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對傳統的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缺點進行全面的分析,探討了適合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分析與提出采用EPC模式、IPO模式是適合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模式。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EPC模式;IPO模式
0引言
傳統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有違法分包的弊端,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源頭都是分包商的資質沒有保障。由于裝配式建筑在我國實踐時間較短,所以許多建設單位經驗不足,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偏低,管理不到位,引發了許多工程質量和安全問題。
1傳統的裝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缺點
1.1設計管理問題
在傳統的現澆混凝土建筑中,建筑、結構、電氣、給排水、暖通空調五大專業是相對獨立的設計單位,當施工單位在工程項目現場發現問題反饋至監理,監理再向上反饋至業主,業主找原設計單位或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對問題進行深化設計,這個流程反射弧過長耽誤工程項目的進度。傳統的設計管理模式著重點在項目的實施階段,而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的設計管理應把重點放在前期,把建筑構件的分離和組裝、轉運和堆放、吊裝拼接、后期維護等因素綜合考慮[1]。
1.2構件生產安裝問題
影響裝配式建筑的質量安全、組裝效率因素主要是建筑構件。目前裝配式建筑的構件生產加工運行管理模式不夠完善、運營體系跟不上發展的步伐,供應鏈有短缺。裝配式建筑構件主要有以下工序:清模、裝模、置筋、預埋預留、澆搗、吊裝脫模、堆碼、運輸等,這些工藝很容易出現問題,如灌漿的填充不充分及作為項目的施工節點的套管連接的未對準等。
1.3項目現場施工管理問題
施工現場管理人員需要對新技術、施工部署和構件連接質量檢測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方式。裝配式建筑目前在建筑行業中的普及率沒有傳統的現澆混凝土建筑高,因此在建筑市場上有經驗的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數量較少。在裝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有大量的部件,如起重、混凝土澆筑、螺栓連接和焊接等。由于大多數部件體積大且重,很容易造成施工現場的混亂,有針對性的管理才能使建設有序,以確保施工進度。
1.4信息化管理問題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構件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與項目其他參與者的信息共享較差,組件標準化尚未達到預期要求。裝配式建筑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項目各參與方信息傳遞延遲,尤其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每延遲一天的進度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費用,如延遲產生的機械租賃費、人員窩工費和合同違約金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字虛擬化和信息共享等各種系統要素入手。
2結語
在傳統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參與方往往以各自組織機構的利益為主導,將風險轉移給項目其他方,這種狀況在某種程度上與交易平等原則是相違背的。項目相關方在項目中實施匯總其追求的目標不同:業主要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更短的工期;而設計和施工企業則追求更高的利潤、更高的安全性和員工滿意度。項目相關方的目標在某種程度是對立的,這種對立將直接影響著項目的整體利益,因此難以獲得最佳項目建設效益。因此,裝配式建筑的工程項目管理需要擯棄傳統模式,采用諸如EPC模式、聯合體模式、IPO模式來實現業主目標[2]。目前國內使用BIM技術和IPD模式的一般是施工復雜、大中型建設標準較高的建筑工程項目,業主在普通建筑和裝配式建筑中對BIM技術和IPD模式的運用還未推廣[3]。裝配式建筑的工程項目管理需要擯棄傳統模式,采用諸如EPC模式、聯合體模式、IPO模式來實現業主目標,以此實現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高度組織化和系統化,使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成為一體化產業鏈。
參考文獻:
[1]李大波,楊獻軍,孟明明,郭傳林.EPC模式下裝配式建筑設計管理[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23):25-26.
[2]葉浩文,周沖,王兵.以EPC模式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學報,2017,31(2):17-22.
[3]何清華,張靜.建筑施工企業BIM應用障礙研究[J].施工技術,2012,41(22):80-83
作者:王棋杭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