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下的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個性多樣化以及社會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特點,文章提出了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協同政府、社會、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共同培養多元化工程技術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從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共享以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對該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指出該模式為推動高校工程教育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具有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協同培養
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工作與交流能力,將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各類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其工程教育理念、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1]。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在逐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不斷探索與完善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問題,不論什么樣子的人才培養模式,都包含了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培養制度和培養過程四個最主要的因素,我國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正從培養工程科學家轉變成培養各類工程師,教學內容也從學科體系向工程體系轉變[2]。現代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尤其強調創新精神與應用能力,然而,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工作能力遠遠不能勝任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3]。為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將人才培養過程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當中,協同政府、社會、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構建生產、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文章從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共享以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對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一、多元化培養方案協同制定
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制定培養方案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高校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在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個體差別,尤其在對自己四年大學生活的整體規劃以及畢業后的職業發展上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化差異。另一方面,企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全面,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相應的工程技能,還得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等相應知識。因此,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新時代大學生個性鮮明的特點,因“材”施教,同時兼顧用人單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按“需”培養,從而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打造學生的多元化能力,從而滿足用人單位的多元化需求,幫助學生在就業中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4]。多元化培養方案要體現因“材”施教,按“需”培養的原則,在制定過程中就要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專業老師、學生等多方意見,協同各方力量共同制定。一方面企業用人單位是培養學生的“最終用戶”,“產品”是否合格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在與企業開展產學研活動過程中,利用校園招聘會等機會,經常性的與用人單位交流,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是培養方案的體驗者,要建立學生對培養方案的反饋機制,尤其是已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通過對比自己所學知識與所在崗位需求的差距,往往能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改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意見。另外,培養方案的制定還要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師資力量、實驗實訓條件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二、多元化師資隊伍的協同建設
高校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目前高校教師仍然是從學校到學校為主,即在高校讀書畢業后直接應聘教師職務,或是從一個高校任教后轉到另一個高校,從一線引進具備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相對困難。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培養培訓機制,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難以保障,這導致高校教師隊伍工程背景薄弱,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整體水平偏低。在工程教育理念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從企業聘請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政策和保障措施,很多企業不支持自己的員工參與高校的這種兼職行為;二是由于企業工作人員流動性大,兼職教師的教學內容連貫性難以保證,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三是高校能夠為兼職教師提供的激勵措施有限,使得企業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的動力不足。因此,要提升高校師資隊伍的整體工程實踐能力,必須依靠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面的力量,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5]。所謂“請進來”,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多方協同,政策引導,拓展高校教師人才引進渠道。高校教師的選聘不能一味地強調高學歷、過多的看重科研成果,要適當的考察應聘人員的工程實踐經歷,讓更多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又有豐富實踐技能的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另外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聯盟、產學研合作、聯合培養等方式,吸收企業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兼職教師隊伍中來,并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有效的激勵政策,并對兼職教師進行考核,促進兼職教師資源庫的優化[6]。所謂“走出去”即是將高校教師隊伍中的教師派出去交流深造,可以到國內外高校進修,可以到企業中掛職鍛煉。尤其是青年教師,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比如在職稱評定中要求相應的工程實踐經歷等,鼓勵教師以柔性的方式,利用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到企業中去,參與企業的生產運行,鍛煉實際工程實踐能力。
三、多元化實踐基地協同共享
