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鋼琴教學中民間音樂元素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陜西的民間音樂獨具特色,種類繁多,由陜西民間音樂元素改編創作的鋼琴作品更是膾炙人口,較多作品已選入高校鋼琴教材與考級教材之中。這些作品無不體現著陜西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和發展。由于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材及曲目的選擇過多偏重于西方作曲家創作的鋼琴作品,對我們本土的鋼琴音樂重視不足,為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應在高校鋼琴教學中融入民間音樂素材創作的鋼琴作品,讓更多學生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從而通過鋼琴音樂來傳承和展示我們絢麗的民族風采。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陜西民間音樂
一、高校鋼琴教學中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的應用現狀
(一)豐富的陜西民族民間音樂資源與鋼琴創作
陜西是一個有著千年文明的文化大省,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成為各朝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陜西民族民間音樂的形成與發展與這里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獨特的自然地貌甚至直接影響著其音樂風格的形成。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看,陜西省南北之間相距甚遠,地形地貌由北向南依次為陜北高原、關中平原、陜南山地,按方言分布則分為晉語區、中原官話區和西南官話區三個方言區。由于地理地貌和方言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導致了陜西地區音樂類型分布的不均,陜北地區以民歌為代表,數量多且影響力大;關中地區的戲曲、器樂十分興盛,種類繁多;陜南地區題材種類豐富但是影響較小。陜西民間音樂極具地域性,同樣都是民歌,陜北民歌由于其特殊的革命文化背景,因而陜北民歌風格粗狂、率直真誠、熱情大方,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而關中民歌多為勞動人民在勞作時所作,往往融合了很多秦腔元素,包含戲曲效果,同時運用到很多民間樂器,例如鑼、鼓、絲等,充分體現出了關中人民豪放灑脫的性格特點;而陜南民歌的素材非常多樣化,并且傳承了樂觀向上的生活理念,其風格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一直以來,陜西民歌都是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寶庫中燦爛耀眼的瑰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從《東方紅》到《三十里鋪》再到《信天游》,陜西民歌一次又一次被搬上各種舞臺,甚至冼星海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中都能夠發現陜西民歌的影子,同時在鋼琴改編曲中,對于陜西民歌的改變也是最容易被廣大音樂愛好者所接受的。陜西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特殊的音樂文化,在特殊時期,特殊的環境背景之下,陜西的作曲家們在大量吸收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作,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鋼琴作品。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在教學中運用較多的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等,而近現代的一些作品目前運用較少,如饒余燕的鋼琴獨奏曲《即興曲-手車》、鋼琴與管樂《秦腔曲牌隨想曲》;蔣祖馨先生的鋼琴組曲《廟會》、鋼琴套曲《山花集》等。在繼現代老一輩作曲家之后,中青年曲家們更是紛紛在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崔炳元的鋼琴獨奏曲《秦俑》、吳延的鋼琴獨奏曲《山林之舞》及韓蘭魁的鋼琴曲《幻想舞》等。這些優秀的鋼琴作品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在推動著中國鋼琴藝術源源不斷地向前發展。
(二)陜西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應用的現狀分析
進入21世紀后,我們正在逐漸步入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擁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更加被世界接受和認可,對于普通高校音教專業的鋼琴教學來說,選擇更多的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教學傳播很有必要的,高校必須擔負起保存、傳承和發展本土音樂文化的使命。與之前相比,傳統音樂正逐步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之中,比如不少教材中增加大量中國鋼琴作品,在各類鋼琴比賽中,也對于演奏中國鋼琴作品做出了硬性規定。然而在各大高校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顯然對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還是不夠重視,學生們學習的練習曲和演奏曲的曲目屈指可數。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中,學生練習較多仍為西方鋼琴教材,例如拜厄、車爾尼等等。雖然也列有部分中國鋼琴曲目,但數量和種類都十分有限。經訪談與數據統計發現,盡管陜西諸多高校已經將陜西民間音樂相關的鋼琴作品列入鋼琴教學大綱之中,但是在大部分高校的教材中,相關曲目數量不多且選擇的種類單一,并且很明顯能看出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是簡單的在教樂曲本身。除了硬件條件的缺失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上還是遵循著傳統觀念,仍然有高校教師在現階段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沒有足夠重視,對于陜西民間音樂文化也掌握地不夠充分,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相關作品時很有難度,他們難以認識到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和內涵,更不會認真學習鋼琴在模仿和表現民族樂器時應該運用哪些技巧技法來彈奏。學生們對待民族鋼琴作品的態度較為敷衍,在課下很少練習,演奏時很難將作品詮釋地很好。總而言之,具有陜西民間音樂元素的鋼琴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情況不容樂觀。
二、高校鋼琴教學中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鋼琴教學中對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運用較少
由于受西方音樂環境的強烈影響,中國本土的鋼琴文化藝術發展十分緩慢,尤其我國本土鋼琴教材的數量遠遠不夠,這阻礙和限制了鋼琴教學民族化的發展和應用。各大高校的鋼琴教學仍然是以西方體系為主,沒有一套適用于中國學生的健全的本土教學體系,對于民族鋼琴教育來說,缺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挖掘和探索,出現了學生無從學起,教師無從教起的局面。此外高校鋼琴教學中學生民族音樂傳承觀念淡漠,教師對于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仍然會更多選用西方鋼琴作品,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應用比較欠缺,很多由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創作的鋼琴作品并沒得到合理的運用。
