獲得對園林文化內涵的深度臨場感和沉浸式體驗。只有打通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活化”古典園林文化內涵的當代價值,讓古典園林文化立體化、延伸式、全景式進行展現,才能滿足人民對江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發揮古典園林文脈中樞功能,推動長三角文化一體化融合發展
江南文化有著源遠的歷史文化根基,是江南地域崇尚自然、追求雅致生活的精神血脈,是長三角區域城市群結成緊密共同體的文化源頭。古典園林作為江南文化最典型的歷史遺存,其背后蘊含的造園思想、審美意境、詩詞文學、工藝美術、建筑營造等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完整的、連貫的價值思想體系,它獨特的生趣與意境和江南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緊密聯系。利用多元化現代媒體技術的優勢,展現江南文化意蘊,讓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轉化為生動優質的文旅產品,對于活化古典園林在當代的文化生命力,發揮古典園林文脈中樞功能,擴大江南文化影響力,助推國家長三角文化一體化戰略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傳播內容形式陳舊,傳播低效化
游覽園林景點是大眾欣賞古典園林藝術、領略園林文化最直接和廣泛的途徑之一。在當下,古典園林從營造之初的生活場所轉變為作為歷史文化景觀的游觀場所時,功能上的變化導致園林原有的人文生趣和審美意境無法被直接體驗。同時這種以游觀為主的傳播方式,尚未借助多媒體展陳方式將園林背后的園史典故、文人趣事、營造技藝等文化價值內涵進行呈現,在文化消費和傳播過程中,缺乏充足的吸引力。此外,當下學界對江南古典園林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缺少系統性、專題性研究,新媒體傳播者對古典園林文化也缺乏整體深入認知,無法在融合當代社會特點基礎上將古典園林文化完整地呈現給受眾。筆者在調研蘇州園林博物館時發現,作為國內專業研究、展示江南古典園林文化的窗口單位,該館在向受眾科普園林歷史、文化、藝術知識時,基本以櫥窗靜態圖文展示為主,缺乏科普內容的數字化設計以及與科技手段的有效融合,互動性弱、參與度低,難以引發受眾興趣。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總體呈現陳舊化、表面化、碎片化的現狀。
(二)新媒體傳播主體資源分散,各自為政
目前,古典園林新媒體傳播的主陣地是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對強勢社交媒體資源利用率低,未開辟具有社區效益的SNS推廣和視覺沖擊顯著的流媒體推送等多樣化的媒介渠道。”[3]以古典園林數量眾多的蘇州市為例,于2012年在新浪開設官方微博“蘇州園林”,至今粉絲數42825人。“蘇州園林”微博主要以圖片、文字、視頻的形式推送各大園林相關活動新聞、景區照片。但缺少具有深度性、系列性的專題推文和具有交流、互動、分享類的園林話題。蘇州園林官方微信公眾號有兩個,分別是蘇州園林官微和蘇州園林旅游。蘇州園林官微分園林動態、熱力圖、園林門票三個版塊。蘇州園林旅游分門票服務、園林年卡、園林文創三個版塊。兩個公眾號的定位不太明晰,提供的服務有所重疊和雷同,其中票務信息、交通指南、住宿推薦等商業化信息過度被強化。此外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名園也分別開設微信公眾號,功能偏重旅游服務,涉及園林知識普及與推廣的內容較少。由于缺乏統一的策略引導和行業監管,園林新媒體傳播內容雜亂、同質化嚴重,不利于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廣。
四、新媒體環境下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策略
(一)加強政府引導,重視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品牌建設
江南古典園林資源分布在長三角經濟帶的蘇州、揚州、上海、南京、無錫、杭州等地,由于歷史原因,“江南園林”這一概念尚未以整體的形式向公眾進行宣傳,認知度較低。新媒體環境下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必須注重品牌規劃和資源整合,要樹立新媒體時代“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目標,以傳承創新江南古典園林文化為責任,整合當代文化創新元素,再現江南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通過政府引導、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使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平臺按照統一的目標和規劃進行推廣,統一品牌定位和形象構建,使各媒體平臺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傳播合力,最終把江南古典園林文化打造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三角區域文化旅游品牌。江南古典園林文化擁有城市歷史、古鎮文化、園史故事、江南風土等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后,必能打造“江南古典園林”這一更具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突顯江南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影響力。
(二)整體系統化推進江南古典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體系建設
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在對古典園林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過程中,要重視對相關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理和保護。江南古典園林文化是江南地區古代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孕育的產物,是與園林遺跡、園史典故、文人趣事、營造技藝、江南風土等載體相伴而生的。整體系統化推進江南古典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建設,有利于保護傳播載體,從歷史角度對古典園林歷史文化遺存起到保護和繼承作用;同時通過系統整理和研究,可以構建豐富的江南園林文化新媒體傳播數字資源庫,有助于后續從江南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脈絡中找尋當代價值,提取出最符合當下和未來的價值觀、生活行為乃至人文信仰,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和不斷弘揚,實現跨時空“共時性”傳播。
