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探索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共同商討舉辦,將理論、實踐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意義是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新邏輯思維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水平。它順應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趨勢,符合當代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規律。產學研教育正在努力開創一條符合當今新形勢的教育之路,這對加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非常重要。本文將把國內國外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起來,并系統理論地進行探索并研究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具體相關內容,以工科類高等院校的教育實踐為基礎,并在學校和相關企業的協同合作以及“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為基礎,嘗試找到一種可以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操作性強,可以借鑒的新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產學研工程教育人才培養
1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理念與觀點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國際高等教育的大趨勢,也是國際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進行競爭的重要手段。產學嚴合作主張對外開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具有激發國際競爭力與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重大作用。并且他與當代科技和教育的密不可分。企業、學校合作發展,結合當代新型教育理念,研究當下高校人才培養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集科研、教學、生產勞動于一體獨具一格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現已成為高校實踐的熱點。為弄清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理念與觀點,推動健康發展教育合作,就必須了解產學研合作的內在意義。它包括有兩個方面的思想:一方面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理解,是整個國民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要適應兩大發展理念,即教育與經濟,要結合工程實際的具體需求,決定人才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是從微觀的概念來進行理解,也就是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要符合企業的需求,發揮高等教育適應科研、以及相關企業的職能作用,產學研合作的第一個方面闡明了具體方向和目的,第二個方面規定了教育培養的解決方案和具體途徑。產學研合作的兩個方面,即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分割,緊密相聯的。結合多年教育理論與實踐,產學研合作教育已經初見成果,我們要更加把培養學生的素質水平和工作能力作為重點,充分調動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各自優勢,將人才培養發展的最終目的發揮到極致。將講臺教師傳播知識的間接教育模式與學生直接獲取實際經驗進行有機的結合,這將能夠提高經濟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換、加強人才培養質量以及高校發展。
2國內外研究現狀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高等學校教育是通過擴大合作教育的規模和效果,影響其合作體制與組織機構來進行指導思想。每個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都不盡相同,其對培養教育人才的定位也有其各自的標準。假若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定位為分類標準,則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理念:(1)基于科研與項目為媒介的合作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適用于培養國際研究型、綜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大學;(2)基于實習或工作項目為轉折點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一般適用于一般性大學或培養設計類人才的高校;(3)基于培養實際操作技術水平和能力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一般在職業院校與職業培訓機構和專科院校比較受歡迎。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歷史并不長,但是產學研合作教育在總體上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幾年來,經過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同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已經讓這種教育模式初具規模與特色:(1)“項目+基地”模式。企業與高校之間一共同的合作項目和課題為連接的紐帶,雙方均充分利用二者在教育人才,實驗設備、工作環境和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共同申報和合作科研等項目,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又為老師與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鍛煉環境。(2)“訂單式”培養模式。院校與個別企業單位進行合作,按照該企業所規定的要求,并且針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和大趨勢和教育資源模式,培養符合企業要求和規范的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3)“三明治”模式,即實踐-理論-實踐。如今已演變成為“工學交替”模式,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們學習、提高學生們認知的能力,并結合理論運用到實際應用中,形成勞動技能。(4)校內產學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辦工廠、企業實習基地和科研設備等豐富便捷的資源組織們與教師一起參加工程實訓和生產實習,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5)企業與高校合建博士后流動站。目前全國已設1318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蓋了國防工業、建筑、機械、石油化工、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各個重要領域。這些產學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出現,為現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道路,也是行之有效能夠高質量完成辦學任務的根本性措施。他的發展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為高效的生產力。這也有利于經濟活動,創造效益,有利于推動學科建設和各項改革。但是,目前在我國,國內的研究者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認識和研究還不夠全面,把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還沒有達成共識,推進這項改革不僅需要理論指導,更需要政府和企業的支持;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研究程度還不夠深入,其具體表現為:合作教育經常出現學校希望自己培養的學生到某一企業工作,但企業卻不愿意接收等現象,在這方面看來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育體系還有待完善。
3產學研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做法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基地建設。主動爭取企業介入人才培養過程,根據企業要求以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高級工程師為目標是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的重中之重。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基地建設是學校與相關企業之間以課題項目為依托,以產學研基地為基礎,充分利用雙方在人才、技術、設備和環境方面的資源,進行科技攻關、技術轉移、技術培訓、學生培養等工作。(2)多樣化培養,建立產學研培養人才的新途徑。實現創新培養,高等院校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相應改革。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訂有利于多樣化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教學,教學內容要注重與科研相結合、與學術前沿相結合。同時鼓勵開設新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推動實驗教學改革的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3)有條不紊,建立穩步上升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體系。產學研合作匯聚了企業與高等院校的優勢資源,兩者相結合使本科教學優勢更加凸顯出來,能夠形成以科研促教學的良好局面,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學,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科研儀器設備廣泛用于本科生的實驗和畢業設計,進而改善教學條件,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工程實踐環節。(4)校企合作,聯手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按“校企合作2+1”的方式,按“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建立具有雄厚師資力量的隊伍。“走出去”,就是有計劃的選派在校負責專業課的教師到相應的企業實現在崗工作和實習,使其更加了解工程實際的真實需求,積累經驗。“請進來”,就是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的的在廠實踐工作經驗的工程人員到高等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并為其安排專業課程教學任務,開展工程類技術講座,指導學生工程實訓和畢業設計等。(5)考核能力為主,建立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質量保障及評價體系。企業學習階段的考核以“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運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質量評價綜合企業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學校教師對學生在企實習的檢查、編寫報告、學習技術成果評價、企業學習答辯和其他等六個方面對學生實習整體質量作出評價。
參考文獻
[1]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2(02):43-45.
[2]易新河,文益民,陳智勇.我國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綜述[J].高教論壇,2014(02):36-41,68.
[3]李偉銘,黎春燕.產學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作者:張璐瑩 成慶林 黃斌 蔣鵬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