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和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校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些途徑高效培育出具備專業技能的高質量工程師人才,以適應行業、社會發展需求。文章主要對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現狀分析,通過本專業實習實踐中的創新經驗,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各方面資源融合,從而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理念思考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精神,把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把發揮企業的作用作為產教融合的關鍵,高度重視行業和社會組織在促進產教銜接方面的作用,在機制設計上著力于各參與方利益的保障與實現,關注產教融合協同體系的構建與合作機制的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推進政府、學校、企業三方主體協同發展,以經濟產業升級優化為立足點,以技術轉移和共同開發為主要載體,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根本目標是讓高校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更好地與社會需求、行業發展相符合[1]。1.大力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2.開展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加強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臺和載體建設。3.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加大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力度,促成企業行業專家進校開課。4.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聯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多方在科研合作、實驗室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全方位協同創新。
二、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
1.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1)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處于附屬地位,而且實踐教學主要是驗證理論,不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2],如實驗教學基本上都是驗證性實驗,實驗教學服從于理論教學,實驗課隸屬于某一門課程,并且實驗課的成績所占比例非常小,一般不超過20%。(2)實習流于形式,達不到人才培養的預期效果,主要是實習內容單調,缺乏系統性。學生實習走馬觀花,動手機會少,得不到專業技能的鍛煉。專業綜合訓練多紙上談兵,理論與實際脫節,不聯系企業實際,不解決現場工程實際問題,學生得不到工程實踐的訓練。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必須深化實踐教學內容、模式改革,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一批業務素質高、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技術人才[3]。2.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優化:通過校企深入合作方式,實現校內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學科素養+技能訓練+科研訓練”和企業培養學生“實踐訓練+創新創業訓練”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促進校內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提升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電類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社會滿意度。3.校企協同共建內容不斷深入:重點建設一批共建共享的實習實訓基地,破解工程實踐條件不足的難題。通過共建與企業緊密相關的專業課程,通過各專業課程與企業、培訓結構的深入合作,在學生實習環節開展面向企業、行業發展的課題研究與設計,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和專業開發、創新創業能力培養[4]。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與項目開展,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開發橫向、縱向基金項目,促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引進海外博士,開展雙語教學,擴寬學生國際視野。多途徑、多方位加強對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工程設計綜合意識、國際交流能力、社會責任感。
三、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上的創新實踐
1.學校堅持立足蘇北、服務地方理念。學院緊密圍繞淮安市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規劃、集成電路產業布局與臺資企業匯聚的區域特色,與德淮半導體、納佩斯半導體、澳洋順昌光電技術、時代芯存等企業加強科研、課程建設、實習基地、學生就業等多方位深入合作。通過外聘教師等途徑,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電信行業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開設專題講座、行業前沿知識、技能培訓,按照學校外聘教師管理辦法付給外聘教師課酬;支持新進教師到企業定崗工程實踐,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兼職、擔任科技副總等崗位,開闊了產教融合途徑[4]。2.學院引進ICT產教融合項目,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企業的四大職能體系全面“補養”高校人才培養,從“產、教、學、研”四維度,全面覆蓋到高校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職業素質培養、師資培養、學生實習就業、科研成果推廣中,推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育人模式。學院立項建設了6項教育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6名科技副總,加強了電子、通信、光電幾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力度,提高學生實訓平臺、在線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內容建設力度,校企雙方在實驗室建設、教材建設、學科競賽等方面成果顯著。5.教學質量監控機制不斷優化。學院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積極吸收其他高校的先進經驗,加強了教師教學、學生實踐的監控體系。通過一師一優課、學院試卷及理論、實踐教學材料整理規范,加強了實習過程材料的考核,如學生設計內容考核、學生答辯考核、師生教學互動、小組討論環節的規范,教師保留完整的照片、文字、視頻等過程材料,便于實現學期間對比總結、教學思考,針對學生反饋意見、企業反饋建議、教師教學思考等進行實時持續改進。通過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使教師教學有規范,關注學生學習成果,關注如何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四、結論
學院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實踐,近三年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大創項目20余項,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FPGA創新設計競賽、智能汽車競賽、藍橋杯大賽、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技術大賽、全國大學生通信網絡部署與優化設計大賽、江蘇技能狀元大賽、“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等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多項,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熱情高漲,學科競賽獲獎人次、獲獎層次不斷突破。本文結合我院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實踐,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電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佘新平,余厚全.電類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機制與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1):14.
[2]張玉峰,王全,張玲玉,玄子玉,李麗敏.電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31):62-63.
[3]陳宇峰,向鄭濤,張濤,張金亮,江學煥.德國烏爾姆應用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對地方高校電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J].科教導刊,2107,(04):7-8.
作者:唐永鋒 楊玉東 季仁東 單位:淮陰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