(三)加快古典園林文化的數字化、個性化、通俗化研究開發,創新傳播內容
當前,全球數字化程度加深,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型全球化已在醞釀之中。江南古典園林要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探索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與古典園林藝術文化的融合。以創意為核心,運用高新技術創新園林文化生產方式,對特色園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創造性再現,注重文化傳播內容的體驗性、互動性、臨場感和綜合性。將古典園林文化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當代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9月21日中國傳統中秋佳節,杭州圖書館聯合達摩院運用AI技術,實現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古畫中人物模仿真人表情,開口朗誦中秋題材詩詞,而詩詞配音是從市民中征集而來的。融合科技化手段,以新媒體的形式傳播歷史文化的活動,有效地調動大眾參與古籍書畫傳播,了解中秋古典風俗和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令觀者眼前一亮。對于新媒體傳播的受眾而言,文化遺產不僅僅是要看得見、摸得著,還要能上手體驗,參與其中,并隨時隨地進行即時性傳遞與表達。這意味著同一個文化資源面向不同受眾能依據其興趣提供多元、個性化的展示傳播內容。比如一些受眾對古典園林疊山理水的技藝感興趣,可以透過手機識別來調閱園林營造的背景知識、營造模擬演示動畫;而另一些觀眾可能對曾經生活在這里的園林主人感興趣,就可獲得園史變遷、文人趣事;而對于向往體驗園林意境美的觀眾還可以進入手機端的VR數字園林移動導覽系統,在特殊景點對準二維碼掃描可自主選擇在線生成該景點在不同節氣時的三維景觀風貌,并與自拍照進行合成,實時分享至社交圈,獲得個性化、娛樂化的游園體驗。像拙政園“荷風四面亭”、退思園“坐春望月樓”等景致,均可不受時令節氣、氣象變化而獲得感知。透過虛擬信息的網絡化、數字化接駁,古典園林文化傳播將實現個性化、自由化的體驗與表達。
(四)整合媒體資源,構建多樣化傳播平臺,實現多維度傳播效應
文化的有效傳播一定要有先進、高效的傳播平臺。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傳播園林傳統文化的權威優勢。《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檔文化綜藝節目,以國寶的“前世”和“今生”為主線,將博物館與舞臺戲劇空間進行跨界連接,并運用全息幻影成像、增強現實等高科技展陳手段進行空間置換,為受眾創設一種神秘、奇妙、夢幻的文物探索體驗,一改博物館在人們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蘇州市園林局應牽頭整合江南各地園林文化景點資源,聯合國家級媒體平臺共同策劃一個集演播室綜藝、舞臺戲劇、紀錄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大型園林文旅探索節目”。讓電視節目在講述園林營造背后故事和歷史的同時,引導觀眾學會欣賞園林,了解孕育古典園林的江南地理、江南文脈、江南手工藝、江南營造、江南園藝、江南美食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圍繞弘揚中華精神和江南文化內涵,開啟一場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之旅。另一方面,要發揮新媒體即時便捷、互動性強、生動有趣的優點。“B站、抖音是當下年輕人熱衷的網絡社交媒體平臺,聚集了一大批網紅,在青年群體中有著較強的輿論影響力和文化話語權。”[4]參照“西安的走紅”,江南古典園林要主動加強與新興媒介的合作,通過創建一系列的文化助推計劃,全方位流量扶持等快速通道,對園林資源進行全面設計、包裝、營銷,助力古典園林文化成為一張具有全球文化影響力的網絡新名片。
(五)探索新媒體藝術創造性表達傳統文化的現實路徑
“文化為體,科技為媒”[5],作為以數字媒體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媒介形式,新媒體藝術在傳統文化傳播領域正展現出越來越廣闊的前景。新媒體藝術能有效調動受眾視、聽、觸等綜合感官體驗,有助于受眾自我價值與文化傳播社會價值的有機融合。如2021年2月拙政園向社會開放“拙政問雅”跨媒介藝術夜游項目,通過影像、聲音、光效等數字展示技術,將江南古典園林營造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蘊以新的藝術形態呈現給觀眾,構建一條跨時空的游園體驗之旅。“青藤園冶”“幽園放鶴”“月行攬勝”等新媒體景致將拙政園中文人物事的各種雅趣與境界得以重構、展現,園中被忽略、隱存的美學空間得以激活,并賦予新的生機。因技術發展帶來的生產和傳播的創新,讓傳統文化不僅在原有的文化語境中被真實記錄,同時借助新媒體之“新”,表現其藝術魅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
五、結語
江南古典園林濃縮著一座座城市、古鎮的人文風脈,成為江南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者。新媒體語境下,運用新技術、新形式進行古典園林文化傳播,不是數字技術與傳播手段對園林文化的生硬介入,而是通過傳統園林文化的數字化再造與新媒體傳播,為古老的園林注入時代的生機與活力。當古典園林以年輕的新形象走入受眾視野,優秀的江南文化必能在與時代新文化的交融中,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錢晨,樊傳果.新媒體時代基于受眾心理的傳統文化傳播策略[J].傳媒廣角,2019(03).
[2]李輝.妙處難與君說——試論古典園林意境在大眾旅游中的消褪[J].藝術百家,2005(02).
[3]富琳樺.傅蓉蓉.古典園林的解讀誤區與傳播缺陷——以蘇州留園為例[J].環境藝術,2014(09).
[4]文化傳播如何更具“年輕態”[J].青年記者,2019(26).
[5]傳統文化傳播的創新策略研究——基于數字媒體的視角[J].出版廣角,2020(23).
作者:任菲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