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紡織專業教學改革理念及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各高職院校在紡織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對紡織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進行調研分析。但還是普遍存在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不足,培養的學生專業技能不實用,專業技術不扎實,學生畢業后職業能力不強,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高職紡織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一定的問題,諸如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階段進行,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不緊密,專業方向課程與學生就業去向結合不緊密,實踐環節與技能培養結合不緊密,教材與課程體系不對應等,不利于學生形成有機一體的知識體系。其次,專業的師資隊伍比較薄弱也是重要的因素,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比例較少,教師的工程背景不足。從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紡織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師資隊伍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輕教師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但是絕大多數年輕教師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在讀研讀博期間,真正接觸、進一步深入學習紡織、從事純粹紡織課題研究的很少,對于紡織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仍然是大學本科的專業基礎水平,且缺乏紡織企業的一線實際工作和工程實踐經驗,所依靠的還是書本中靜態的設備、機構和工藝原理,想把諸多的紡織設備、機構配置以及工藝原理吃透很難,這給紡織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高職高專紡織專業改革理念及思路
根據當今社會對紡織人才的需求,為區別與紡織本科教育的不同,高職紡織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確定為:懂新技術,會現場管理,能動手操作的,具有一定現代紡織基本理論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紡織專業畢業生的崗位主要是工藝員、產品開發員、設備維護與管理技術員、質量檢測員、生產計劃與調度員、運轉操作與管理技術員及紡織品銷售員等,其核心能力為:產品開發,加工工藝設計,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加工過程技術管理,重點工序設備的操作與維護等。高職紡織專業建設理念與思路應當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建設紡織專業工學結合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專業教學體系;堅持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側重于實踐能力培養。形成“德能并舉、知行合一”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為了保證辦學定位的準確性,紡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應將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作為首要工作,強化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推行“雙證制”。根據各專業的職業崗位要求,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調整教學內容,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把證書課程的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為紡織行業造就大量的“學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技術人才。
教學方法改革具體實踐方案
教學方法改革的總體目標為:按照紡織生產崗位要求及職業技術標準,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技能培訓標準。按照紡織企業生產流程設置課程,按照崗位技術要求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從而形成“工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批優質核心課程,編寫一批緊貼紡織生產與應用流程的國家級、部委級和自編教材,促進紡織生產與應用技術高職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向社會提供優質人才。
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職業教育的改革、建設與發展,必須基于產業集群進行專業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產業集群雙向互動、深度合作,在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作為高職院校,要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聯合產業集群地政府、行業、企業,實施全方位深度合作,針對性培養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為集群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更好地推進集群地產業轉型升級,以此促進區域經濟的社會發展。通過實施產學結合,可以確立高職學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辦學定位,真切深入地了解社會經濟的需求以及行業企業發展需要,人才培養工作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教育教學工作增強了與之相適應的主動性,從而不斷增強自身辦學活力。實施中可以聘請校外實習基地的企業專家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共同研究制定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頂崗學生管理與考核制度及職業標準的建設,加強校屬企業的功能建設,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建成“前校后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課程體系構建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高職教育要突出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做好專業主干課程規劃的同時,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合理設置課程。此外,要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實驗室除完成正常的實驗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以外,應積極推進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實現實驗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室設備的使用效率,同時豐富了實驗手段與途徑,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課題中去,會大大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實習是高等院校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實習在培養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紡織專業實習質量的措施之一是校企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提供保證;可以考慮聘請企業專家做專題講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實踐能力培養的難點之一是培養效果的考核,它與理論課的考核不盡相同,但其重要性不亞于后者,實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必須建立科學的實習考核模式。畢業設計是大學最后一個重要的實踐性環節,通過此項的訓練,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個環節的實施質量對學生本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加強對畢業選題的審核,由學生選題和老師指定課題相結合,鼓勵教師將自己的科研題目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二是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時間和工作量;三是加強畢業設計文件的檢查;四是進行中期答辯和預答辯,出現問題及時解決;五是嚴格最終答辯環節。
3優質核心課程建設
對于各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可以考慮聘請企業專家全程參與,按照職業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學和授課計劃;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授課,建成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網絡化的優質核心課程,授課內容動態化。
4逐漸形成科研、教學互動的教育教學模式
科研與教學是一種互為基礎的關系,教學為科研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科研又為更高層次的教學提供了保證。做科研可促使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和更新知識結構,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及時、有效、生動地反映到自己的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科研的成果可以被教師直接或間接地充實到教學中,可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實際,更富有成效。
由此可見,高校教師進行與本專業有關的科學研究,不僅使自己從整體上得以提高,同時也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增加靈活性、傳授知識的廣泛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要在專業教師中逐漸形成科研、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樹立“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學的發展和提高”的觀念,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等項目,支持教師積極申報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縱向科研課題。(本文作者:蔣少軍、郝鳳鳴、胡海霞、俞海峰、項偉、董艷、盛冠忠、呂靈鳳、張淑娜 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