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閑農業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休閑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型產業,有鮮明的特點,不僅關聯性非常強,行業的覆蓋范圍也非常大,還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并使農村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前景。在鄉村振興戰略這一背景之下,休閑農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但是其中還會有很多的瓶頸。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目前發展狀況,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休閑農業發展策略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發展農村經濟,休閑農業作為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和領域持續升溫,得到各地各級政府普遍高度重視,主要是依托農林牧漁業生產經營設施、工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家生活、農耕文化與鄉村歷史人文風情,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田園景觀等農村資源環境的作用,全力打造新型觀光農業經營形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休閑農業的內涵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產業,產生于20世紀30~40年代的歐洲,目前歐美日的休閑農業已非常發達,我國的休閑農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人們休閑,增進居民對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是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農業,在經營上表現為產供銷及旅游休閑服務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農業發展形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它能夠極大滿足人們在精神上的追求,對于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休閑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關系
只有產業興旺,農村才能興旺。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農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關鍵是農民增收。發展休閑農業是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最終消除農村貧困,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其次,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促進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推動鄉村發展提供精神力量。發展休閑農業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提高農民文化和道德素質,有助于農村的各項改革有效推進,加快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再次,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建設,著力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保證鄉村可持續發展。休閑農業強調把人類的生產、居住、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有機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中,利用各種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環境資源,以多樣化的野生動植物和多樣化的農業生物作為主要載體,在農業科技的推動下,通過農業產業經營,為社會提供特色的農業產品。因此發展休閑農業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保證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真正實現鄉村的持久振興。
三、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類型
從目前來看,鄉村休閑農業已然從最初單一的觀光型向休閑度假等諸多類型多業態發展,同時更是創建了采摘體驗果園以及生態休閑度假區等諸多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鄉村休閑農業企業,此外,還把現代企業作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服務業,并且還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逐漸擴寬了市場銷路,全面推進了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發展規模
目前我們國家大部分的休閑農業扔然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產業規模相差懸殊。以某縣級市為例,據相關人員調查顯示得知在2020年底,此市現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61個,休閑農業企業共有44家,從業人數7567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7103人,帶動農戶543戶,年接待人數152萬人次,年營業收入9129萬元。規模以上休閑農業企業(資產500萬以上)共有12個,年營業收入7303萬元。
(三)示范建設
從近些年發展狀況來看,采取大農業和大旅游結合的方法,并以發展鄉村特色文化傳承為主要核心,積極建造了一批帶有特色的休閑農業品牌,極大地表現出了產業地方特色。以某縣級市為例,據相關人員調查顯示得知在2020年底,此市有2個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5個,省級和寧德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8個、省級最美休閑鄉村2個,打造的一條生態休閑線路被農業農村部列入農業農村部“夏納涼”系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此外,該地還結合了一村一習俗等特色文化,在最大程度上打造了民俗文化旅游產品,被多家媒體宣傳[1]。
四、休閑農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國家休閑農業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還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其中主要是缺少了科學合理規劃、服務水平不高、以及產業鏈延伸不夠等,阻礙了休閑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重技術、輕服務
這么多年以來,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影響,高校和企業積極研究自動化、生物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并配備有培訓中心致力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就現階段而言,自動化技術主要應用的是智能技術應用等,比如無人機的應用,而品種改良方面則是,應用到了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極大改善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例如對百香果進行改良,借助哈密瓜等對百香果完成授粉,使百香果口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并大大提高百香果的產量,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要。但是對于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資源,開拓更多的銷售渠道,吸引更多的人到當地參觀農業景觀資源和農作體驗上,缺乏有實力的策劃和服務機構,造成“貨在深山人不識”的結果。