(二)高校鋼琴教學中缺乏對陜西民間音樂等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養
民族音樂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如果不去詳細了解和學習每首民族音樂作品背后相關的文化知識,是不可能進一步掌握其深層次內涵和情感的。因此,高校鋼琴教學的課程安排必須重視對于人文知識文化的學習,不僅要會彈會唱民間歌曲,更要了解相關的文學、歷史等人文知識,安排相應的課程,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深層次的情感和內涵。例如像饒余燕、趙季平這樣優秀的陜西當代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常會運用秦聲秦腔、碗碗腔等陜西戲曲以及陜西民間器樂曲等作為素材,因此,學生必須對這些地域性的民間音樂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從而更好地演繹出作品靈魂。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對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的風格把握欠缺
在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民間音樂與鋼琴音樂的融合時間相對于西方鋼琴藝術而言確實比較短,盡管已經涌現出不少優秀作品,但是相比較于西方成熟的音樂作品,中國鋼琴的創作存在本土化困境,原創作品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雖然陜西民間音樂素材繁多,但相關的鋼琴作品大部分還是以改編為主。并且,在國內大環境不重視的情況下,能夠供學者和教師學習交流和分析的作品更是不多。同時,為了更好地表現出作品的情感,作曲家們對于作品的演奏技法有著較高的獨特要求,這也間接導致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們對于用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的風格把握存在著不小的挑戰。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的應用策略
(一)完善高校鋼琴教學的內容設置,豐富民間音樂元素鋼琴作品的應用
首先,教學大綱的構建中應當明確規定考試曲目中必須演奏至少一首中國鋼琴作品,并且借鑒西方鋼琴作品教材進行分層歸納,由易到難進行教學;其此,完善教材結構,重視曲目選擇,根據演奏者的能力編訂遞進式、階梯性的教材;再次,豐富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為了將陜西民族民間音樂徹底融入鋼琴的日常教學活動之中,需要增加部分民族音樂的教學活動,如“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作品賞析”“中式古典民族樂器講解”等課程,或是開展一些介紹陜西民歌、秦腔文化的相關講座,讓學生們充分接觸和學習陜西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為之后的教學打好基礎;最后,安排一些實踐環節,這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最佳方法,可以以校內校外的鋼琴比賽、音樂會等活動的方式來開展。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和民族意識,教學中適當融入民間音樂文化等人文知識的學習
中國民族鋼琴作品的創造和審美都有其獨特的人文意義,有很多民族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都極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例如鋼琴曲《陜北民歌四首》就是王建中先生在時期根據陜北地區四首廣為流傳的革命民歌改編創作而成的一套曲目,作品既結合了西方作曲技法,又配合著民歌獨特的韻律,生動刻畫出了當時特殊的時代場景,且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追求,成為一部優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這樣優秀的作品不僅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見證,更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從技術、審美、思想等方面進行學習,不但要熟練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獨特的五聲調式,更要花大量的時間培養自身對于民族音樂的審美情趣,了解每首曲目背后原素材的創作背景、音樂文化。教師可以以學生感興趣和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將這些知識呈現給高校學生,不但可以激發學生想要探索了解的好奇心,更能夠提升他們對于本民族的自信感和認同感,從而真正詮釋出音樂作品的內在美。
(三)將音樂綜合能力的訓練融入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詮釋音樂內涵的能力
高校教師是進行教育活動最主要的引導者,教師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受教育的學生,所以在日常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詮釋音樂,教師應將音樂綜合能力相關的訓練融入到鋼琴教學之中。對于現如今的學生來說,不但要求重視專業技能,更對其綜合能力上、思想上有所要求,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一方面教師應多與學生一起欣賞、交流優秀的鋼琴作品,對比分析中外鋼琴作品的風格特征,開闊學生的音樂思維與見識,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與修養;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允許他們在原作品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獨特理解,多元化、民族化地進行思考,從而掌握好中國民族民間鋼琴作品的風格與內涵。例如:教師可以允許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結合自己的理解,對原曲進行適當改編創新等,可以根據不同高校的現實情況進行調整。
四、結語
陜西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后代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音樂文化的瑰麗珍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于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當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陜西民間音樂的傳承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針對當前陜西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各大高校以及鋼琴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探索相應的改進措施,充分認識到準確把握陜西民間音樂元素的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對于學習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性,加強我國優秀鋼琴作品的教學與應用,在促進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快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發展。
作者:袁欣悅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