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能力的“必由之路”[7]。目前,各高校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校園內部,大都由兼職或專職的校內實驗老師各在專業實驗室或是工程訓練中心完成,偶爾有校外深入企業的實習活動也大都是走馬觀花,以看為主,根本起不到實踐實訓的教學目的。校內實踐場地設備有限,又與工程實際相差甚遠,指導老師的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等因素制約著高校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高校之間應加強聯系,同時與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協同共享,聯手建設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基地。
(一)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升級自身實踐教學平臺
一方面,要加大自身的實踐教學投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升級實踐教學平臺。同時加強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的工程培訓,提升指導老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甚至邀請企業有工程經驗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實踐指導老師。另一方面,整合資源,積極申報各級政府專項平臺建設基金,如重點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等。在獲得專項資金資助的同時,可以將校內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搭建綜合性更強的實踐平臺。另外,也可采用校企共建等方式,共同建設實驗平臺,大家資源共享,協同共贏。
(二)校際協同,加強交流,共享實踐教學資源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都建設有一定數量的實踐教學平臺,要加強與兄弟院校的聯系,建立切實有效的協同共享機制,互通有無。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實踐資源的利用率,又避免了重復建設,節省資源,還能夠促進校際之間師生的交流與合作。
(三)校企聯盟,深化合作,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校外實踐基地必須專業對口,擁有穩定的實踐教學場所和實踐指導老師,實踐教學內容必須緊跟科技和行業的發展現狀。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校企聯盟等多種方式,深化與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本著互惠雙贏的原則,建立牢固的合作關系,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參觀、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獎學金和就業機會等,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人員培訓、技術服務等,形成一種協同共贏的機制,雙方共同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四、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協同構建
工程教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課程一般包括實驗教學、工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科研與創新實踐等幾部分內容,并通過有效地配合和銜接,構建成一個有梯度、分層次、階段性實施的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實驗教學、課程設計一般在校內完成,工程實習一般在校外實踐基地完成,畢業設計和創新實踐活動則校內校外均可實施,因此,為實現工程教育目的,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必須建立專兼結合、校企協同的實踐教學隊伍,實現實踐實訓課程的協同指導。對于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等校內實訓課程,采用專兼結合的方式打造指導教師隊伍。實踐教學中以專職實踐指導老師為主導,學術骨干教師從旁協助,以此提升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可以以學術講座,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聘請企事業單位一線工程人員為學生開拓工程視野。工程實習的指導則以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為主,學校老師輔助教學。這樣,校內外指導老師相互合作、互為補充,協同指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提高實驗操作技能,逐步培養工程意識[8]。畢業設計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工科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要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進行畢業設計選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場所可以選擇在校內或者企業(工作實習單位等),指導老師采用“雙導師”制。在校內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主要由校內指導老師負責指導,選題密切結合企業實際課題或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工程素養。校內畢業設計進行過程中要穿插安排畢業實習,讓學生到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企業實習,聘請實習單位有相應資質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校外指導老師,向學生講解所設計產品在工業生產設計、制造、使用等實際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因素或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在校外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則應由校內外指導老師聯合指導,校外老師指導為主,負責設計的整個過程,校內指導老師則在設計進度、難度等方面給予適當把控。畢業答辯階段則由校內外專家共同組成答辯委員會,對學生設計成果進行綜合評述和指導,保證畢業設計質量。
五、結束語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速推進的階段,這需要大批工程科技人才,但受傳統文化影響,工程技術被視為“雕蟲小技”,社會認可度不高,且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著學術化傾向嚴重、盲目拔高、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教育科研機構、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文章針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多元化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多樣化特點,提出了一種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協同政府、社會、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相互協作,共同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為社會培養有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為推動高校工程教育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有豐富知識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吳寶華,張輝.CDIO工程教育理念內化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2016,1173(5):61-62.
[2]周緒紅.中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現狀與展望——在2015年國際工程教育論壇上的專題報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3]劉敦虎,陶若銘,楊力.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背景[J].軟科學,2013,27(9):107-109.
[4]馬青,龔雪飛,蓋文燕.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銜接問題探究———以寧夏本科院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2):6-8.
[5]姚旭.轉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16(5):80-82.
[6]包金玲.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63-64.
[7]張敏,王寶鳳,沈連山.基于CDIO構建一體化工程實踐教學體系[J].大連大學學報,2012,33(4):93-96.
[8]劉文明,張琳,付雙成.CDIO理念下高校一體化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16(18):159-160.
作者:陳小洪 劉文明 單位: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