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適應我國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高層次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碩士(MEM)應運而生,歷經十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MEM培養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專業調整即將到來之時,文章梳理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對MEM研究生培養途徑進行探索,提出優化招考模式、改善“雙師型”教學機制、準確定位職業需求、持續建設優化案例庫等改革措施,為MEM適應新時代改革需求,推動MEM快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工程管理碩士(MEM);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途徑
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工程建設大國,隨著“一帶一路”及“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提出,迫切需要大批具備“大工程觀”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碩士(MasterofEngineeringManagement,簡稱MEM)旨在培養重大工程項目中既精通工程技術,又具備管理能力,還可將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復合型人才[1]。MEM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美國斯蒂文斯理工學院,并在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百余所高校普及。我國MEM是由中國工程院提請設立,清華大學進行學科論證并于2010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新設置的專業學位,2011年全國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成立。與學術型碩士不同,專業碩士更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緊扣經濟發展需求,以更好地服務工程科技與產業發展。從學生規模來看,2019年全國MEM錄取人數已有6200余人,其中19所學校錄取人數超過100人。從培養院校來看,2011年首批77所高校獲得MEM培養授權,截至2019年12月,全國MEM授權點已達到184個。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對工程專業學位類別進行調整的通知》(學位〔2018〕7號)[2],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下項目管理、工業工程、物流工程三個領域調整到工程管理專業學位類別,從2020年起,按調整后的專業學位類別進行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面對改革后的新形勢,如何解決十年來探索實踐發現的問題,如何適應變化抓住機遇,推動MEM教育快速穩定的向前發展,是MEM教學領域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MEM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MEM歷經十年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工程技術人員進階到管理人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MEM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MEM開啟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即將開展的專業調整和改革,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為更好的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有必要梳理過去十年MEM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給出解決途徑,以促進MEM更高質量的發展。
(一)學生背景調研不充分,師生資源交互不足MEM報考條件中工作年限的限制,目的在于確保學生有一定的工程技術背景。但招考進入復試環節后,存在學生工作單位與工程無顯著相關性,或雖然工作單位與工程相關但學生崗位與工程相關性較弱,考生對工程無認知或認知度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疲于應對工作和家庭,學習、撰寫論文時間難以保證,部分學生對MEM認知存在偏差,甚至存在“花錢換文憑”的心理。同時對于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學生,師生交互往往不夠。學生本人經歷的大部分工程案例僅限于學生本人論文選題,教師未能對學生可能經歷的案例進行深度挖掘,影響學校案例庫的積累。此外,也存在部分教師精力和時間向學術型碩士傾斜的現象。
(二)師資力量亟待優化目前國內MEM授權點184個,高校辦學優勢及特色不盡相同,高校設立MEM教學的學院(部)也有所不同,導致MEM培養領域有所差異,如建筑工程、通信工程、制造業工程、水利電力工程、財務金融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受政策導向等影響,高校教師重科研,與實踐結合較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各高校一直探索“雙師型”教學機制,即通過聘任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學生導師、邀請企業管理人員走進課堂等方式達到“知行”結合,但是也存在校外企業水平參差不齊、校外企業類型單一、校外導師隊伍穩定性不足等瓶頸,制約了MEM學生培養的發展。
(三)教學模式有待更新MEM更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指委強調,應注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要重視運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現場研究、項目實訓等方法[3]。然而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大多移植和模仿學術型研究生,仍然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問題導向的教學方式。課程設置與學術型碩士差異不大,教學大綱區分度不夠。各高校開展移動課堂教學,即學生到企業實地參訪或高校師資交換,有助于增強工程實踐能力,近距離觀摩工程管理,利于學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各高校資源的不同導致了移動課堂開展的頻次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
(四)高校案例庫建設仍需加強為更好的與實際案例結合,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教研〔2015〕1號)[4],推動工程管理碩士專業案例教學發展,從2015年到2020年,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已開展了四批教學案例的征集入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對于部分高校來說,受限于教師實踐經歷較少以及與企業聯系密切程度不足,以及對學生篩選和挖掘的深度不夠等原因,高校本身的特色案例庫建設并不都盡如人意,仍需要加強。