(二)多模仿、少特色
目前絕大部分休閑農業的發展,打的是生態牌,休閑農業稱謂都與綠色有關,強調產品的原生態品質,此外,在休閑農業設計中,融入了很多自然的元素。例如在生態休閑農場,它的造型設計、以及色彩搭配都和當地的環境相協調,建筑材料也是就地應用一些天然的材料,再對其進行細微的設計。但是往往是某一個地方的休閑農業打響的知名度以后,其他地方就爭相模仿,造成消費者多走了幾個地方后,發現千篇一律,索然無味,失去興趣。
(三)急開發、慢規劃
2020年之前,我國廣大農村都在為脫貧攻堅而努力,很多農村地區為了盡快完成脫貧摘帽的硬任務,急于開發當地的農業景觀資源和推廣特色產品,在尚無科學認證和規劃的情況下,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休閑農業景觀設施,村民大面積種植特色農產品,最后發現游客廖廖無幾,農產品銷售困難,結果既浪費了國家資源,農民的利益也無法保證。
(四)尚初級、無延伸
目前,廣大農村存在的休閑農業大部分以提供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沒有向多層次延伸,如,大部分休閑農業旅游區的消費項目主要有:水果采摘、魚塘垂釣、農家樂餐飲、特色農產品購買等,未向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教育等多方面多層次延伸,農業的附加值沒有大幅度增加,無法實現當地村民的增收。
五、促進我國休閑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策略
休閑農業的模式開始于20世紀30~40年代歐洲的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家,后來被歐美等國引入并快速發展,有悠久的歷史。雖然我們國家的休閑農業進入到21世紀之后才開始發展,但是我國在休閑農業領域開展了很多有針對性的研究,促使其快速發展,并逐步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為了使我國的休閑農業發展得更快更好,結合目前發展中出現的瓶頸,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一)搭建公共信息平臺,提高服務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若在農業中缺少科技的支持,那么就一定不會取得一個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只重視將資金投入于農產品種類和品質的研發,效果只能“事倍功半”。若是想使休閑農業有一個好的發展,地方政府必須投入資金建設一個休閑農業公共信息平臺,積極扮演好“媒人”的角色,用好稅收、補貼等“指揮棒”,促成農戶、農業企業、高校、旅游、項目策劃公司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找準休閑農業宣傳支點,打造休閑農業品牌,使地方休閑農業產品和項目順利進入市場,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使村集體和村民的雙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二)嵌入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地方辨識度
發展休閑農業的往往是當地生態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因此最普遍的做法是應用自然生態元素,為消費者提供充分的田園的享受。當前的休閑農業主題個性主要有:有水果采摘、茶園、休閑魚場等,但是從全國來看,絕大多數休閑農業資源大同小異,個性優勢并不明顯。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若是想吸引到足夠多的消費者,就一定要有地方特色。如何使不同地方的休閑農業主體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方便消費者進行篩選,每一家都有著各自的優勢,以此形成良性競爭,并推進這些休閑農業能夠共同發展[2]。嵌入地方特色文化成為必然選擇,地方特色文化是當地居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俗風情、文化傳承等的總和,具有地域性、特殊性和文化屬性,有很高的辨識度。我國有56個民族,農業生產歷史源遠流長,每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方法和文化風俗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因此休閑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就能有效實現差異化的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度,吸引消費者,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休閑農業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三)擴展多層次產業鏈,增加經濟效益
目前大部分的休閑農業還是以觀光采摘,向外銷售一些初級的農產品為主,經濟效益不高。擴展休閑農業產業鏈是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有效辦法。如農產品種植、深加工和包裝銷售一體化,由這些衍生出的休閑、旅游、觀光、體驗、餐飲、度假、娛樂、健身、教育等產業鏈項目,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既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又可以讓消費者在各個環節中都能夠有一個較強的體驗感,得到不同的享受。這些無形當中增加了消費環節,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增加了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又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四)重視科學規劃,杜絕盲目建設
科學規劃是防止盲目開發的重要基礎,沒有規劃的開發必然導致失敗。一方面,村兩委應當將村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融入整個地方經濟發展大局,在地方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準確定位村級休閑農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村兩委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專家和學者深入當地調研,在了解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對于休閑農業項目的位置選擇、面向的消費主體、空間布局、建設項目安排、營銷手段等方面都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可行性論證,做到對當地的休閑農業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并舉,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六、結束語
總的來說,休閑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我們不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多去借助一些成功的經驗,更要進行專項研究,全面推進我國休閑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銹,顧智煒,林金祿.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莆田市休閑農業發展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8):154-156.
[2]劉胡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探析——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J].熱帶作物學報,2020,41(08):1739.
[3]陳志全,胡月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休閑農業發展思考[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33(01):79-82.
[4]王海平,周江梅,方志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仙游縣北部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8(10):57-61.
作者:李晴 單位:中共福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