(五)論文的工程背景不夠,工作量和難度不夠學位論文是反映研究生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指標,是培養工程管理碩士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學生獨立完成花費精力和時間最多的環節。只有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并加以實踐應用,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才的能力和價值。教指委調研發現,現有的工程管理學位論文的工程背景不夠,選題雖來自工程或管理的實際問題,但缺乏從實際問題中進行抽取和提煉,理論深度不夠,解決的問題缺少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先進性,導致研究成果未能切實解決工程管理中的實際問題,不能體現先進的管理思想和工程技術、工程管理領域的發展趨勢。
二、MEM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探討
(一)優化招考模式MEM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對于學術型碩士更重視應用,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工程經驗積累。復試環節學校只能從通過初試的考生中篩選,往往部分考生并不具備真正的工程背景,或與工程背景弱相關,難免產生逆淘汰。因此有必要探索“先面試、后筆試”的模式,尤其對于生源數量較多的高校,應充分調研考生工程背景、學習意愿、時間分配以及對MEM認知等信息,同時對考生來說也是一次深入了解高校MEM的機會,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該高校MEM培養體系,從而達到初步雙向選擇的目標。從報考源頭擇優選擇更適合各個高校MEM培養模式的考生,是優化高校MEM學生結構的有益探索。
(二)改善“雙師型”教學機制學校是教育和科研的先行者,企業是工程管理的實踐者。MEM學生培養目標緊扣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生培養適宜采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結合的雙導師制度,實現高校和企業的資源互換與共享,發揮各自優勢。針對現有“雙師型”教學機制所存在的問題,建議如下:第一,學校應探索新的體制機制,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訪學習、掛職鍛煉、互動交流,提升教師科研轉化實踐的動力;第二,企業管理人員到高校任教指導的意愿受困于時間精力等因素,存在實際困難,因此在允許的條件內給予一定的待遇提升或名譽激勵,有助于提升校外導師隊伍的穩定性與積極性;第三,積極利用校友網絡,校友任職或創業領域與學校優勢及辦學特色往往高度匹配,情感上校友也更愿意幫助母校,因此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尋求高質量、穩定的校外企業聯合培養平臺;第四,明確校內外導師培養職責、定期開展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效果評價反饋機制,建立系統、穩定、長效的MEM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三)準確定位職業需求,科學制定課程教指委正在組織編寫六門課程:《工程管理導論》、《工程經濟學》、《系統工程》、《定量分析:模型與方法》、《質量與可靠性管理》和《工程信息管理》,編寫完成后將作為MEM教學培養的核心課程。同時,各高校通過前期充分調研,掌握大量有關學生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行業履歷及未來意愿等數據化資料,可通過大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各高校行業背景及優勢各不相同,應當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和行業優勢,有所側重,合理確定專業方向及培養目標,最終目標是精確到每個學生,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個性化設計為不同教育背景及工作實踐需要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培養方案,以培養出高層次、復合型工程管理人才。
(四)持續建設優化教學案例庫案例教學是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外部分高校的主要培養模式。工程管理碩士授課不同于學術型碩士,不再是單純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更多地是通過工程實踐(實例或案例)作為引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案例驅動式教學方式。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學、課堂模擬、軟件仿真等經驗學習方式,使得課堂內理論與課堂外實踐相互銜接,校內實驗與校外實習相互補充[5]。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建立并完善MEM教學案例庫,從2015年至2020年,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已開展了四批教學案例的征集入庫工作,建立了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工程管理案例庫。微觀層面上,教師應鼓勵、幫助學生深度挖掘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或者已經完結的案例,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模擬等方式對案例進行代入式分析和討論,對于正在經歷的案例提出解決辦法并進行動態追蹤,具備條件的可提供建議給企業做參考,對已經完結的案例進行結果比對,發現不足,積累微觀案例,建立高校的特色案例庫。
(五)嚴格執行畢業論文標準MEM部分學生為工作單位的骨干,受限于工作、家庭等事務,學習時間較為緊張,這就要求我們在招生環節中充分考量并提醒學生注意保障學習時間;其次,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探討,充分挖掘其工作經歷中遇到的工程管理問題及挑戰,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為未來論文選題積累素材;再次,應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嚴格遵守教指委及學校相關規定保證學生論文的工作量和難度符合要求。有條件的學校,為有效和國際體系接軌,響應國家高等教育導向,應建立并完善淘汰機制。
三、結束語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提出,企業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大,我國工程管理專業碩士歷經十年的發展,即將面臨新一輪改革,本文首先闡述了目前我國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背景、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優化招考模式、改善“雙師型”教學機制、科學制定課程、持續建設優化高校案例庫、嚴格執行畢業論文標準等幾個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希望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思路。
參考文獻:
[1]全國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試行)[EB/OL].2011-12-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對工程專業學位類別進行調整的通知[Z].學位[2018]7號,2018-3-20.
[3]倪國棟,王文順,周建亮,等.基于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27-3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Z].教研[2015]1號,2015-5-7.
[5]徐小龍,孔媛媛,李夢娥.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作者:馬越越 賀延鵬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